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唐山博物馆建好了,就在文化宫,只记得那里原来有毛主席塑像,新建成的博物馆还保留着那个塑像吗?博物馆都陈列着什么呢?真希望能去看一看。”6月26日下午,48岁的唐山康复村村民刘秀凤的微博发帖引起了志愿者“sjy小”的关注。
刘秀凤没想到,两天后的唐山供电公司“感恩日”,她的愿望就实现了。当天下午,在唐山供电公司30多名志愿者的帮助下,坐在轮椅上的15名唐山康复村村民参观了新落成的唐山博物馆。
“促成这次‘尝鲜’之旅的,正是村民与青年志愿者的一次微博互动。”唐山供电公司团委书记李梁说。微博互动的成功,正是康复村这些年发展变化的写照。
1991年,投资120余万元的唐山康复村建成。从第二年春天起,50名经历唐山大地震的截瘫幸存者组成的25个家庭,陆续在这里安家落户。这其中就包括刘秀凤和丈夫韩忠全。
作为专门为地震致残的截瘫人员建造的住宅小区,康复村处处体现着贴心和周到:彩电、冰箱、洗衣机、热水器、隐藏在墙内的卫生间、相对低矮的家具……
虽然康复村生活设施方便,但也有村民曾向媒体吐露心声:这里与外界的交流较少。2005年前后,固定电话、小灵通、手机的使用,为坐在轮椅上的他们打开了一扇与外界沟通的窗口。
“而今康复村的‘软件’更是升级到互联网时代。”刘秀凤说。
今年年初,为了使康复村村民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唐山供电公司的志愿者为村民送来了电脑。浏览网页、网上聊天、发邮件、发微博……在志愿者的帮助下,村民逐渐掌握网上冲浪的“十八般武艺”。担心已年近半百的村民一时消化不了,细心的志愿者还准备了一张张“明白纸”,详细解说各种上网攻略,同时留下了自己的手机号码——一个24小时的“求助热线”。
通过互联网,刘秀凤“偷菜”、“斗地主”,并注册了微博。她笑称自己身染“网瘾”。
刘秀凤的邻居王晓慧今年55岁。网络使王晓慧原本“寂寞”的生活有了新奔头。为了学打字,王晓慧让丈夫刘印江给她买了本《新华字典》。截瘫者不宜久坐,刘印江特意为妻子买了移动鼠标,方便她上网使用。
“岁数大了,学得太慢!”王晓慧有时抱怨,语气里却满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