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6月29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火大”里的成长故事

——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师生风采掠影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6月29日   05 版)

    “火大”学生在测试自行设计和制作的电子遥控导航车

    包印系印刷技术教研室主任陈海生老师(左一)带领学生到中山金田包装印刷有限公司实习,并在丝印车间现场与厂长研讨丝印工艺要求

    学生在生产性实训校区内的光学企业参加顶岗实习

    学生在学院自行建设的数控技术标准化课室里上课

    在新能源工作室实习的“火大”学生吕健峰(右)正对工作室研发的超薄壁挂式变压器进行检测

    学生学习操作光学检测的自动化设备

    在学生微博里,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有一个昵称——“火大”。这既反映了学生对学院的认同,又表达了同学们希望自己的青春像火一样燃烧的愿望。

    自2009年“点火”以来,这支矗立在国家级高新区的“职教火炬”越燃越旺。8000多名师生在接受烈火锻烧的同时,演绎着一系列成长成才的故事。而故事的主角就是“火大”的学生、老师、企业家,以及“火大”自身。

    世界上许多的技术创新活动是在技术学院完成的

    “科学技术创新也并不见得要在大学进行,世界上许许多多的技术创新活动是在技术学院完成的。”国际著名中国问题专家、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的这个观点,在“火大”新能源工作室得到了较好的诠释。

    在“火大”的新能源工作室里,墙上挂满了专利证书,一些学生正认真聆听指导老师讲解隔离式磁耦合充电器的设计与构造。工作室面积2000平方米,由电子工程系与中山普润斯电源设备技术有限公司共同组建,内容包括示范性生产线、工艺验证生产线、教师和学生实训室、动力电池实验室等。工作室的负责人、高级工程师王奉瑾既是普润斯公司的法人代表,又是学院实训校区的顾问。他带领的团队已在电动汽车充电装备领域吸引超过1亿元的风险投资。

    新能源工作室的技术力量团队,80%以上是学院师生,还吸引了一批志同道合的电力电子行业资深技术专家。该团队依托多磁路变压器及相关技术,对电动汽车充电站和电池管理系统进行研发,不到一年,就开发出多种性价比极高的电动汽车充电设备,其中包括:能保证30辆大巴车或100辆普通电动汽车同时充电的大功率超薄式电动汽车充电站;满足快速充电站、公用停车场、单位停车场、小区停车场等不同场所充电需求的隔离式磁耦合充电器;由全球独创技术设计而成、快速实现充电设备布局和安装的壁挂式电动汽车充电站;充电循环可达到2000次、比传统电池循环次数多9倍的智能动力电池管理系统等系列产品。

    师生研发团队的这些新能源产品,具有价格低、效能高、环保好的强大优势,并率先成为全国达到该行业国家标准的产品,从根本上突破了建设电动汽车充电站征地难、投资大、效能低的瓶颈,在该产业领域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并蕴含了巨大的商业价值,根据专业资产评估公司的评估报告显示,无形资产价值达7亿9千万元,其日后可持续发展的潜在价值更是不可估量。

    假如对自己培养的学生没有信心,那就是教育的失败

    在普润斯的生产线上,一位年轻的管理者正向技术人员讲解工作需要注意的地方,并仔细聆听对方所提出的意见。他叫石茂林,学院2011届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2010年初到新能源工作室参加实习实训,一年后成长为普润斯公司生产部副经理。“我最突出的进步是专业知识、技术水平、思维能力等方面得到了全面提升,”他说,“实习之初我主要参与产品的结构设计,后来尝试参加产品的加工与制造,公司还让我参与生产部的日常管理。通过岗位轮换的磨砺,我的动手能力强了,同时还带动了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实现了能力的迁移,使我的各方面能力都实现了纵向和横向的发展。”像石茂林这样一毕业就到普润斯公司工作的“火大”学生就有十几个,如2012届应用电子专业毕业生陈嘉峰、2011届现管系毕业生马少冰、2011届包印系毕业生黄维茜等,他们都在市场营销、变压器技术、产品包装设计等岗位实现从实习到就业的零距离过渡。

