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柬埔寨金边出席东盟峰会湄公河下游行动计划部长级会议。
CFP供图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2010年在东盟地区论坛上关于“南海问题事关美国家利益”的令人震惊的讲话,曾煽起了菲律宾和越南对华“叫板”的气焰。如今,希拉里再次在中国周边展开“平衡中国外交”,继续向某些国家“表态”:美国对亚太的“安全承诺”不是一句空话。
希拉里密集展开亚洲外交
在柬埔寨首都金边出席东盟地区论坛之前,希拉里·克林顿先后密集走访了日本、蒙古国、越南和老挝4个中国的邻国。虽然美方一再强调不遏制、不围堵中国,但她此行毫不掩饰“平衡中国”的外交特点,并得到日本和越南的热烈响应。
7月8日,希拉里访问日本并参加“阿富汗重建问题国际会议”,强调美日安全同盟,并再次强调阿富汗是美国的“非北约盟友”地位;9日,她在乌兰巴托大力宣扬“国际民主进展”,并宣布建立“新生民主国家领袖网”;10日,希拉里在河内大谈南海问题,并敦促南海各方早日达成并遵守《南海行为准则》;11日,希拉里成为57年来第一位访问老挝的美国国务卿,她在万象再次强调湄公河下游流域的环保和经贸合作。
7月11日至14日,希拉里在东盟轮执主席国柬埔寨展开密集外交活动,包括参加东盟地区论坛、东亚峰会部长级会谈、美国-东盟会议部长级会议。她还将与老挝总理通辛共同主持“湄公河下游计划”部长级会议和“湄公河下游之友”部长级会议。“湄公河下游计划”是她于2009年发起的,有美、越、老、柬等印支国家参与,目的是推动此区域教育、环保、基建等合作计划。
希拉里密集的亚洲外交向外界透露出的强烈信息是:21世纪是亚太世纪,美国战略重点转向亚洲“并非空谈”。正如希拉里·克林顿不久前在国会作证时所说的,“在21世纪,没有哪一个地区对美国未来经济和安全的意义比亚太地区更为重要”,在经济不振、总体预算裁减的背景下,美国开展“前沿部署外交”,即“以更少的成本在亚洲进行更多的外交行动”。
虽然此次希拉里在亚洲之行的言辞上远没有2010年那次亚洲之行时那般强硬,她也没有选择东盟地区论坛“语出惊人”,但她此次在亚洲访问的每一次外交行动,都围绕着两大重点:推动民主进程、强调美国在南海的利益。
日本媒体自欺欺人
作为美国在亚洲的坚定盟友,日本可以说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扮演着积极跟随和配合的角色,东京举办的“阿富汗重建问题国际会议”,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美国战略转向亚太,其中一个必要步骤就是尽快结束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根据今年5月北约芝加哥峰会通过的《芝加哥峰会阿富汗宣言》,北约“阿富汗安全援助部队” 10多万战斗部队将于2014年年底前撤出阿富汗。战争结束后如何收拾这个“烂摊子”,不仅关系到地区和平与安全,更关系到美国国际承诺的“可信度”、“世界领导力”和“战略转向”的成功与否。
在日本的精心安排下,“阿富汗重建问题国际会议”超预期地筹措到超过160亿美元的援阿资金承诺。尽管有专家认为这些承诺能否兑现还是未知数,但日本在美国面前已经赚足了面子。
在此背景下,日本媒体想当然地认为美国会给日本一些“回报”,在钓鱼岛问题上支持日本立场。近几天来,日本媒体大量报道炒作称,美国“官员首次明确表示钓鱼岛适用于《美日安保条约》”,即美国“支持日本对钓鱼岛的立场”,一时间,日本右翼分子似乎一下子壮了胆,更加积极地在钓鱼岛问题上采取挑衅行动。
