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真是一个奇迹:储存保管10万余件武器装备,每年收发数千吨各类弹药、危险品,并长期担负武器弹药押运、销毁等任务,这样一支“坐在火山口上”的部队,却连续60年做到了无事故无案件无失泄密。
创造这个奇迹的是上海警备区民兵装备仓库。今年6月是该仓库连续60年安全无事故的纪念日,有人建议搞个总结庆功会庆贺一下。
“这个庆功会不能开。”该仓库党委班子对此认识高度一致:安全工作无终点,每天都是零起点。而这正是该仓库创造奇迹的“奥秘”。
一名仓库的分库主任在打篮球时,将本应放入保险柜的钥匙,放在了球场边。第二天,这名干部不仅被扣除季度安全奖,还在全库安全工作上作深刻检查。
一天凌晨2点,一声爆炸声响起。之后不到两分钟,该仓库所有官兵全部按预案,在各个指定地域集结完毕,最后查明爆炸声是该仓库门口马路上一辆过路集装箱货车轮胎发生爆炸造成的。
2002年3月,仓库接收一批弹药。一分库士官助理员解明智在对弹药例行检查时发现,湿度检查仪器显示湿度异常。随后,他立即搬开一箱箱弹药查看,发现有一箱弹药密封筒上有水迹。他随即将这一情况向仓库领导汇报。起初,有人认为是负责押运的同志在火车上用水洗漱时不小心洒在了上面,弹药不会有性能故障。但为了万无一失,仓库领导还是坚持打开检查。最后,在切开防潮筒子时,大家都吓了一跳,本来密封的防潮筒内竟然有水,部分炮弹的底火都被锈蚀了,若不是发现及时,后果不堪设想。
2009年5月的一天傍晚,三分库士官陆文涛按规定落实每日一查制度。在用仪表检测仓库山体避雷针时他发现:避雷系统出现断路。小陆一连测了3次,都是如此。随即,该分库所有官兵摸黑打着手电上山排查,最后发现由于避雷针接地线长期埋在地下,发生了锈蚀断裂。由于发现及时,接地装置在雷雨来临前被修复,一场库存弹药被雷电引爆的重大隐患消除了。
这些“看起来好像都是小事,但这些小事没处理好,就会酿成大祸”,该仓库领导告诉笔者,我们是在和枪弹打交道,“犯不起一丁点错”。
正因如此,该仓库4次换防、10次编制体制调整,换了20多任主官,但一茬茬官兵居安思危抓安全的意识始终没变,时刻紧绷“把无事当有事抓,把小事当大事抓,把别人事当自己事抓”这根弦。
去年10月,该仓库担负上海解放62年来首次大规模拆卸销毁报废炮弹任务。这些炮弹有380多吨,大都是上世纪70年代以前生产的民兵弹药,品种杂、批次多,而且全部是单一保险,危险系数高,该仓库也是第一次执行这样的任务。
为了确保此次销毁的绝对安全,该仓库领导带着机关同志研究销毁方案,预想了10多种销毁方案和9种意外情况处置办法,组织相关人员反复进行培训演练,并将保护墙加高1米、加厚0.5米。在销毁进行的20天里,该仓库领导没离开销毁现场半步,平均每天拆弹近万枚,终于圆满完成任务。
2007年10月的一个晚上,一名地方赌徒为躲避公安人员的抓捕,翻越该仓库三分库的铁栏杆,进入到生活区,哨兵仅用3分钟就将其制服,受到了上级表扬。但该仓库领导没有放过此事,而是在第二天就召集所有分库主官勘察现场,围绕“赌徒为何能进营区”查漏补缺寻找对策。
“‘人盯犬防’等传统模式来守护仓库安全已难以适应新形势挑战,必须借助科技手段提高防范效能”。事后,该仓库吸收借鉴地方科技优势,先后投入500余万元,建成了集周界报警、红外监控、云台视频监控等8大功能为一体的全方位、全天候、全时制远程监控系统,有效提高了发现隐患苗头的能力。
有一年春节,几名驻地群众在该仓库围墙外燃放烟花,引燃了围墙外侧的草地,仓库的监控系统立即锁定录像并报警。官兵们不仅迅速组织应急分队将火扑灭,还在第一时间通过录像将肇事者找到并移交给警方。
“昨天安全不代表今天安全,今天安全更不代表明天安全”,“我们不能盯着过去的60年,而要盯着明天的安全。”该仓库领导对笔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