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年初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出台,到大气、水、重金属等污染的“重典”防治,再到绿色贸易、绿色信贷等政策积极展开,排污权交易、生态补偿试点的深入推进……我国打响了声势浩大的“环境保卫战”,全力为百姓营造碧水蓝天。
水和大气污染防治是环保重中之重
呼吸清新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食品,是百姓生活的基本要求,也是各级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我国水环境明显改善。根据环境保护部提供的数据,与2005年相比,2010年重点流域国控断面中,I—III类水质断面比例从2005年的24.4%上升为44.2%,劣V类水质断面比例从36.4%下降为25.8%。同时,污染物减排效果也比较显著。到2010年年底,重点流域COD(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下降了15.3%,完成规划确定减排任务的1.3倍。
“十一五”以来,我国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也稳步推进。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全国大气环境质量基本稳定,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显著下降,部分城市空气质量有所好转。为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先后出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等政策,限制高排放、高耗能行业盲目扩张。
为实现减排目标,我国建立了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提高了火电、钢铁、水泥等高污染、高排放行业环境准入门槛,颁布实施清洁生产标准,建立落后产能淘汰机制,实施经济补偿政策,依法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五年来,累计关停小火电装机容量7683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2亿万吨、炼钢产能0.72亿吨、水泥产能3.7亿吨,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降低了工业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强度。
在发展中保护 在保护中发展
松花江是东北人民的母亲河,也是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但大量化工企业沿江而建,不仅造成了松花江污染,也带来下游饮用水安全问题。“十一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目前松花江流域水生态系统正在逐步恢复,东方白鹳等珍贵水禽已经在天河畔稳定栖息。
重庆钢铁是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随着城市飞速扩张,在为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它也成了重庆主城重要的污染源。2011年9月重钢进行环保搬迁,迁出重庆主城区,在位于远郊的长寿区重建,实现工业再造,优化了城市产业布局。
这都是我国加强水污染和大气污染防治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我国始终坚持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如何在新形势下走出一条“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实现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环保部部长周生贤表示,我国环保工作的总体考虑是: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牢牢抓住水、空气、土壤三大要素,从原来的“先污染后治理”,转变到同时、同步治理,既还好“旧账”,又不欠“新账”,逐渐扭转环境恶化的趋势,让人们生活得更踏实、更安心。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将进一步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将更加完善,资金、法规、科技等保障体系整体水平将稳步提升。污染防治工作也将实现向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转变。
据了解,今年4月,国务院批复了《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15)》,强调做好松花江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努力恢复江河湖泊的生机和活力,促进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规划(2011-2015年)》也在酝酿出台中。
让环保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随手关灯、拔下电源插头、少开一天车等良好生活小习惯,如今已渗透到普通民众生活的每个细节中。
纵观这一年,从普通百姓对环境的关注,到促进经济发展绿色转型的崭新发展思路,无不显示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渐成公众意识。
周生贤表示,未来我国将加快绿色发展,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继续探索环保新道路,推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相融合,让污染减排的倒逼机制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早日让人民群众呼吸上清新的空气,喝上干净水,在良好的环境中生活。
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吉明认为,要实现“碧水蓝天”就必须强调绿色转型,这既包括观念更新,也有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型。
对政府部门而言,城市必须有节制的发展,如果高污染高消耗的产业仍然占到GDP很大比重,施工现场遍地开花,就很难实行。
企业生产也要转型。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有关专家建议,应把防尘控尘资金纳入建筑工程预算的“硬成本”,建立绿色施工和积尘监测制度,对达不到防尘控尘要求的工地责令停工整改。加强对大建筑工地的监管和渣土车的治理,减少扬尘污染。
人人是污染的受害者,也是污染的制造者,应积极倡导公众绿色出行。为这个后果“买单”只有一条路,树立环保生活理念,开展低碳生活、绿色出行、绿色消费,转变生活方式,主动减少PM2.5等大气污染物的排放,让环保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