    “我们对人才培养有自己的原则,”王奉瑾说,“一是放手培养,让学生动手去做,掌握技巧和要领,有独自发现和总结规律的能力;二是提炼经验,学生从实践过程中能将客观和理性的东西挖掘出来,并能够指导他人。我们不是培养生产线上的工人,而是培养有组织、有管理能力的人才。我的公司坚持用自己的学生,假如自己对自己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信心,那就是教育的失败。”

    据了解,到新能源工作室实习实训的学院学生,全部都从专业对口的岗位做起,熟悉专业知识和生产技术后,定期轮换工作岗位,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企业的生产、研发、管理、销售等“工作链”,培养其综合能力和素质,激发其创新与管理的潜能,实现“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迁移能力”的同步提升。

    我们的目标不是培养“爱因斯坦”,但可以培养“鲁班”和“爱迪生”

    学生和青年教师在工作室参加实习实训,都能参与普润斯公司所有产品的技术研发、结构设计、加工制造等全过程,“真刀真枪”地开展实战性教学与实践。“我对电动汽车充电设备这个行业越来越熟悉了”,在工作室实习的学院2009届应用电子专业学生吕健锋表示,“通过亲身参与工作室智能动力电池管理系统、电动汽车充电系统等项目的设计与研发,接触到新能源产业最先进的产品,同时了解研发和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我发现自己的动手能力逐渐增强,而且面对一些技术上的难题,我也学会了独立思考和找到解决办法,这些经历与课堂上的理论学习是完全不同的。”

    对高职院校的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王奉瑾一贯坚持自己的理论。“我们的目标不是培养‘爱因斯坦’,但可以培养‘鲁班’和‘爱迪生’!”王奉瑾说,“我们强调人才培养定位是应用型,一定要解决好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眼高手低、实践能力差、创新能力不足的难题,培养更多社会所需的有后劲、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假如培养出一批没有用的高级人才,这个过程无疑也是一个浪费人才的过程。在技术研发过程中,学生不断地遇到困难,又不断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研究和动手能力都增强了,这才是真正的锻炼。这就是一种能力的培养,即使日后离开工作室,没有老师指导,他们都能靠自己发展下去。”

    根据培养计划,工作室每年要培养初级管理人员20人、辅助工程师20人,至少满足100名超常规优秀生的持续教育和培养要求。同时,为进一步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竞争力,新能源工作室计划开拓本科、硕士等相关课程,为学生日后的发展提供更强大的“硬件”,让学习经历和研发经历成为学生走进大型高科技企业的“敲门砖”。这种对技术研发强调“实用性”和“适应性”的育人理念,不只是简单地为企业输送新鲜血液和优秀人才,更是一种有益于产业知识更新和人才持续成长的有效途径。

    我感觉自己在技术研发方面从窘境走向了自信

    翻开新能源工作室有关对教师培养标准的任务书,“六个一”要求令人印象深刻。所谓“六个一”,就是要求每位到工作室参加实践的教师努力做到“承接一个项目、承担一个课题、编写一本教材、贡献一个专利、使用一套工具、扩展一门技术”。“我们是第一个大力提倡并践行‘六个一’的工作室,”王奉瑾表示,“每位参与工作室科研项目和学生指导工作的青年教师在实践过程中,要发现自身的不足和缺点,找出知识理论和技术研发的结合点,并将经验逐一转化到‘六个一’的任务当中,以任务倒逼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曾参与工作室第一代和第二代隔离式磁耦合充电器等产品结构设计的刘庆伦老师正在摆弄一个电动汽车智能充电器,为3名学生详细讲解它的结构设计和工作原理。这位曾经对技术研发还停留在书本知识上的刘老师,目前已作为主要参与者正着手结构设计方面的教材编写工作。“我参与设计的第二代隔离式磁耦合充电器已实现了技术的扩展,具有更强的应用性。”他说,“通过工作室的项目研发,自己的生产经验、技术研发、理论知识、教学工作等方面都有很大进步。我希望将研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真实的案例向学生展示,让他们更加真切地了解电动汽车充电设备行业的最新发展情况,以实例引起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更主动、积极地去学习和动手。”

