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6月27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人物说话

“高考体”显示中学生不良文风和写作弊端亟待扭转

——专访2012年北京高考语文阅卷领导小组副组长漆永祥

本报记者 黄冲 实习生 卢迪迪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6月27日   03 版)

    漆永祥,2012年北京高考语文阅卷领导小组副组长

    漫画:谢正军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中国迈向现代化、中国大学以高涨热情提升国际性的今天,当代大学生的母语能力严重不足,导致大中学生缺乏基本的人文素养与人文关怀,缺乏对祖国文学、文化与历史的认知,缺乏审美情怀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理解。现在高中生作文写不好,与全社会母语重视程度不够更有着直接关联。

    6月18日,北京市高考语文阅卷工作结束。与去年相比,今年50分以上的高分作文较少,甚至没有1篇满分作文;36分以下的三类作文数量增多。

    “今年没有出现满分作文,在阅卷头3天,我们就预感到了——千篇一律,大同小异,写得好的作文实在太少。”北京大学中文系副主任、2012年北京高考语文阅卷领导小组副组长漆永祥直言,高中生作文的弊端在今年北京高考作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考生作文中宿构、默写、套用的情况严重;模板化、程式化与假大空的现象更为普遍。这种“高考体”文风已经到了非改变不可的程度。

    “高考体”文风疲弊到了谷底

    中国青年报:今年高考阅卷工作已经结束,听说北京市没有1篇满分作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漆永祥:我个人以为,高中生作文的弊端在今年北京高考作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今年没有满分作文,在阅卷头3天,我们就预感到了——千篇一律,大同小异,写得好的作文实在太少。考生作文中宿构、默写、套用的情况严重;模板化、程式化与假大空的现象更为普遍。这种“高考体”文风,疲弊到了谷底,亟待扭转,甚至可以说到了非改变不可的程度。

    回顾1951年~1965年的16年中,高考作文记叙文占绝大多数。而改革开放以来至今,几乎是议论文的天下,我称之为“百花寂寥,一花独盛”。不是命题出了问题,各省命题不一,为什么都没有特别好的作文出现,再说大部分作文试题都是“文体自选”,但能写一手好记叙文的学生很少,甚至初中不如小学,高中不如初中。

    还有个怪现象,就是一些人认为议论文有思想、有高度,看不起记叙文。在我看来,记叙文更能体现学生语文功底与写作水平,在目前议论文假、大、空泛滥的环境下,高考作文命题适当向记叙文偏移,更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也许会取得不错的效果。

    就高考生的作文来说,也有两种可喜现象:一是随着高考作文题目多样化,考生写作方式也多样化;二是当今高中生,读书面广,掌握的信息量大,富于个性,思维活跃,因此涌现出一些高质量、有深度、有个性、有才情的作文。但真正让阅卷教师与社会交口称赞的好作文不多。

    中国青年报:有专家认为,高考作文考生怎么写都可以,只要情节完整、叙事清晰都可以是好作文,您怎么看?

    漆永祥:这是近几年流行的一种谬见。最常见的说法是,近年来新课改提倡阅读个性化,鼓励学生创造性发挥,给学生以广阔的思维与写作空间。有人就理解为写什么都可以,作文只要叙事清楚、自成文章就是好作文。这种观点极其谬误。高考作文出题,是古今中外的通例,在技术上出题者考量的无非两点:一是防止考生宿构,事先写好一篇文章,在考场上默写;二是考学生临场应变能力、组织语言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与短时间内编织成文的能力。所以,高考作文不能离题太远,如果完全抛开题目与所提供的材料与话题,绝不能得高分。否则,高考作文就说“请将你背诵的作文默写出来”即可,根本不用再费尽心思出什么题目了。

    中国青年报:目前高考作文的弊端体现在什么方面?

