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8月04日 星期六
中青在线

英国《自然》这次太不尊重“自然”

本报记者 张国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8月04日   02 版)

    这几天,以其权威性在全球科学界著称的英国《自然》出版集团,因为有关中国运动员叶诗文的一篇报道而招致读者批评。

    在读者的批评声中,《自然》杂志网站对报道的失实之处做了修改,并关闭了评论。然而,在北美,一些华人学者甚至考虑向《自然》主编联名发抗议信。有人草拟了抗议的初稿,声称从报道中“嗅出了种族歧视的味道”。

    8月1日,《自然》杂志网站刊发了记者伊文·卡拉威的报道。他借由伦敦奥运会游泳冠军叶诗文在女子400米混合泳中的惊人表现,从科学角度探讨反兴奋剂的问题,文章标题是《那些伟大的奥运成绩为何惹人怀疑?——“历史表现分析”有助于消除疑虑》。

    他的报道是针对16岁的叶诗文夺冠引发的争议而写的。在伦敦奥运会女子400米混合泳项目中,叶诗文以4分28秒43的成绩获得金牌并打破世界纪录。她最后50米的冲刺时间为28秒93,速度超过了男子400米混合泳冠军得主美国运动员瑞安·罗切特,后者最后50米用时29秒10。

    赛后,多家外国媒体刊发了世界游泳教练协会执行董事约翰·莱昂纳德等人的质疑,认为叶诗文的成绩“不可能”,猜测她可能服用了兴奋剂。

    但是,叶诗文随后通过了兴奋剂检测,并又摘取了另一个项目的金牌。奥委会官方宣布了她的清白。

    《自然》杂志网站的报道开头便提到这场风波。报道指出,叶诗文没有任何药检阳性的记录,奥委会也已宣布她的赛后药检没有问题。“这场比赛所引起的争论带有些许种族主义和政治色彩,却忽略了其中的科学元素。”

    因此,这份著名的学术期刊表示,希望讨论是否可以通过分析运动员的“历史表现”和人类的生理极限,来揪出服用兴奋剂的运动员。

    然而,《自然》的这篇报道被一些读者认为充满了“各种羡慕嫉妒恨”。

    “叶的表现异常吗?”作者卡拉威自问自答,“是的。”

    卡拉威的依据是,叶诗文的成绩比她在7月的一场重大比赛中的同一项目成绩快了7秒。但真正让人吃惊的是她在最后50米的速度比男子冠军罗切特还快,“而罗切特的成绩已经是这一项目历史上第二快的成绩了”。

    这个与事实不符的回答,让不少读者读出了“偏见”。这使接下来与叶诗文无关的报道内容也像是针对叶诗文。比如,文中列出第二个问题是,“在赛事中的药检合格就能排除嗑药的可能性吗?”

    答案是“不能”。文章引用南非开普敦大学的运动生理学家罗斯·塔克的话说,运动员更倾向于在训练中使用药物,很少有人是在奥运会期间被查出嗑药的。赛事之外的检测通常更容易抓到嗑药的运动员。但是,对所有的顶尖运动员全年都进行药检是不可能做到的。

    文章还介绍了德国弗莱堡大学的运动生理学家约克·奥拉夫·舒马赫的观点。舒马赫与合作者发表论文提出,运动员的“历史表现分析”,可以作为反兴奋剂的工具。长期追踪一名运动员的表现,记录其异常表现,可以让反兴奋剂机构更好更有针对性地查出嗑药者。

    在文中提出的最后一个问题上,作者卡拉威为叶诗文获得金牌提供了正面论据。“运动员是否会仅仅因为过于优异的表现而被处分?”

