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2年07月31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冰点时评

令人纠结的名校扩招

邓海建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7月31日   02 版)

    7月12日,北京今年本科一批录取结束。其中,清华大学共录取北京考生295人,在京总扩招比例达到45.3%。北大今年在京一批次扩招33.6%,录取考生294人。对此,清华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于世杰表示,北京考生报考踊跃且生源质量较好是今年在京扩招的原因。(《人民日报》7月30日)

    稀缺资源的分配,向来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名校学位容量有限,偏爱谁、不待见谁,历来是个一碗水端不平的话题。有意思的是,数月前,清华、北大先后允诺,将在北京地区减少高考招生计划投放,然而,现实却给承诺扇了一巴掌。逆势而为的名校,落得个轻诺寡信的骂名。而后,8名律师又“火上浇油”,联合致信教育部,痛陈“高招地域歧视”。质问的还是老问题:中央部属高校究竟是全国人民的高校,还是属地人民的高校? 

    这问题其实很难回答好。一方面,重点高校当然不承认是地方的,这不仅显得小家子气、格局不开阔,而且在争取财政支持的时候一下子降级许多,何况在国际化的路上,我们的高校恨不得自己是“全球的高校”;另一方面,重点高校也不是空中楼阁,离不开地方的支援与帮助,譬如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在沪部属高校均采用“部市共建”模式,其办学经费中地方财政投入占了相当大比例。也因此,今年3月4日,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就曾表示,有关异地高考的问题主要矛盾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而解决异地高考的问题,“既要想到解决随迁子女的考试问题,又不能影响北京、上海当地考生的权益”。此话一度引发舆论反弹,却又是不得不面对的客观现实。

    那么,名校究竟该怎么分蛋糕才能皆大欢喜呢?教育部2008年曾发文,明确要求部属高校和有关部门(单位)所属高校要按照“生源质量为主,兼顾地区平衡”的原则编制生源计划,在属地安排计划的比例“逐年逐步调整至30%以内”。遗憾的是,这个硬性要求既没有时限表,自身的30%也未必深孚民意——这令高校在执行的时候更为弹性而自由。譬如清华回应的理由是“报考踊跃”与“生源质量较好”,这两个说法估计要令诸多省份高招办气绝:哪个省份报考重点名校不是“积极踊跃”?在全国没有统一衡量标准的前提下,凭什么得出某地生源整体“质量较好”的比较性论断?如果没有客观的依据,其他省市的考生是不是都“输”得不明不白?

    在教育资源失衡已成历史顽疾的今天,高等教育事关底层群体向上流动的最后机会。如果此时资源配置的规则仍是“向城市倾斜”、“向发达地区倾斜”,迟早将会为某种断裂制造更多不公的因子。眼下看来,“参照考生数量来制定招生计划”的绝对公平显然难以实现,唯一能修正名校在属地扩招乱象的,只有呼之欲出的异地高考。一方面,只有大城市向异地考生敞开高考大门,所谓“生源质量好”的说辞才有理据上的可信度;另一方面,只有当流动高考变为现实,招录上的竞争才能实现相对公平。

    名校属地扩招的纠结,深层次上说,何尝不是为高考改革乃至户籍改革再敲开场铃?

让温和“参与”释放更多正能量
令人纠结的名校扩招
意料中的周俊失利为何难避免
建立一项失独家庭关怀基金如何
谁来终结“暴雨拒赔”的车险霸王条款
造假的教授能力其实不差
“秀”还是“不秀”真是个难题
蹭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