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朋友说,现在但凡办事就需要“跑”,比如升迁、求职、上学、贷款、招标、打官司……不跑办不成事。一个“足”一个“包”构成一个“跑”字,“跑”不光要迈开步子,还要带上“包”,光有“足”没有“包”就不叫“跑”。
“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可现实中一些人没有踏踏实实做官的耐心,更没有一心一意为百姓办事的真心,而是千方百计找机会, “跑”关系“跑”升迁。他们的口头禅是:“只跑不送,原地不动;又跑又送,提拔重用”,他们不光用“足”跑还要带上“包”(行贿)“跑”,削尖脑袋为自己“跑”锦绣前程,利用一切机会为自己“跑”出一片“新天地”。
一些人没有机会也要创造机会“跑”,只要抓住机会就不放过。君不见,买官卖官,暗箱操作时有发生。比如,近来被曝光的山东省原副省长黄胜,其在任期间对官位明码标价:县委书记30万元,县里某个局的局长10万元,最低价码是副镇长5万元。黄胜的生活作风问题在当地也是半公开的秘密,而且他喜欢玩弄陌生的年轻女性,每到下面县里视察,一天中最后一个节目十有八九就是到宾馆和女性开房。这些所谓“陌生的年轻女性”, 黄胜是如何结识的?如果不是他自己结识的,又是谁帮他找的呢?目的又是什么呢?
“工程”和“项目”可谓紧俏资源,本该公开竞标,可一些地方或一些人却把“公开”当成幌子,暗箱操作才是真,你争我夺,好不激烈。这争夺的过程就是“跑”的过程,除了频繁地往相关部门“跑”,“送”也必不可少。有流行语称“不跑不拨、少跑少拨、多跑多拨”。这一“跑”就能见成效,谁“跑”得勤,谁的关系硬,谁就有可能获得更多资金。所以,一提到“资金”和“项目”,一些人习惯带上“跑”字,名曰:“跑资金”、“跑项目”。
一些基层领导经常在大会上讲:“我们一定要利用一切关系,争取各种社会资源,比如你的七大姑八大姨,只要能和相关部门说上话的,都要利用起来,集中精力全力以赴跑项目、跑资金,争取机会,争取上级资金,永远记住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不会哭的娃子没奶吃。”于是乎,一些急需资金、项目的地方,或无资金、项目,或少资金、项目,而一些已经不再需要扶持的地方却出现资金花不完,项目重复上,造成公共财政的极大浪费。
低保本是低收入家庭享受的一项国家政策,然而在少数地方乡村,真正的困难户得不到低保,一些殷实家庭却“吃”着低保,用百姓的话说:“人家和村支书的关系好,有事没事总往村支书家跑。”有一家的孩子要上高中,想进重点班,有人给家长出主意:“跑啊,不跑,怎么能进重点班呢!”一名司机违章了,被交警扣了车,有人出主意:“你还傻愣着干吗,快去交警队跑跑啊!”生活中,不少人遇到事情,不是按程序进行,而是习惯性地拿出手机找熟人。一家企业需要贷款了,几次找银行都因为手续问题办不了贷款,有人出主意:“这需要跑啊,光有‘足’没有‘包’怎么能行?”
一个“跑”字,囊括了所有的请客送礼、行贿受贿和权钱交易,也成了贪污腐败滋生的最大温床。甚至在一些地方,一些领导干部存在着这样一种错误观念,他们认为用公款请客送礼、跑项目,是为了地方发展和单位利益,只要能“跑”来项目和资金,用什么方法并不重要。于是,一些人搭着“跑”的顺风车,利用公款大肆行贿,甚至将部分脏款装入自己腰包。
治理腐败首先应该狠刹“跑”风,在项目、资金的审批分配上,要变过去的下级往上“争、跑、要”为上级向下“找、送、给” ……其实,这样的文件或规定很多,可如果没有官员以身作则,没有一套良好的监督检查机制,没有一个公开透明的办事环境,“跑”依然会继续,贪腐依然会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