    开普敦大学的运动生理学家罗斯·塔克说:“如果真是那样,那就太不公平了,最终处罚决定将根据药检结果做出,并且也只能是以药检结果为准。”塔克指出,不能仅凭成绩异常就判定运动员使用了兴奋剂,影响运动员表现的因素很多。

    “当我们审视这个打破了一项世界纪录的中国年轻游泳选手时,(她的成绩)不能证明什么,最多是引出了人们的个别疑问罢了。”塔克说。

    《自然》的作者虽然自视没有任何偏见,但许多读者留言批评说,大名鼎鼎的《自然》发出这样的报道,是令他们难以接受的。

    《自然》的读者主要是世界各地的科学界人士。他们对该文的反驳是“引经据典式”的。

    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颜宁在个人博客里转发了部分留言并感慨,报道引发的讨论“亮点不断”,“科学家认真起来比一般的自由作家强太多了”。

    颜宁统计了一下,不到12个小时里,《自然》杂志网站收到了120多篇针对该文的评论,“各种数据、分析,洋洋洒洒,随便几篇都比原文更有理有据”。这些网友在她看来“太有才了”。

    颜宁认为,一位署名为“Lai Jiang”的网友所写的长篇评论,甚至可以直接投到《自然》杂志,以“通信文章”形式发表。

    “Lai Jiang”指出,包括自己在内的科学工作者们看见享有盛誉的《自然》刊登这样一篇“几乎是不加掩饰的带着很深偏见的文章”,真是感到耻辱。作者和编辑至少应当向读者提供准确的数据,“但是很显然,他们没能做到”。

    根据叶诗文的运动成绩,“Lai Jiang”指出,《自然》对比了叶诗文的400米混合泳成绩和她在2011年游泳世锦赛上的成绩,分别是4分28秒43和4分35秒15,得出她的成绩“异常”提升了7秒的结论。但作者忽视了一点,叶诗文此前的个人最佳成绩是2010亚运会上的4分33秒79,与之相比,伦敦奥运会上进步了5.38秒,不能等同于7秒。

    “Lai Jiang”还引用澳大利亚著名运动员伊恩·索普的谈话表明,叶诗文只有16岁,还在发育,两年内成绩提高5秒是不罕见的。索普的400米自由泳成绩在15~16岁之间就提高了5秒。

    《自然》的报道将叶诗文与罗切特的最后50米成绩对比,“Lai Jiang”指出,这是“有目的地选取数据”。虽然罗切特在最后50米慢于叶诗文,但那是由于他前300米具有明显优势,最后没有必要全力以赴。与之相反,叶诗文前300米一直落后,最后依靠自由泳的强项求胜。而且,罗切特的总成绩比叶诗文快了23.25秒,不提这个事实,只比最后50米,容易给读者造成“女人游得比世界上该项目最快的男人还快”的假象。

    事实上,“Lai Jiang”指出,在同一赛事中,还有菲尔普斯等4名男运动员最后50米冲刺的速度胜过罗切特和叶诗文。如果要对比400米混合泳最后50米的成绩,“罗切特绝对不是个好例子”。“这作者真的试图向我们展示他在论证中的科学严谨性吗?”

    “Lai Jiang”表示最为反对的是,《自然》引用了罗斯·塔克关于药检不能排除嗑药的可能性的观点。他的依据是,如果是这样,恐怕《自然》经过同行评议的一半的科学文章都要撤回。“怎么能有人说服编辑和审稿员,让他们相信这人的理论能在所有你能想到的场合下成立呢?没有一种理论能够做到。”而《自然》这篇文章的逻辑可以被解读为:“所有的运动员都嗑了药,管理机构就是没法抓到他们。”

    这位读者认为,尽管作者没有伪造任何数据,但他确实“有目的地选取了数据”。“仅向读者展示对你的论点有利的证据,恐怕不能被称为‘科学的’或‘有新闻道德的’。”

    另一位中国国内的博士生说,这种文章也能刊登,《自然》也太不尊重“自然”了。

分享到:
英国《自然》这次太不尊重“自然”
“能人”搞招生 教育部发预警
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在武汉现场交流
5200万年前 南极有雨林
铬超标胶囊清理完成 76人受处理
白银:消防逃生成军训必修
东莞塘厦移动终端查火患
水中急救
国门风口斗火魔
杭州地铁票价听证 多数代表叫“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