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锡的一项调查显示,前几年国内电动车技术水平居世界第三,但今年跌到了第六位。”7月9日,在《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发布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表示,在国际电动汽车产业加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尽管我国电动汽车产业也在快速发展,但与国外差距正在拉大。
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和大众中国联合编著的《2012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举例说,当前我国动力电池的研发和产业化存在两个薄弱环节:一是原理性基础研究相对薄弱,与理论值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二是生产工艺技术的开发落后,影响电池产品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刚刚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2012-2020)》也提到,总体上看,我国新能源汽车整车和部分核心零部件关键技术尚未突破,产品成本高,社会配套体系不完善,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受到制约。
对于发展电动汽车而言,全球面临共同的挑战,包括电动车技术尤其是最为核心的动力电池技术有待完善和提高;价格比传统汽车偏高;充电基础设施不完备等等。冯飞认为,面对共同挑战,企业的高度紧密合作最关键。
“国内在基础研究、产业化初期建设上能力不高,走产业创新联盟的路子可能是比较现实的选择。我们研究了很多国际上其他行业不同形式的创新,发现联盟比较有效,尤其是在涉及重大技术创新的领域。”
“国内有的企业在某一个点上取得了突破,比如说电池;有的在研发样品上不错,但产业化过程中也有问题。所以,联合起来可能是比较现实的。另外,有些电池企业想做整车,有的整车企业想做电池;把这些能够突出其竞争优势的产业、企业联合起来,就可以避免一些问题。”冯飞说。
大众中国执行副总裁张绥新赞同这个观点。他表示,从全球来看,无论是哪个国家或企业,电动车都还处在探索和研发阶段,最多是尝试商业化或工业化的初期。电池无论从技术还是从成本上讲都远远达不到大规模生产的要求。对所有国家、所有汽车产业和相关产业而言,这是一个共同的挑战,而不是中国或某一家企业特有的。不是一家一户面临的问题,也不是一家一户能解决的问题,需要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联合与共同努力。
“我们感觉,目前中国在研发电动汽车的过程中,联合的意识还是不够。现在就是一个电池生产企业,或者汽车企业单打独斗,这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在中国汽车产业内组成一个联盟,想解决这个问题,也是不够的。这更需要国际上的开放式合作,才能真正应对这样的挑战。”张绥新说。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进华也认为,从全球范围来看,电动汽车技术还没有完全成熟,对中国来说现在的差距更大。中国单个企业的技术基础、投入能力,包括相关产业的技术基础都与国际水平有较大差距。通过合作推动和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尤其重要。
此前,国内曾出现过一些新能源车及相关产业的联盟,但收效不大。冯飞认为,创新联盟的关键是形式和机制。“这种创新联盟最重要的基础是市场,能不能形成一个基于市场的利益共享、风险分担的联盟机制,是比较重要的。政府适度作为、因势利导,而不是采用拉郎配的方式。”
张进华认为,建立联盟需要满足三个要求。一要真正基于共同的需求,有共同的需求,大家才有意愿组织起来。二要以市场化机制为主,用市场化机制建立起共同投入、共同承担风险、利益共享的模式。三要基于共同需求,做到强强联合。“我们本来在各个环节上都不是很强,希望把各个环节相对较强的环节,从大学、研究机构、关键零部件汽车、整车制造企业进行组合,组合起来的各个环节都是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