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提前批录取结束后,中国人民大学的小语种专业划线方式引起关注:在北京和福建的录取分数线“男女有别”。如在北京,文科的男生分数线为601分,女生分数线为614分,比男生高出13分。
一些高校的部分专业在提前录取阶段,采取男女分别排队录取,其实不是新鲜事,许多外语类院校好几年前就已实施。学校解释得也很清楚:女生占在校生比例越来越高,性别失衡趋势不利于培养人才。有观点认为,这一做法是赤裸裸的性别歧视。
不管男女分数线有别是否合法妥当,数字已证明了目前的高等教育选拔制度更符合女生的特质。不仅各省份高考第一名多为女生占据,即从全国普通高校入学比例看,女生数量也略超男生——要知道,这一事实还是在同龄男性数量远超女性的背景下发生的。
审视国内各大新闻院系,女生数量无一例外全面压倒男生——“我们班最高的男生也是最矮的男生,我们班最帅的男生也是最丑的男生”——人大新闻学院2008级某班只有一名男生,同班女生在微博上如此调侃。毕业了,求职了,女生们逐渐发现:新闻单位就算不倾向男生,也至少希望能够实现本单位内部的性别平衡。传统观点认为,女生细致耐心的性格,使其能够在记忆性考试中取得较好成绩,这种优势在文科专业中体现得更为明显。但是,这种观点忽略了文科专业应用中同样需要的创造力和逻辑能力,文科专业并非天然地向好记性倾斜,部分人的惯性思维,影响了他们对专业特质的判断。女生数量在一些理工科大学明显攀升,就是最好的例证。
当然,生硬地采取分数线有别的纠正方式是不妥的。招生部门应当在试卷题型设计和选拔方式上进行纠正。一方面,“高考指挥棒”仍然是不可替代的公平选拔方式,但是,能否更加侧重考题中的逻辑运用与创造力考察?另一方面,有自主招生资格的大学,更有机会全面客观地根据男女生的不同特质,采取公平合理的考查方式。
一种良好的招生选拔制度,不仅仅要做到简单的分数上的公平,还要追求更高层次的实质公平。否则,在不合理的游戏规则下,任何“公平”都不过是掩饰不作为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