    漆永祥:高考作文的不良文风与弊习种种,从写作方式的角度,我总结出以下15个小类——

    赌咒发誓体作文,就是全文充斥“一定”、“必须”这样的句子以表决心显勇气;空言泛语体,就是无论写什么人什么事,都是一通看似高妙、实则空泛的废话,即使套在王安石、文天祥身上都适用;小资美文体,就是用抒情的语调、无病呻吟的口吻来描述与议论;还有爹死娘病体,就是讲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悲惨故事,目前较少;还有故事拼凑体,就是事先准备四五个励志故事,无论什么题目,都用这几个故事编织成文,此类较多;四平八稳体,就是一味求稳、“40分万岁”的作文;龙头凤尾体,就是开头有“气势”,结尾要“升华”,中间却是段猪腹;排山倒海体,即用漂亮整齐的排比句贯穿全文;亮点闪光体,则过分追求文章中有亮点,以引起阅卷者注意;副题题记体,就是作文正题之下尚有副题,开篇再用鲁迅、莎士比亚等人的名句为题记,中间再用小字标题,将一篇文章割得四分五裂,近几年最为流行;生僻艰涩体,即故意用生僻字词与艰涩的语句,显摆自己的与众不同,结果往往错别字满纸;此外,还有大家熟悉的时空穿越体、文白夹杂体、天书地咒体、符号图画体等。这些体式并不是不能写,而是一旦程式化、模版化,就会僵硬而且毫无生趣可言。

    这些作文充斥考场,与当今高中生社会生活感受较少有关。同时,在全社会缺乏诚实的大环境下,他们不说真话,也不会说真话,不会沟通,这也是导致作文写不好的主要原因。所以我们不能全怪中学教育,这是普遍的社会问题。

    中国青年报:对于这种不良的作文风气,你们如何应对?

    漆永祥:在“得作文者得天下”的今天,阅卷者根本不敢对此痛下杀手。但北大中文系在与重庆《课堂内外》杂志共同举办作文比赛时,我们对上述类似的作文下了杀手。这样做是为了扭转这种不良文风,并提倡用真诚、真心、真情和朴素雅洁的语言,来描写身边的人和事。这才是好作文。

    另外,社会与媒体总说学生抨击社会不良现象等的作文,会受到不公平待遇,这完全是误解。我们在阅卷时发现学生讽刺与批评社会不良现象,如果针砭时弊,所论适当,还会给高分,这也是我们鼓励说真话,鼓励考生敢于表现个性与才情的一种体现。当然,谩骂、污辱与超越法律和道德底线的另当别论。

    目前社会现实是,在多元文化冲击下汉字与汉语陷入混乱状态

    中国青年报:教育部近日印发了关于2012年高考工作的通知,规定:“汉语文授课、学习的考生,参加全国统考(除外语科外),笔试一律用现行规范汉语言文字答卷。”有人分析,这意味高考作文中繁体字、甲骨文,文言文、网络用语,都将不符合要求。是这样吗?

    漆永祥:有些专家与媒体称“教育部新规定禁止高考答卷使用繁体字”,这是对教育部文件的误解。在高考答卷中,语言不通,语句不顺,当然不可以;用所谓“甲骨文”、“古文字”、“火星文”,尤其是自创的一些文字,更是错误的。但繁体字的情况不能一刀切,写对了不能算错。

    中国青年报:现在又出现了很多网络新词。有人说语言应与时俱进,也有人说网络用语等会损害汉语纯洁性。您怎么看?

    漆永祥:这两种观点都对,也都不对。语言的变化,不是靠行政命令,而是有自下而上的渐变过程。一个词流行久了,就会成为固定词语被人接受,而且字典也会收录,所以说与时俱进不算错;另一方面,说汉语的“纯洁性”也不完全正确,汉字发展的历史是不断简化的历史,汉语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外来文化与词语的历史,从这个角度讲汉语无所谓“纯洁性”,否则“的士”、“坦克”我们就不能用了。但我们也必须保持汉语相对时期的稳定性与纯洁性。

    从高考答卷的要求来说,我们不赞成用网络语言,尤其是新兴的高度缩略化、符号化、数字化、拼音化或罗马字化的网络语。当然,如果答卷中引用了网络语言作例证或引语,仍要区别对待。好在今年考生几乎没出现此类问题。

    中国青年报:我们总说汉字汉语很美,不仅有形体之美,还有意境之美。但不少人感觉,现在大家对于汉语言的应用越来越单调乏味了。您怎么看?

    漆永祥:因为大家读书少了。现在很多人都忙于奔波和生活,都不思考了。“朗朗书声”已成历史名词,连幼儿园小朋友都不朗诵读书了。汉语的韵律美和音节美,体现在“读”,一定要读出错落感、起伏感和节奏感。好的文章与诗词不读出来,美感就会流失。另外,有人认为汉字的形体美,因为简化字的使用而流失,这完全是曲解。这是另一个问题,我们在此不谈。

    中国青年报:您如何评价当下社会汉语言文字的应用现状?

