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2年06月26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大力孵化构建枢纽型青年社会组织

广东团组织服务青年有了新抓手

本报记者 林洁 实习生 谢晓明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6月26日   06 版)

    在广州市青年公园,由团广东省委、广东省青联举办的“亲青议事”青年社会组织骨干面对面对话会正在进行。30多位青年社会组织骨干、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摆问题、给建议、定制度,场面热烈。

    “要建立机制,创造机会,让青年去实践投身社会服务的理想。”广州市启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执行总监廖焕标对各级团组织推动青年社会组织蓬勃发展充满信心。今年,广州市海珠区“青年地带”青少年事务社工站着手推进试点建设。在团广东省委的争取下,广州市、海珠区两级政府每年拿出600万元,委托团海珠区委购买社会服务,负责规划、管理及监督社工站运作,由此促成了几家专职于服务青少年的民办社工机构的诞生。

    在团海珠区委的支持下,“启创”延伸服务,年内设置遍及海珠区的18个“青年地带”社工站。为了让青少年在接受社工服务时直观感受到团的存在,团区委积极推动“启创”建立了团组织,要求团干部和青年社工同学习、同工作,推动社工机构团组织结合业务工作开展团的活动。

    青年社会组织为老乡“雪中送炭”

    “张书记,怎样办身份证?”今年年初,河南籍包工头张向海在签一个工程合同时,发现丢了身份证。正一筹莫展时,珠海市新豫青少年综合服务中心一条“可以办理身份证”的短信仿佛雪中送炭。1个月后,他如愿拿到新的身份证。当张向海拿着锦旗走进该服务中心时,中心负责人张以山感慨万千:这份认可等了8年。

    2004年,张以山从河南来到珠海参加驻粤团工委工作,虽怀抱“服务打工老乡”的理想,却因缺少“合法身份”处处碰壁:没有公章和财务章,企业捐助因“没有银行账号”而作罢,政府的一些资源也可望而不可及。

    经团珠海市委“点拨”,张以山萌生了创办一个社会组织的想法。经过团珠海市委牵线搭桥,去年11月,作为“民办非企单位”的珠海市新豫青少年综合服务中心获民政部门批准成立。这是广东省共青团系统第一家服务异地务工青年的社会组织,中心的办公地址选在有5万名河南籍务工人员的前山镇。团广东省委、团珠海市委在经费、项目、队伍建设等方面给予其大力支持。

    有了“合法身份”,人气滚滚而来。张以山手机里储存了2000多名老乡的电话号码,建立起了20个QQ群,成功覆盖了两万名河南籍老乡。服务中心目前已承接了多项政府专业服务事务,包括为豫籍青年办理身份证和居住证、免费帮他们找工作、提供创业指导、提供法律援助等,还承接了河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窗口职能,解决了数万名河南籍务工人员看病报销难的问题。

    几乎同时,专门服务川籍在深圳务工青年的深圳福田天府青少年综合服务中心成立。在珠三角之外,云浮市新兴县新湘青少年综合服务中心也于6月初开始运作。

    如今,“新豫”、“天府”、“新湘”已成为广东共青团服务异地务工青年、保障团组织在其生活空间实质性存在的一个模板,将在全省720多个各级驻粤团组织中逐步推广。

    “亲青家园”延伸共青团服务青年的“触角”

    刚参加完广州青年公园的会议,崔丽霞就匆匆奔向火车站。这次她要在粤西几个城市跑一圈,跟当地团委洽谈一个留守儿童项目,让留守儿童能在暑假跟在广州务工的父母团聚。为了省出60元路费,这位“85后”姑娘选择了火车出行。

    番禺区市莲路十几公里,一边是社区一边是工厂,社区里住的大多是异地务工家庭,随父母来到异乡的流动儿童的安全问题一度让人担忧。2010年,从“西部计划”归来,崔丽霞在这里创办了新桥少年活动中心,致力于服务异地务工人员子女融入城市。如今,活动中心改名为“小金雁社区公益服务中心”,覆盖了500多名流守儿童。

    组织发展得如此顺利,用崔丽霞的话说,“多亏了当地团委”。刚开展服务的半年,崔丽霞主动与村民聊天,提出家访要求,派发传单,“他们只是笑笑摆摆手”,不抵触但也不支持。随着街道团工委介入,服务中心成立了团支部,“新任团干”崔丽霞明显感受到村民的变化:愿意把下课后的孩子交到活动中心。

    团番禺区委不仅联系青年企业家帮助“小金雁”提供活动场地和设施,还及时帮助他们更新桌椅。在各级团组织的帮扶下,“创业”3年后的今天,“小金雁”即将从民政局获得“身份证”。团省委领导还带队到敏捷地产“拉赞助”,支持番禺18个街道社区建立“亲青家园”社区服务中心,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开展社区综合服务。

