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周前,我看了一篇关于林爱莲(Olivia Lum)的文章。你可能之前从未听说过她,我也是。但她的故事却深深打动了我。
她出生在马来西亚一个非常贫困的地区,被父母遗弃后与领养她的婆婆相依为命。她们住在违建的简陋房子里,下雨时,雨水会漏进狭小的居室。家里几乎什么钱也没有,她经常不得不饿着肚子入睡,根本不可能买一本教科书。她的未来似乎已经确定:在当地工厂里做童工。
但她并不接受这个命运,努力与之抗争。她想尽一切办法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于是,她偷偷跑到学校门口去卖木瓜,用收入支付自己的学费。她继续努力工作,做她能得到的任何工作,最终在新加坡上了大学。毕业后,她开了一家自己的公司,为企业提供水处理服务。但是公司的上升潜力对她来说还不够大,于是她将公司从“只做买卖”转型为创新中心,并在2001年将公司上市。2011年,她被著名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授予“世界年度企业家”称号。
她是怎么实现在别人看来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她成功的秘密是什么?其实就是:她敢想那些看似不可触及的目标,并让这些想法不断延伸、生长。现在看来,林爱莲能有这样一种积极而大胆的心态是幸运的。虽然并非所有人都这么幸运,但我们可以去充分了解自己的心态,并试着改变它。
在我收到的许多来信中,青年人都很担心他们的未来。现实中,成长面临着诸多挑战——考试太难;死记硬背的能力不如别人;从家里获得的支持不如同学;钱不够多;好学校离得太远……但是别忘了:虽然你不能决定你的起点,但可以决定自己要走的路。
被称为“智慧宗师”的罗伯特·斯坦伯格曾写道,“人们获得一技之长,并非因为其固有的能力,而是源自有目的的参与”。发明了IQ测试的阿尔弗雷德·比奈坚信“那些开始最聪明的人,未必到最后还最聪明”。神经学家吉尔伯特·戈特利布认为,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基因和环境互相作用,更多情况下,基因需要后天环境的灌溉才能发展。
上述这些支持了“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而非别人手中”的观念。我丈夫约翰·奈斯比特在他一本叫《定见》的书中写道:无论是一棵植物、一个人、一个公司还是一个国家,都要么成长,要么死亡。
那么,我们该做什么?首先,你要清楚自己现在到底是何种心态,或者说是哪种心态支配着你的思维。你是否相信:无论你的智力高低,你总能提高它?你犯的错误有助于改善自己?你完全可以塑造自己的个性?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你已具备了“成长型心态”。你想要延伸自己,想做尽量多的事情,如果失败了,你会当它是个教训,争取下次更好。
如果你的心态是“自己这类人即使学习,也永远改变不了智力,因为最重要的部分是无法改变的”,那么,是时候把这种老式心态转变为“成长型”的了。如果你相信自己还能有所改变,那么就要为自己设置一条“终身学习”的道路了。社会学家本杰明·巴伯说过:“我不会将世界上的人划分为强者和弱者,或成功者与失败者……我将世界上的人划分为学习的人和不学习的人。”
想想林爱莲,她彻底改变了看似命中注定的道路。前方并非全是坦途,但如果将目标设定为“不断成长”,那么你就找对了方向。
(作者欢迎中国读者通过电子邮箱doris@naisbitt.com和她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