不过,据本报记者12日从一位不具名的美国官员处获悉,日本媒体的报道“有偏差”。他透露,美国政府对钓鱼岛是否“适用安保条约”一向采取“模糊态度”,希拉里在2010年10月美日外长会谈后在日本记者的逼问下,曾经迂回地提到过《美日安保条约》第5条的适用钓鱼岛。该位不具名官员表示,此次美日会谈虽涉及钓鱼岛问题,但美方仅要求日方“澄清目前针对钓鱼岛行为的目的”,并向日本了解中方的态度。他还表示,在钓鱼岛主权问题上,美国的一贯政策不会改变,即“美方不会表明特定立场选边站”,并“希望中日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避免挑衅行动危及和平与稳定”。
以放松制裁鼓励缅甸改革
此次希拉里的亚洲之行足迹虽没到缅甸,但在她11日访问老挝当天,美国宣布了22年来首位美国驻缅大使米德伟抵达缅甸的消息。与此同时,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声明,宣布放宽对缅甸的经济制裁,准许美国公司在缅投资,称此举是美国支持缅甸改革的“强烈信号”。
声明称,自当日起,美国政府批准美国企业对缅甸投资,允许美国企业与国营缅甸石油天然气公司合作。这标志着1988年开始制裁以来,美国首次明显放松了对缅甸的制裁。声明规定,在缅甸投资总额超过50万美元的美国企业,每年必须提交一份报告,汇报人权、土地征用、环境和支付缅方费用的情况;美国企业必须在向缅甸企业投资60天内通报国务院。
同时,美国政府将继续禁止本国企业向缅甸国防部以及军方组织的下属企业进行投资。奥巴马还签署了一份新的行政命令,将允许美国政府对“威胁缅甸和平、安全与稳定的个人或实体”进行制裁,这些个人或实体包括那些破坏或阻碍政治改革、与少数民族和解进程的个人或实体,还有那些“侵犯人权的主谋和协从”,以及与朝鲜进行军火武器贸易个人或实体。
美国不愿“旁观”也不愿对抗
此次希拉里在日、越访问期间,多次谈到南海问题,尤其是在东盟地区论坛期间,希拉里除了再次强调“南海和平以及商贸和航行自由事关美国在内的各方利益”外,更加清晰地提出了两个“解决问题的建议”。首先是通过法律约束来解决问题。希拉里在论坛期间强调,希望中方与东盟尽快展开“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行为准则”谈判,“避免纷争”,她还强调当事国需要遵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其次,通过多边解决问题。尽管中国认为领土主权争端是双边问题,不适合在多边场合讨论,但美国一直支持菲、越等国提出的通过“多边谈判解决问题”。她说:“航行自由和依法开采海上资源等问题,往往牵涉一大片地区。在僵硬的双边基础上解决这些问题,很可能会导致混乱甚至对抗。”
有一个事实是,今年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问世30年,但当今世界海上实力最强、拥有世界第二长海岸线的美国,至今仍然没有批准该公约。包括中国在内的160多个国家早已经批准该公约。美国也是除土耳其之外,唯一没有批准该公约的北约成员国。
尽管菲、越等国在美国的支持下一直推动南海主权争端“多边化、国际化”,但与中国存在主权争端的只是菲、越等部分东南亚国家,而非东盟,东盟10国中不少国家表示并不愿被菲、越所“绑架”,更不愿“抱团与中国对抗”。将在未来3年担当中国—东盟协调国的泰国11日也明确表示,在担任协调国期间,泰国将不会允许让南海争端问题妨碍东盟与中国二者之间的合作。
应该清楚的一点是,美国不会因支持菲、越在南海的领土诉求而与中国交恶。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利益是“航行自由、维持地区和平与稳定、尊重国际法”,而非介入领土争端。帕内塔今年6月访问东南亚时多次强调,美国战略转向亚太、开展“平衡中国外交”,并不是为了“遏制、围堵”中国。包括希拉里、帕内塔在内的美国高官也曾多次强调,中美在亚太的竞争不是对抗,亚洲国家既需要中国,也需要美国,他们不希望中美发生对抗而使自己面临“选边站”的风险。
本报华盛顿7月13日电
本报驻美国记者 杨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