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寄语
喜欢自己做的事情,不怕困难不怕吃苦,终会成功。
没有多少人会想到,河南信阳“茶王”刘文新在小的时候没有喝过茶,甚至都没有见过茶叶。17岁那年,茶才走进了他的生活,茶事业就成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
17岁那年,不愿意像父辈那样“面朝黄土背朝天”过一辈子的刘文新突然意识到“应该为自己闯出一片天”,于是怀揣着父母凑的300元钱,走出了乡村,到城市寻找自己的人生。
来到信阳市,刘文新最早干的行当是提着篮子贩卖鸡蛋,每天去乡下收鸡蛋,然后到市里卖。
这个行当并不好做,不久后,他接触到了茶叶,于是他从一个“鸡蛋郎”变成一个“茶叶郎”,在路边摆起了小摊卖茶叶。只是,日子仍然艰苦。最苦的时候,冬天因为没有厚衣服和袜子,每天晚上回到住处,刘文新只能拿辣椒水反复地搓洗手脚,让冻疮不至于那么痒,他才能安然入睡。
这样的苦日子他过了3年。3年里,他攒下了属于自己的1万多元。看着那笔“巨款”,刘文新仿佛看到一个美好的未来。
这时,刘文新碰到一个机遇。“那时信阳市开了一个茶叶市场,茶贩们有机会在市场里开自己的茶叶店,就不用在路边摆摊了。”可是这样的好事没人敢尝试,“因为他们怕投资的钱打水漂。”
20岁刘文新算了一笔账:开个店面租金每月要500块钱,加上水电等其他费用,一个月要1000多块钱,而自己3年辛苦赚来的钱也仅够维持一年,如果开不好,那自己全部的积蓄就泡汤了。
不过瞅准了商机的刘文新咬了咬牙,还是下定了决心开店。“我看准的一是来店里的顾客消费水平高,二是店面的位置很好,人流量会很大。”
“没想到茶叶店生意很火。”他庆幸自己当初的选择。
刘文新爱琢磨。在广州看到人家用塑料袋包茶叶,而自己所在的信阳还是用旧报纸包,他就把塑料袋引入到自己的茶店。
当别人向他学习也用塑料袋包装的时候,他又开始去杭州学习铁盒包装。当再有人效仿的时候,他又琢磨开了礼品盒包装。在茶叶市场,刘文新总是领先别人一步,产品也总是比别人高一个等级,生意自然也比别人好。
走进茶世界以后,刘文新总在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第一个开茶店,第一个注册商标,第一个开茶艺馆,第一个开创一店一馆的模式……
当然这条路他走得并不容易,他笑言每天自己都会碰到各种困难,但每天他都会乐观地化解掉那些困难。
2006年,刘文新在郑州开始打造一个2000多平方米的茶艺馆,这在国内都是罕见的。“那个时候家里人不支持,怕有风险,毕竟七八百万的投入不是小数。”
顶着重重压力,刘文新把茶艺馆建成了。这一次,他没能延续20岁时的辉煌。
“郑州喝茶的氛围没那么浓厚,好多人来一次就不再来了,他们总觉得花钱喝茶好像不怎么值得。”茶艺馆一度生意惨淡,甚至面临倒闭。几个月下来,刘文新因为着急瘦了18斤。
他并没有放弃。经过调查,刘文新开始改变思路,在茶艺馆里加上了餐饮服务,让人们在喝茶的同时可以吃饭,吃完饭还可以买茶叶送人,这样迎合了人们的消费需求,茶店开始转危为安。
现在的刘文新不仅有茶店和茶艺馆,还建起了自己的茶叶加工园区和科技园区,配备了宾馆、物流等产业,让茶叶真正成为一条产业链。
刘文新说,他把茶叶当生命,这辈子他只做茶叶这一件事,他希望能把茶产业做得更大。
本报记者 陈凤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