    另一位腼腆的青年老师笑着用“窘境”来形容他到工作室之初的情景。“我刚到工作室的时候,感觉自己完全像一个学生,对电源设备的知识还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上,更不用说电动汽车充电设备了,”“火大”青年教师杨立宏说,“后来通过项目承接,直面研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增强了对技术研发的兴趣,促使自己钻研下去,拓展电池系统方面更多的应用技术。我感觉自己在技术研发方面从窘境走向自信,但更重要的是帮助我进一步熟悉该产业的生产工艺流程,了解各种先进技术的研发,并将这些反馈到学生的教学和实习实训之中,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告知学生,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实训和研发的状态,大大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

    在生产一线工作必须耐得住寂寞

    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一定要强调以就业为导向,社会需要什么学校就提供什么。近几年,“火大”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考核提高了门槛,重点考察就业质量,主要看毕业生的月薪收入、毕业生就职的岗位层次和专业对口率。

    包装印刷系印刷技术教研室主任陈海生正在翻阅他和毕业生合照的相册,对一些学生的成长故事娓娓道来。“这些学生真的很刻苦、很认真,”他说,“由于在实习实训过程中打下良好的基础,他们大多数的动手能力都很强,一毕业就能上岗,并在短时间内实现能力、待遇、岗位的同步提升。”根据陈老师对印刷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统计,去年的毕业生全部就业,对口就业率达84.6%,平均起薪为3000元/月;往届毕业生工作2~3年后,平均收入提升到5000元/月,最高达11000元/月,他们正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成就自我价值。

    远在东莞工作的冯君生是陈海生老师的得意门生之一。目前,他正在东莞虎门彩印有限公司担任印刷机机长,毕业短短四年,月薪已超过11000元。回顾自己从实习到找到适合自己工作的历程,冯君生的最大感慨就是“在生产一线工作必须耐得住寂寞”。“只有在生产一线拥有至少两年的工作经验后,才能为自己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他说,“毕业之前在企业坚持完成实习实训,现在看来对自己的帮助实在太大了,因为它让我们第一次直观地了解到企业需要什么,而我们能为企业提供什么。”正是因为有了那些经历,促使他在日后的职业生涯规划中坚定了发展方向和目标:首先扎根一线。付出总有回报,如今他依然踏实前进,用实际行动追逐着自己的梦想。

    不以事小而不为,凡事努力而为之

    “火大”2008届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李育智是学院的知名人物。大一的时候他由于成绩优秀,顺利进入由“火大”和中山市目前产值最大的公司——纬创资通(中山)有限公司合办的“纬创资通班”,尚未毕业就被该公司预录为企业员工,又因工作表现突出被高薪派驻墨西哥分厂担任失效分析工程师,年薪超过10万美元,至今已在墨西哥工作近3个年头。

    “刚到纬创资通公司实习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新鲜’,”李育智说,“但同时也发现自己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有时倍感压力,怕事情处理不了,过不了公司的考核,所以一有任务,我都会全力以赴,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尽量做到上司满意为止,上司只要求80分的任务,我就努力做到90分交差。”对于自己的工作,李育智自嘲自己是“在公司我是打杂的”,无论大事、小事、容易的、困难的、繁琐的、别人不愿意做的,他都尽全力去做好。“我从来都不玩电脑游戏,即使上网都是查阅新闻和资料,只要一有空余时间就看书,弥补自己的不足与缺陷。”他笑着说,“我相信只有坚持学习与实践结合,能力才能可持续发展。”

    勤奋、好学且敬业的李育智很快得到公司的重视,也是促使他走出国门的重要原因。“在国外工作也有很多艰辛,但我觉得这已经是一种‘享受’”,李育智说,“大学生应该把握机会,充实自己、锻炼自己、展示自己;多学习、勤思考、多动手,积累经验,不以小事而不为,凡事努力而为之。”