    不少青年社会组织像“小金雁”一样,成立不久便与团组织结下“缘分”。据了解,通过“好社会·亲青汇”青年社会组织培育发展计划,广东共青团在全省各地广泛开展了“亲青家园”青年社会组织培育孵化基地和青少年社区服务中心的布点工作,通过阵地“以点带面”,一边指导全省各地培育、孵化、联系和凝聚青年社会组织,引导他们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一边在基层社区建立青少年综合服务中心,延伸共青团的工作手臂。

    广州市社会组织培育孵化基地主任王健平透露,目前进驻该基地的青年社会组织有20多家,基地正与市民政局积极探索,开辟社会自组织审批的“绿色通道”。

    年内,广东省将有包括广州“青年地带”社工站、深圳“青春家园”社区服务中心等1000个“亲青家园”正式挂牌,令青少年接受服务“足不出社区,触手可及”。

    走转型之路 筑牢“桥头堡”

    近年来,青年社会组织呈爆发式增长态势,发展取向日趋多元化,发展模式日渐非正式化,组织方式日趋虚拟化。青年社会组织尤其是非登记的青年自组织,聚拢了一大批青少年,形成深刻影响社会结构的“第三力量”。在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省,这种情况尤其明显。

    要贯彻落实“两个全体青年”的要求,就必须切实加强层级化和非层级化梳理,实现对社会领域青年的“再组织化”覆盖。为此,“好社会·亲青汇”广东青年社会组织培育发展计划应运而生,“亲青家园”基地、“亲青汇训练营”、“亲青汇嘉年华”、“亲青议事”、“亲青创造”扶贫济困“微公益”统一行动、“亲青汇聚”团建等一系列项目逐一展开。

    在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潮头前,基层团组织却面临兼职团干多、参与社会工作时间少的尴尬局面。“团干只有走出机关,到基层中去,才能发挥创造力。”团广东省委书记曾颖如告诉记者,“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是共青团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一项新尝试,也是‘两进三同’工作的延续。”

    经过半年多的探索,一条影响和带动社会领域青年、激活基层组织活力的工作路径渐渐清晰起来,总结起来就是“试点先行、阵地供给、资金扶持、骨干培训、项目牵引”。

    今年以来,广东团组织邀请社会学专家为省市县三级200多名团干部集中授课,召开广州、中山、东莞、惠州等地共青团构建枢纽型组织工作体系座谈会,动员全省各级团组织主动思考组织转型。每周一晚上7点定期举办省市县三级视频直播的青年夜校,组织团干部主动学习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知识。一场思想理念的变革在广东团干部脑海中“酝酿”、“发酵”。

    在新思路的指引下,广东选取了东莞、中山,广州荔湾,佛山南海、顺德等作为“试验田”,通过广州青少年宫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等36家试点单位,在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上先行先试;依托青少年宫、义工服务站、志愿者站点等原有团属阵地体系,在全省建立20多个“亲青家园”青年社会组织培育孵化基地,筹集第一批青年社会组织培养发展基金515万元,用于青年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成功举办了两期“亲青汇训练营”和3期“南方公益志愿大讲堂”,吸引了包括深圳恩派、东莞瓦蓝栈、香港映诺等800多家青年社会组织骨干参与培训;举办了4期“亲青议事”青年社会组织面对面对话会。他们还积极与广东省社工委、民政厅、财政厅等单位进行对接沟通,有效推动政府完善社会组织服务政策。

    4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对团省委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推动共青团转型给予充分肯定:思路正确,措施可行,积极稳妥,探索前行,争取走出一条新的历史条件下,团结和带动青年工作的新路子。

    目前,广东已经成立全省青年社会组织联合会,凝聚了2000多家青年社会组织。各级团组织主动面向社会竞争,抢占阵地,积极牵线搭桥,推动青年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让青少年专业服务由“内容供应”向专业化的“产品供应”转变。

    “坚持面向基层,在青年社会组织内建团,探索另一种形式的建团方式。”曾颖如向记者介绍,广东已经成立省级社会组织团工委,编印《社会组织团建ABC》指导手册,稳步推进社会组织团建计划,预计年内实现1000家青年社会组织团建目标,确保团在社会组织中的实质性存在和发挥实质性作用。

    下一步,团广东省委将在乡镇、街道青少年综合服务中心设立团干部“亲青接力站”,要求省、市、县团干部每季度必须到“亲青接力站”开展5天或40小时的志愿服务,倾听青少年心声,帮助青年社会组织对接项目和资源,以此推动共青团“转型升级”,争取尽快实现团组织基层的“桥头堡”向镇街一级推进的目标。

本报记者 林洁 实习生 谢晓明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2年06月26日 06 版

中澳警方侦破涉毒走私大案
每月一名市领导 应答境内外媒体
山东原副省长黄胜被“双开”
全国中职汽修大赛关注冠军成长之路
陕西人工降雨缓解旱情
新增就业连续5年超千万
团重庆市委召开全委会
徐胜杰:用信誉和实力说话
邹凌:责任与爱心同在
赵民:执著乐观的咨询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