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60年不遇的暴雨带来的不仅仅是降水,还带来了财产、人身损失。
根据北京市保监局的最新数据,截至7月25日24时,在京保险公司共接到因强降雨造成损失的各类报案4万余件,估损金额约7.6亿元。其中,机动车辆保险接报案3.6万件,估损金额约3.3亿元。
这5亿元仅仅是估算出来的损失,实际定损后的损失有可能更高。
就在7月25日,北京防汛抗旱指挥部召开“7·21”特大自然灾害情况通报会,指挥部副指挥长、新闻发言人潘安军表示,全市受灾人口160.2万人,因灾造成经济损失116.4亿元。
这样一场暴雨带来的损失该如何化解?
保险公司启动宽松理赔
暴雨造成的财产损失中,首当其冲的是机动车。
7月21日的暴雨,导致京港澳高速公路出京方向17.5公里处南岗洼铁路桥下严重积水,形成了一个长达900米、平均水深4米、最深处达6米的“湖泊”。现场积水量达23万立方米,相当于一个小二型水库的库容量。
24日中午,中断近3天的京港澳高速双方向恢复通车。按照北京市交通委新闻发言人李晓松25日发布的数据,仅这个900米长的积水路段就打捞出了127辆机动车。
这只是北京暴雨导致机动车受损的一个缩影。
按照目前的数据,北京市已经有31698辆机动车的车主成为这场暴雨的受害者。
“我们公司在北京的400多个定损点都已车满为患了,现在8个分公司都作为北京分公司的后备,随时听从调配。”中国太平洋保险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分公司车商渠道部副总经理陆清告诉记者,该公司还联系了50多家4S店,为车主提供救援、维修服务。
事故集中爆发——在北京的所有保险公司都遇到了这样的难题。
截至7月24日15:20分,中华联合保险公司接到各类暴雨事故报案1263件,其中车险764件,非车险74件,农险425件;预估损失金额合计为5515.1万元,其中车险预估损失金额764万元,非车险预估损失金额751.1万元,农险预估损失金额4000万元。
截至25日16时,平安集团的平安产险已接到暴雨相关车险报案8394笔,预估损失金额约7000万元人民币;财产险接到报案281笔,预估损失金额约3000万元人民币。
“很多4S店都已经送不进去车了。”北京保险行业协会产险联络部主任李枫告诉记者,迄今3万多的报案量是北京前所未有的,很多保险公司调集了全国的资源支援北京。
李枫告诉记者,对这次暴雨造成的损失,北京市保监局和北京市保险行业协会在22日与各家保险公司进行了座谈,希望各保险公司采取“宽松理赔”的措施,以最快的速度为客户提供理赔服务。
这个宽松理赔意味着,延迟报案、发动机被淹后二次启动都不会影响正常理赔。
按照李枫的说法,投保人不需要像以往那样提供自然灾害证明,树倒了砸到车、因积水造成车辆漂浮而互相碰撞导致的损失都由车损险进行赔付。
“有些车主遇到了泥石流、洪水,机动车被冲走,至今没有找到,可以先到公安机关报案,拿到公安机关的回执就可以到保险公司索赔。”李枫说,对那些被水淹而一时难以打捞出来的车辆,不用担心错过报案时间,延迟报案不影响赔付。
李枫告诉记者,目前让很多车主担心的是机动车涉水后的赔付。如果事先投保了涉水险或者发动机特别损失险,即使发生了被水淹后的二次启动,各家保险公司依然会正常赔付。但如果没有投保这两个险种,则要分情况处理。
华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分公司车险理赔部经理告诉记者,对于那些被水淹过了机动车仪表盘的车辆,不论是否投保过涉水险,保险公司都会认定为“没顶车”,如果车主同意,则由保险公司进行全损处理,也就是按照该车辆的实际价值进行赔付,回收该车辆。
而对于那些没有没顶但被水淹的车辆,保险公司也给出了另一种处理方式。
“如果客户觉得车辆在水里浸泡时间太长,也可以向保险公司提出全损处理要求。”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分公司理赔事业部总经理卢燕告诉记者,如果汽车修理厂给出的修理后价格达到实际车辆价值的80%,保险公司同样会按全损处理。对这些车辆,保险公司将根据其出险时的实际价值赔给车主,车辆由保险公司负责处理。
据介绍,这样的处理方式目前已经是各家保险公司通行的做法。
普通人如何分散风险
“这场暴雨带给大家的启示是,今后该如何分散风险。”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郝演苏说。
尽管这次北京暴雨已经给各家保险公司带来了不小的理赔额,但在郝演苏看来,这超过5亿元的估损额对保险公司来说并不算什么。
从数据上看,目前全国灾害损失的平均值还没有达到去年的水平。
“去年全国有5000亿~6000亿元的财产保险,北京的损失放到全国范围内就没有多少了,对保险公司来说并不足以构成压力。”郝演苏说,但是普通人应该想想今后该如何分散风险。
以车辆涉水险和发动机特别损失险为例,北京的车主投保这个险种的非常少。
按照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分公司理赔事业部总经理卢燕的说法,在2011年之前,人保的客户中,投保发动机特别损失险的客户所占比例不到10%。但2011年4月~6月北京市连降4场大雨之后,投保这个险种的客户比例就上升到了10%,如今这个比例则达到了18.4%。越来越多的车主开始为预防这个风险下单。
这是一个让人为难的选择。涉水险和发动机特别损失险覆盖的范围一样,只是不同保险公司说法不同。但这两个险种都存在一个选择的悖论:在北方城市,机动车涉水的概率太低,投保这两个险种是一种浪费。
“这就是为什么车损险不覆盖涉水损失的原因,因为在不同的地方,机动车遇到涉水问题的概率相差很大。从概率上说,在北京,绝大多数车主没有必要投保涉水险。”李枫告诉记者,但是当暴雨袭来,车辆涉水,这个险种就会影响到车辆的理赔。
从费率上来看,涉水险的费率为车损险的5%,一般情况下大概百元左右。但如果遇到涉水问题,影响的可能就是上万元的维修费用。
“保险公司通过这样的险种能赚到的钱很少,甚至不赚钱,但对于车主来说,就有可能增加高额的维修费用。投保还是不投保,就看车主如何评估自己的风险。”郝演苏说。
在李枫看来,如果平时行使的区域地势较高,那就不用投保涉水险,但在北京,有几个地方几乎是逢雨必淹,如果经常经过这些地方,可能还是需要通过这个险种来分散风险。
不仅仅是涉水险,农田保险、种植业保险、财产保险等等,都存在这样的选择难题。概率很低,可一旦发生,就会带来高额损失。
“从国际惯例来看,自然灾害通过保险公司能够转移6~8成的损失。如果没有保险,这些损失就只能个人独自承担。”郝演苏说,这次暴雨之后,估计有很多人会重新思考风险分散问题。
本报北京7月2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