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度对中国电影很失望,甚至想改行卖地瓜。”6月23日晚,上海银星皇冠假日酒店金爵厅,57岁的女演员方青卓略显激动地说。她刚刚凭借在影片《暴走妈妈》中饰演女主角而获得于6月24日晚闭幕的第1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中国新片电影频道传媒大奖”最佳女主角。
在几天前的上海影城第三放映厅里,《暴走妈妈》六七成的上座率让方青卓很开心,“我感谢你们能来看这部电影”,她对现场观众说。几年前她饰演女主角的另一部影片《嗨,弗兰克》没什么人看,一次是三名观众,还有一次只有一名观众——那还是她的朋友。“那么好的电影为什么没人看?”方青卓很是纳闷。
其实,方青卓可能不知道,这一次的六七成的上座率,很大程度上是媒体记者贡献的,还有一些观众拿赠票进场,真正买票观看的观众并不多。这部以2009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陈玉蓉为原型的影片虽然获得不少好评,但始终进不了院线,只能在各地点映,在深圳,甚至需要工会和妇联发文组织观看。
中国导演不会讲故事?
上海市民刘先生是个电影迷,每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都会选择几部参展影片“过过瘾”,不过他选择的都是国外影片,“现在国内的影片没什么好看的,投资越来越大,明星越来越多,故事却越来越没水平”。
据新民晚报报道,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吸引观众近20万人次,创下历届电影节新高。6月9日的首个公开售票日,凌晨1点就已经有影迷排队。不过,影迷关注的大多是国外影片,《四百击》、《玫瑰之名》、《朱尔与吉姆》等片子一票难求,而主办方精心准备的“聚焦中国”电影展映,却少有满场的现象。
“找一个好故事”,这是电影导演、电影公司甚至是投资商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中国电影资本、观众、市场等各项硬件配置已经空前完备的今天,国产电影的内容创意却备受诟病。
冯小刚被公认为国内最会讲故事的电影导演之一,但在这次上海国际电影节首场产业论坛上,冯小刚一开口却是“讲故事是令人头疼的一个问题”。
传奇影业专业顾问、制片人迈克尔·安德林颇有同感,“很多中国电影业的朋友问我,怎样才能拍一部成功的电影?我说,你有了好的构思,就去找合适的演员,然后让他在银幕上散发魅力。电影的根本魅力,不在于声电光影,而在于它所要传递的内容,它通过内容和观众沟通,传达给他们故事所要表达的情感。”迈克尔建议:“中国电影人应该花更多钱去找好编剧,寻找有影响力的作品,这才是更为高效的成功之道。”
本届电影节亚洲新人奖的评委徐帆也希望,新人导演要把筹钱的精力放在剧本本身,把作品做得更强大更丰满。
“中国电影不缺钱,只缺能把故事说好的人。”北京新影联影业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高军说。
本届电影节“电影新浪潮”论坛压轴场“硬币的两面:好莱坞合作模式备忘”上,几位国际知名影业公司的老板被问及最多的就是,“好莱坞爱选择怎样的题材?”
“相比把中国角色植入好莱坞故事模式,我们更希望看到原汁原味的中国故事。”威秀娱乐集团亚洲公司总裁及首席执行官艾秋兴表示,“中国有很多很好的故事,精彩程度让人难以置信,它们大多来自中国文化和中国现实社会。我们更青睐源于真实生活的原创剧本。”
在好莱坞,电影从业者早就深谙这一制胜法宝。2005年加盟华纳,如今已升任华纳兄弟制片公司高级副总裁的萨拉·斯切克特坦言:“不要以为看剧本是很简单的事。我们每周都要看数十个剧本,就为了能从中找出一两个撼动人心的好故事。”
不少年轻的中国导演都很关心,怎样的影片既能保有中国特色又不至于在异国水土不服。这种顾虑,在艾秋兴看来很多余,“我不认为成功的合拍片就是要让所有国家的人都接受和喜欢。世上没有这样完美的影片。中国导演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去说好一个故事,拍好一部电影,而不是总想着要满足更多类型的观众需求,否则拍出来的作品很可能‘四不像’。”
都是好莱坞惹的祸?
本届电影节热门话题之一是今年上半年国产影片票房失利。在电影节的第三场产业论坛上,青年导演管虎就一语惊人:“2012年是危机的一年,我可能会失去从业资格。”
“上半年的中国市场中,80多部国产片的票房仅占三成。”这是上海联和院线副总经理吴鹤沪在论坛上披露的票房数字。
王小帅、陆川等中青年导演也集体“吐槽”。王小帅讲述了自己在宣传、发行其新作《我11》时碰到的问题:首先是初期宣传零经费,所以王小帅只能用自己的微博告诉大家有这么一部片子要上映。幸运的是此举确实引来很多媒体的关注;其次是无效放映太多,1400多个数字拷贝,投放5000场次,但是最终票房收入只有270万元。
管虎拍摄的《杀生》也没能为投资方赚到钱。陆川则表示,原定今年7月上映的《王的盛宴》一再被推迟,自己也有深刻的危机感。说到激动处,陆川甚至眼含泪花。
在华语电影圈工作了40年的制片人安德鲁·摩根,在第一天的论坛上便直截了当地指出:“中国电影现在走在十字路口上。今后面对好莱坞影片的竞争,中国年轻导演和编剧的处境会越来越艰难。再不培育新人才,再不让本土电影勇敢地面对竞争,中国的电影业将会面临低迷的景象,并不断衰弱。”
面对市场,是否一定要与好莱坞肉搏?
