自2009年推行TOPCARES-CDIO教育教学改革以来,加上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配套跟进,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在教学工作上打开了全新局面,教学管理日益完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的业务技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在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校长温涛看来,作为一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等学校来说,毕业生不仅要具备精湛的业务技能,更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后者更被用人单位看中,也是决定学生能否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关键因素。
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着眼于培养德才兼备的高水平、应用型IT人才,大连东软信息学院除了继续推进完善教学改革外,还实施了一体化管理、社团建设、职业道德培养以及创新创业教育等综合举措,多管齐下,进一步夯实人才培养质量。
温涛曾撰文指出,在大学生成才的诸多要素中,德育居于主导地位。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在TOPCARES-CDIO教育教学改革中,结合中国教育特点,还将专业培养目标映射到学生课外的各项素质教育活动中,使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课上教学与课外活动密切结合。学校精心设计了贯穿大学4年的综合素质教育项目,将学风建设、思想教育、安全稳定及职业素质养成等内容融合在系统的学生活动项目之中。
教学与思政拧成一股绳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嵌入式方向辅导员张宏涛2009年8月来到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同样是当学生辅导员,却没有了以前的轻松和自由。之前在一所师范大学当辅导员,她的职责主要是传达系里的通知,平时了解一下学生的生活状况。来到大连东软信息学院之后,她几乎全天都与学生泡在一起,白天通过听课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晚上还要查看学生的晚自习,对学生的专业课进行学习答疑。到了期末,她还要延长时间回答学生的提问。
张宏涛工作内容的转变缘于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实施的一体化管理改革,学校认识到,必须明确教育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不同主体的职责,保证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为此,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改革了教研室的建制,将各系学生工作由原来的按年级横向管理变为按专业纵向管理,实施以专业为基本教育单位的管理模式,设置专业教育管理团队。
专业教育管理团队由专业教师及素质教师(学生辅导员、班主任)等人员构成,职能包括教学、科研、学生工作、质量保障、招生、就业等。通过明确团队成员的职责,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使专业教师参与到素质教育和学生工作中来,使素质教师参与到专业教学工作中来,从而实现了素质教师队伍与专业教师队伍的相互融合,形成全员育人的有效工作机制。
这种专业教学和素质教育一体化的管理模式,激发了素质教师的职业成就感,使所有的教学和管理环节都瞄准在培养学生的八大能力上。教学与思政不再是两条线、两股劲,学生和教师都受益。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党委书记车儒文介绍说,在党团建设上,学校也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实行了一体化建设模式。以前,学校在党团建设上,教师和学生是分开的。改革之后,打破了教师和学生的界限,促进了学生党员跟教师党员的沟通,而且,学生党员是学生群体中优秀的、核心的代表,容易把班上学生的思想动员起来,也能及时把学生在学习、生活上遇到的问题反映给老师,有助于思政工作的整体开展。
多措并举,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十分重视校园社团建设,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展学生的课外活动能力。学校拥有东软新闻社、大学生艺术团、青年志愿者协会等50余个社团组织,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展示和锻炼才能的舞台,成为发展学生特长优势、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的摇篮。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注重发挥社团在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方面的作用。如今,学校已为每个专业至少设立一个创业公司,每个公司至少匹配一个专业社团,每个社团都配备了相应的专业老师予以指导。学生可以加入网络、Java、PHP等专业技术社团。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学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更深入地学习专业技术知识。
在大连东软信息学院信息技术与商务管理系大二学生刘雅帅看来,学校多样的社团活动极大丰富了自己的大学生活,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社团活动,既拓展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又培养了自己的团队协作、沟通协调能力,收获很大。
据该校嵌入式系统工程系副主任申华介绍,为了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增强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学校还在全体学生中开设了工程师职业道德与素养课程,规范学生就业后的职业行为。
“我们通过调研发现,相对于学生的业务技能,企业更看重学生的职业素养,这关系到员工对于企业的忠诚度,所以我们很重视学生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学生参加顶岗实习时,即使碰到更好的实习机会,也应按照之前签订的实习协议约定,完成工作交接后再离开,不能随心所欲。这也是一个人能够实现长远发展的关键所在。”申华说。
嵌入式系统工程系集成电路设计与系统专业的大四毕业生曹立伟对工程师职业道德与素养课程记忆深刻。“这门课老师讲得特别细,甚至连我们平时的穿着、指甲的修剪等都有规范。正是得益于这种教育,我得到北京一家微电子公司的认可,今年7月就要正式入职上班了。”曹立伟说。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校长温涛表示,学校致力于培养实用化、国际化、个性化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鼓励学生开展国际交流,拓展国际视野。IT是没有国界的产业,学校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已与40多所国外院校开启了多种校际交流项目,符合条件的优秀学生均有机会到合作院校学习。在校园内,学生可以通过笔记本电脑,利用多媒体教学环境、英语强化训练系统、日语强化训练系统以及校园网上丰富的课件资源等随时接受听、说、读、写的全方位外语应用能力训练。每周的英语角、日语角让学生充分与外教、留学生进行沟通,越来越多的“全球课堂”、交换学生项目的开展让学院更加富有国际化气息,加之校园周围聚集的众多跨国企业,更让学生身在校园便真切体验到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在一年一度的东软国际文化节上,国际合作项目、化装舞会、图片展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了在校中国学生及留学生的踊跃参加。在国际产学合作中,外国企业员工与学校学生结对上课,进行汉语、中国文化及专业方向的共同实习。参与了日本阿尔派公司与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合作的实习项目的2009级信管系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田嘉臻说:“在大学校园,能与日本员工共同上课,为了完成一个项目而沟通、熟识、共同努力,是件很神奇的事情。我们为了一个目标而努力,将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来,碰撞思想,语言能力和专业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创新创业教育 助推人才培养
在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中,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注意发挥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学校成立了SOVO(Student Office&Venture Office)大学生创业中心,为学生提供了模拟就业和创业的有效平台。
SOVO采用“虚拟公司”运营模式,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立足信息产业热门领域,以真实项目的孵化实现专业服务。学生的创造能力、职业精神和个性潜质在此得到了极大的释放。SOVO作为数字校园中的“学生公司”,不仅强化了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多方面积累了学生在职场拼搏所需的综合能力。
SOVO运行10年来,累计成立虚拟公司40余家,毕业学生5000余名。目前拥有专业导师和创业导师80人,正式员工1000人,办公场地6800平方米。学校实现了在SOVO中参加过实践的学生就业率100%,很多曾在SOVO公司中担任管理职位的学生毕业后即成为企业的管理人员,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SOVO实现了优质就业和顺利创业。
目前,大连东软信息学院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正逐渐进入“深水区”。“改革正当其时,教师们在巨大的压力中,体验着成长感,并在课堂内外将自己的成长与学生分享,最终帮助学生创造更大的价值。”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党委书记车儒文如是总结这场改革。
该校信息技术与商务管理系大四学生刘乐飞正是这场改革的受益者之一。学校超前的教学改革、紧贴实践一线的项目操作以及国际化的培养方式,使得刘乐飞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凭借自己过硬的综合素质,成功敲开了世界500强企业埃森哲公司的大门。
“我非常感谢母校对我的培养,使我进入了一个理想的工作平台。”刘乐飞说。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对民办高校而言,更是如此。我们会始终紧扣质量主线,强化办学特色,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水平应用型IT人才,最终实现‘教育创造学生价值’、‘学生创造社会价值’。”在保有危机感的同时,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校长温涛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苍一粟)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