    创业是辛苦的,但同时也是幸福的

    近日发布的《2011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白皮书》中显示,广东地区自主创业学生人数连续3年递减。然而,“火大”通过强化创业教育,引导学生科学规划职业生涯,支持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不乏创业成功的例子。

    创一番事业是学院2008届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高乐峰从小的梦想,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找准创业目标成为他创业之初的最大困扰。结合自己所学的国际贸易知识,经过深入的市场调查后,他对服装行业尤其是电脑绣花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计划开办绣花厂和制衣厂。但是,他对这个行业并不十分了解,从前期工作、筹备机器,到找车间、请工人、找业务等一系列的问题,让他摸索着前行。“家人和朋友可帮助我解决前期筹备问题,但找客源只能靠自己。”他说,“当时,跑业务几乎成了我每天的‘必修课’,我到别人的工厂、公司谈合作,总是吃闭门羹,起初心情真的很低落。但皇天不负有心人,我每接到一张订单,即使数量很小,我都认真去做,质量得到客人的肯定,于是订单越来越多,工厂就这样渐渐步入正轨了。”

    三四年间,高乐峰创办的两家企业的年产值已超过1000万。“创业是辛苦的,但同时也是幸福的。”他说,“每个人都有创一番自己事业的理想,但要创业成功,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找准创业的目标这点很重要。在创业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要想成功,不仅要学会沟通,而且要懂得实践,只有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才能达到成功。市场很宽广,但也很实在,创业的理想不要太浮夸,‘诚实做人,踏实做事’对想创业的人来说尤其重要。”

    创业并不是一蹴而就

    四年前,正在学院读大一的三个80后男孩赵海伟、张慎杰、郭梁,凭借8个月的创业成果,一度成为校园的风云人物。正是因为这成功的“第一桶金”,让学机械出身的三个男生拒绝不了成功的“诱惑”,毕业后自己创办了一家电脑商行。

    这三个男生的“第一桶金”源于一次老乡聚会。一名师兄偶然说到校园电脑组装的代理商机,当时在场的学生只有张慎杰动了心。经过一系列调查研究后,当时还是大一学生的张慎杰和赵海伟、郭梁就在“火大”正式成立伟杰电脑公司,专门处理一些校内的新机组装、二手买卖、软硬件故障维护的工作。担任过系学生会外联部部长的张慎杰,其经商的潜力也在这次创业中得到充分挖掘。

    2009年毕业前夕,虽然亲朋好友曾为这三个男生介绍政府、银行、财务公司等单位的工作,但他们都很明白,“这不是我想要的舞台。” 他们将原来的公司改名为“兄弟电脑商行”并搬迁到中山西苑电脑城,拥有了自己独立的店铺以及仓库。到2011年初,他们的公司已拥有在职人员9人、兼职人员20人、三间门市铺面、一个600平方米的仓库以及独立的运输物流系统,主要经营项目已扩展到新机组装、二手买卖、软硬件故障维护、网络布线、监控安装、电脑配件批发零售等,实现月销售额30万的经营规模。

    “创业并不是一蹴而就,创业需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张慎杰说,“最重要的就是留意身边的环境,看什么地方有可以挖掘的潜力,哪里有市场的需求。要心怀创业的梦想,然后确立创业的方向,一步一个脚印,努力拼搏,不断学习,才能在创业的舞台上大展拳脚。”目前,三个男生还想把公司再做大、做强一些,正打算开发一种软件盈利模式,让软件销售转型为软件服务,通过转变盈利方式实现公司资产翻上几番。 

    ……

    “火大”的故事仍在继续。你可以体会到“火大人”从事科学技术研发的兴奋;你可以发现他们善于质疑辨析、创新解难,并在各个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你可以深深地感受到整个“火大”校园的蓬勃生机。“火大人”都是一群讲求实效的“追梦者”,而“火大”真正是一所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的创新型学府。

分享到:
“火大”里的成长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