本届电影节开幕影片《画皮2》的导演乌尔善认为,好莱坞电影“大举压境”对中国电影来说是件好事,“我们必须把自己变得更强”。他分析好莱坞电影拥有两大值得学习的地方:一是“分众”观众,也就是了解观众需要什么;二是保持工业标准,即拍摄出有品质的类型电影。
不过,本届电影节手机电影节评委会主席、台湾导演钮承泽认为,虽然好莱坞拍出了全世界适合看的类型片,但“再能挑动感官也是别人家的事。中国观众对于我们的语言、文化、故事一定有需求,重点是你能不能给他能进入的电影。”
曾经拍摄了《看上去很美》、《过年回家》等文艺片的导演张元就觉得“坚持自己想拍的东西,不见得没市场,重要的是怎么做”。由他导演的《我爱你》,两三百万元的投入最后发行收获了1500万元。
曾执导过《爱情麻辣烫》、《洗澡》、《向日葵》、《昨天》等影片的导演张杨此次受邀担任电影节金爵奖评委。在他看来,现在的观众没那么简单,不是只看好莱坞电影。“观众的喜好是多样性的,如果按照电影市场的概念,今年上影节的片子,很多都很艺术,甚至有些沉闷,但票都还是卖光了。”
张杨认为,中国市场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给观众更多选择。“我们的市场只提供了一种大制作的商业片类型,却没有给那些思考性、艺术性、实验性的电影足够空间,国内也缺少这样的品牌。虽然也有一些艺术院线建立了起来,但片源少,质量不高。”他建议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找片源,比如把柏林、戛纳电影节的影片拿来放映,“但现在我们并没这个渠道和自主性,院线引进不了这些片子。将来,中国电影应该建立起这种渠道,让观众有更多的电影看。”
张杨说,现在中国的电影市场格局,让中国导演只能在一两周的时间里去血拼,“这其实不是我们愿意采取的方式。”他以自己的新片《飞越老人院》为例,“这样一部关注老人的温情电影,如果在日本放映,可能就是在两家电影院放上半年,它是靠口碑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对这两家电影院来说,上座率可能特别高。但现在,我们这样一部没有什么明星的片子,必须想尽各种办法去和好莱坞大制作拼,那是肯定拼不过的。我自己也觉得有点悲壮。”张杨认为,中国电影应该有别的发行方式,“像我们这样还算有点知名度的都拼不起,更不用说那些由年轻导演拍摄的只有三五百万元投资的电影了。怎样让这些小成本电影有机会施展拳脚,我觉得‘分众’会比较好。”
迎合观众还是培养观众?
在“第六代”导演中,张杨的产量不高,但每部都掷地有声:处女作《爱情麻辣烫》令他异军突起,随后《洗澡》、《向日葵》、《昨天》分别在多伦多、塞巴斯蒂安、曼谷等多个国际电影节上获奖。2012年的新作《飞越老人院》更是获得业界好评。张杨认为,竞争日益激烈,电影可能会朝两极化方向发展:商业的更商业,艺术的则更艺术。
“在创作上,一定是去选择自己的东西,不要去迎合市场。”张杨在电影节期间也听一些观众说,导演应该坐在电影院,看观众想看怎样的电影。“如果大家都通过这样的方式来选择题材,中国电影就完蛋了!”张杨说,那其实是电影以市场为概念的主流想法,是需要有一部分导演去做这个,但对很多导演来说这是不可取的。“创作必须去挖掘个性,原创性和独特性永远要放在第一位置。”
他认为,观众的需求,也是在大环境中养成的。“今天美国大片多,所以培养了观众对美国大片的兴趣,但不同的观众会有不同的需求,这就是电影的丰富性。如果没有丰富性,电影全部雷同,那电影最本质的艺术性就没有了”。张杨始终认为,即便再商业,电影的艺术性也不能丢,导演要去引领观众。“就好比上海国际电影节,让观众看到了不一样的电影,不一样的文化,这次当评委,我能够静下心来去看一些安静的电影,而不是每天看热闹的市场主导片。这些安静的电影,与人的内心交流会更深。”
事实上,中国的电影观众也并非只喜欢看《黑衣人》、《变形金刚》、《泰坦尼克号》这些大片,本届电影节的影展负责人於侃举例说,之前还担心金基德的《阿里郎》会票房“遇冷”,没想到开始售票没多久,该片的票就被抢光。
来参加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戛纳电影节业务总监及副首席代表的克里斯蒂安·热纳也认为,最好的保护方法不是自我封闭,而是给观众多样化的观影感受:“同时也要培养一部分观众,让他们有能力观赏更难懂的电影,使他们能够接受所有的电影类型。”
据克里斯蒂安介绍,法国一直努力保护本国电影。“法国电影体系中建立有法国电影中心,它会用获得的票房分账收入帮助某些实验电影的拍摄,也会帮助一些电影院,使之能播放一些艺术类、小众类的试验电影。”
大学生李秋意这次是偶然得到朋友送的电影票,去看了本届电影节亚洲新人奖的参赛影片《乐队》。他很激动,“我在影片中看到了我的影子,没想到中国还有这么好看的电影。”此前的李秋意,中国电影只看过张艺谋、冯小刚的几部。
李秋意不知道的是,《乐队》导演彭磊仅用两天时间写剧本、14天就完成了拍摄,拍摄资金的一大半是他的结婚礼金。这部影片获得了亚洲新人奖的最佳导演奖,评委会的评语是“这位年轻导演可以成为中国年轻电影人的代表,他给当今甚至未来中国电影以希望”。
对华语电影,钮承泽信心满满,“电影工业的建立,绝对不是靠几部卖座电影的出现、几个明星的诞生就能完成。我深信,中国这么多的人口,这么深邃的历史,这么多的故事,属于中国电影的时代终会来临。”
本报记者 周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