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16岁的、在国际上不太知名的中国花季少女,在自己的非主项女子400米混合泳决赛中,不仅力压多名欧美好手率先触壁,还打破了该项目的世界纪录。
对这个标准的、好莱坞式的结局,不要说欧美媒体兴致盎然,即便熟知叶诗文的中国媒体,同样攒着一堆问题。
还有一个身高臂长一脸阳光的中国大小伙儿,于最后100米上演了一幕惊天大逆转,愣是把男子400米自由泳金牌从上届冠军手里抢了过来,而且他还是中国男子历史上第一位游泳奥运会冠军,他带给世人的震撼,丝毫不亚于当年掠过雅典110米栏跑道时的刘翔。更何况,他还是个“90后”。
像他这样类似林书豪型的草根英雄,当然会成为中外媒体共同的宠儿。
但站在他们身后的教练组织团队,仅给了这两个中国青年每人回答3个问题的权限,以应对苦等了近3个小时的数百名记者。而他俩“我很激动,我很开心”的程序式答案,显然无法满足那么些对他们甚至一无所知的外媒记者。
特别是相比罗切特、朴泰桓等在新闻发布会上的侃侃而谈,难免令采访无果的外媒生出“中国运动员难道只会像机器一样训练”的疑问。
游泳队之所以控制问题数量,是因为次日这两名选手都还要参加比赛。这个理由对恨不得“武装到牙齿”,后勤保障细到一针一线的中国代表团来说,绝对是再充分不过的。但跟同样身兼数项的其他冠军放在一块儿,听上去就更像是托词和不合作了。
不过,在叶诗文对相熟记者表达了“夺得奥运冠军后终于可以开怀大笑”的心声后,听者在心窄之余,或许也就不难理解她在新闻发布会上的拘谨和无所适从了。
“比赛结束,从零开始”,“除夕夜仍在训练”,“一切为了奥运会”,这几乎是每个中国国家队教练都曾说过的话。在金牌高于一切的价值体系里,一线教练员、运动员除了必经常人不能承受之苦之累外,并没有其他更多的选择。王明娟在夺得伦敦奥运举重金牌后,坦言此前12年“流干了泪流干了汗”,想必这是她的肺腑之言。而一位功成名就的国家队教练,也曾无奈感慨“自己的生活就是家、训练馆、办公室这三点一线”。
教练员、运动员为夺金牌放弃生活,算是个人选择,但如果没有如此苛刻的价值体系,又怎么会有如此多不断重复的单调人生呢?又怎么会有那么多风华正茂的运动员,选择在当打之年功成身退呢?
没有拿过奥运金牌的姚明、李娜为什么在欧美拥有如此高的人气,除了他们所从事的项目更为欧美人喜爱之外,两人幽默风趣、直率坦诚的形象,同样为他们加分很多。一个有血有肉、丰满完整的形象,不管是彬彬有礼,还是特立独行,或许都能更好地代表中国的年轻一代。
挂在脖子上的金牌是一样的,但代表金牌的形象却可以是截然不同的。在历史性地坐上奥运金牌榜头名位置后,中国体育需要的不应该只是金牌的数量,还有金牌背后那个会被受众群体化的形象。
曹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