    漆永祥:目前的社会现实是,在多元文化冲击下,汉字与汉语陷入混乱状态——一是繁简字混用;二是错用汉字和成语,如影视剧、娱乐节目、体育解说及广告中随处可见;三是一些作家的文学作品中,语言混乱,语句不通,随意造词的现象极为普遍;四是中英文夹杂的语句叠出。这些都给高中生的学习与写作带来干扰。我曾给外国留学生讲,要他们读中国上世纪90年代以前的文学作品与名著,就是因为那时作家作品中是用规范的汉语言文字的。像《谁是最可爱的人》,用的就是标准汉语。

    母语教育边缘化的局面至今尚未扭转

    中国青年报:您曾指出,现在全社会都缺乏对语文教育的重视。这是什么造成的?

    漆永祥:近代以来,中国在列强枪炮与文化的双重侵略下,失去了传统性与自主性。这在母语教育与使用方面尤其明显,古汉语被白话文所取代,甚至汉字也一度被视为“阻碍传布智力的结核”,汉字拼音化、拉丁化的呼声不绝于耳。近几十年来,英语更显强势,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英语占据的课时和时间远多于母语。母语教育边缘化的局面至今尚未扭转。比如,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仅仅是本科生的公共选修课,可有可无。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全国所有高校,外语都是本科生必修课,基本占到8~16个学分。“每天都在学英语”虽然不无夸张,但也是事实。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中国迈向现代化、中国大学以高涨热情提升国际性的今天,当代大学生的母语能力严重不足,导致大中学生缺乏基本的人文素养与人文关怀,缺乏对祖国文学、文化与历史的认知,缺乏审美情怀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理解。现在的高中生作文写不好,与全社会母语重视程度不够更有着直接关联。

    中国青年报:很多人对语文教育的认识还停留在应试阶段。您能具体谈谈语文教育对于社会的意义吗?

    漆永祥:一个人母语表达与写作能力的高低,不仅体现其语文修养和语言能力,也是其综合人文素质、文学修养与品格涵养的最基本体现。无论对个人还是国家而言,怎么强调母语都不过分。比如我们看体育运动,运动员一出手我们就知道他(她)有没有戏。我们跟人聊天,通过谈吐就能看出这个人的修养怎么样。人们往来的信件,如果称谓谦和适当、语句雅洁有致、用语文明礼貌,相比那些不知辈份、语句粗疏、毫无礼貌的信件,给人的感觉一定是天壤之别。

    中国青年报:本报社会调查中心今年一项民调发现,83.6%的人认为现在人们的汉语应用水平下降了。我们如何提升民众的汉语水平?

    漆永祥:我个人认为应该在以下几方面加强工作:一是中小学适度增加古诗文课文,并坚持背书与诵读的传统,让“朗朗书声”再回校园;二是给孩子们充分的课外阅读时间,让他们凭天性与兴趣来读书;三是在大学推行《大学语文》课程,提高大学生的母语写作与应用能力;四是全社会重视母语,包括语言文字的规范化。这不只是限制用“NBA”这样的缩略词就可以解决得了的,也非一朝一夕就能奏效。

    另外,用人单位招聘时,可以把英语要求降低一点,提高一点对汉语书写与表达能力的要求;作家写文章时,要用规范的汉语;新闻媒体更要起到好的引导作用,坚持规范使用汉语。现在媒体广告滥用成语现象屡禁不止,对青少年则起到很不好的导向作用,有关方面必须要注意了。

    对于个人,一定要读书。在上世纪70年代,我们是读不到什么书的,所以看到一本好书都恨不得背下来。最后发现这样做后,文学修养远比浮光掠影翻了很多书的人强。只要把一本好书真正读好,一生都会受益。

    所谓“读好”,就是要真正读进去,认真地反复读。不需要读很多,一年读一本。像《三国演义》、《论语》、《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等,还有现代人的名著名译本。

    你要问读和不读有什么区别,我告诉你,短时间内上一门课、读10天书是看不出什么,你耐着性子读10年试试,区别在10年后一定显现。

分享到:
民调显示:66.6%国人持续关注神九飞天
“高考体”显示中学生不良文风和写作弊端亟待扭转
74.2%公众认为高考作文
应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现实民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