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场射门仅两次的捷克队回家了,被德国人压在半场“痛殴”的希腊人出局了,淘汰赛开始之后没有黑马爆冷,没有令人咋舌的“奇迹”,那种三场淘汰赛依靠三记头球挺到最后的“神话”,终于不再上演。
也许冷门期待者会失望,但攻势足球至少长出了一口恶气。
C罗说,球迷进场就是为了看进球的。这话虽说有点绝对,但谁又能说球迷看球是为了看钢筋混凝土般的防守而非行云流水般的进攻呢?
一支球队选择严防死守加伺机反击,有时是迫于无奈,但心甘情愿龟缩半场,任由对方在自己半场演练各种进攻套路,只为守出一个不错的结果,是没法子让人待见的。
这也是为什么抹了一头发蜡的C罗,再怎么引发争议,再怎么遭“黑”,他的出场依然能激发观者对于攻击端的无限遐想——因为不管进球还是不进球,他总是会不停地衔枚疾进、直捣黄龙,犹如大学校园里不知疲倦的青涩少年,肆意挥洒着自己的青春,释放着仿佛用不完的能量。
这也是德国战车之所以拥趸无数的原因。不管对手是谁,只要不被对手压制得喘不过气来,德国人就会开着他们的战车呼啸来去,一水儿地疾攻,玩儿命地射门,恨不得将对方的球门打成筛子。
没什么心机,也不搞什么迂回,恨不得连点儿缓冲都不给对方。就像是完全不讲人情世故的愣头青,直截了当,不留情面。这与来自巴尔干半岛的“希腊大叔”们的行为方式完全不同,如此踢球方式想必也是“明日黄花”般的捷克人理解不了的。
足球场到底是吃青春饭的,不可能让你把一个雍正从20岁演到50岁,更不可能有永恒的男主角。能够在8年前主演“希腊神话”的卡拉古尼斯,虽然8年后还能打进制胜球,但想把一支老迈的球队领进四强甚至决赛,只能是痴人说梦。而剪掉长发留起板寸的巴罗什,即便还能勉强进入“演职员表”的前几位,但青春励志的感觉终归一去不复返。
比巴罗什还要大上几岁的德国中锋克洛泽“老当益壮”的故事,除了主人翁的坚持不懈和永不放弃,他的身边拥有一堆年轻“高富帅”,才是个中关键。厄齐尔、胡梅尔斯、罗伊斯、许尔勒……年轻好手多得主教练勒夫都用不过来,帮助克洛泽以国脚身份再次完成进球,实在不算难事。而新鲜优质血液得以源源不断地补充进国家队阵容中,也是德国人总能够在大赛中笑进四强的原因。
与其说本届欧洲杯赛是攻势足球扬眉吐气的时刻,不如说是“85后”,甚至“90后”扬名立万的战场。谁的青训做的好,谁就能拥有现在以及未来。侥幸不是不管用,但再一再二不会再三。
长江后浪推前浪,既是自然现象,也是足球场上残酷的铁律。而青春不散场,岁月不流殇,却是足球独有的销魂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