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奥运会游泳比赛将在当地时间今天晚上全部结束,如果算上已经被中国队视作囊中之物的男子1500米自由泳金牌,中国代表团在游泳项目上将创造参加奥运会以来的历史最佳战绩。为什么上届奥运会,坐拥主场之利的中国队只获得了1枚游泳金牌,而仅仅4年后,中国游泳就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
从唯求突破到常登领奖台
事实上,当中国游泳队在2007年墨尔本世锦赛上以1银1铜的糟糕战绩跌入历史低谷之后,一系列的革新措施就先后出台,今天的成绩正是这些革新措施带来的成果。
中国游泳队曾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大放光彩,获得了4金5银的骄人战绩,但此后的四届奥运会上,中国游泳队每次只有1金入账,奖牌数也少得可怜。游泳作为奥运会三个大项之一,历来是体育强国必争的项目,但中国代表团尽管在金牌榜上总数排在各代表团之前,但游泳项目的孱弱却始终是一大遗憾。
一心试图在游泳这一基础大项上有所突破的中国队,终于在伦敦奥运会上实现了质的飞跃。截止到当地时间8月2日晚,游泳比赛结束倒数第三天的比赛后,中国队在游泳单项上取得的金牌数、奖牌数均超过了澳大利亚、法国和俄罗斯等传统游泳强国,位于各参赛队第二位,仅次于美国队。在中国代表团内部,游泳项目贡献的金牌数与跳水、举重等中国代表团传统的金牌大户项目持平,获得的奖牌总数居各项目之首。游泳在中国代表团内部已经拥有了与基础大项相匹配的地位。更令人惊喜的是,中国男子游泳实现了与女子游泳齐头并进的发展势头,在中国游泳队已经获得的9枚奖牌中,男子选手贡献了3枚,此外,郝运、张丰林、陈寅、程飞轶等4名男子选手还在4个单项上获得了前八名的成绩。在已结束的30个游泳小项比赛上,中国选手闯入决赛的有15项,其中男子6项、女子9项,这样的成绩足以改变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后中国游泳队在世界泳坛的弱势地位。
中国游泳队实力的大幅度提升,成了本届奥运会游泳赛场的一大焦点话题,尽管像罗切特、索尼等欧美知名游泳选手对中国运动员取得的成绩表示认可和钦佩,但国外一些媒体却不依不饶地展开了质疑攻势。实际上,如果对中国游泳队过去几年的革新措施有所了解,就能发现中国游泳今日的成功,绝非“天上掉下了馅饼”。
年轻人才大批涌现早有先兆
2007年墨尔本世锦赛的惨败对中国游泳队是个重大打击,但也正是因为这次惨痛失利,“请进来、走出去”的战略被加快实施。在1年后的北京奥运会上,刘子歌夺金和张琳夺银,都与他们在澳大利亚特训的经历有很大关系。但“请进来、走出去”只是推动中国游泳走上复兴之路的助力。
本次伦敦奥运会,在获得前八名的中国游泳选手中,除了老将庞佳颖和陈寅的年龄超过25岁外,其余选手的年龄全都在23岁以下,其中绝大多数为1990年以后出生的年轻人,甚至不乏1995年以后出生的“希望之星”,如14岁的邱钰涵、15岁的王海冰、16岁的叶诗文、傅园慧和17岁的郝运等。
其实,早在2010年,中国代表团派队参加在新加坡举行的首届青年奥运会时,中国队在游泳项目上就获得了令人惊叹的成绩。依照青奥会的参赛要求,所有参赛选手均在14岁至18岁之间,在这个年龄段上,中国游泳队获得的青奥会金牌数超过了美国队,居各队之首。在伦敦奥运会上首次为中国队夺得女子100米自由泳奖牌的唐奕,正是2010年青奥会游泳赛场的头号明星,她当时一人独得6枚金牌。中国游泳队在青奥会上获得的优异成绩,马上就引起了美国、澳大利亚等游泳传统强队的注意,中国游泳队在18岁以下后备人才的储备上,令这些游泳强国羡慕和警惕。当时,澳大利亚队教练帕特·怀特就向记者预言,中国游泳队在两年后的伦敦奥运会上必定有所作为。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大国家队”战略逐步从构想变为现实。一些选拔队员的传统标准,已不能作为入选国家队的条件,而资质好、潜力大的年轻队员,会因为“大国家队”战略而被吸纳进中国游泳队。在国家队,这些年轻队员有了远远优于地方队的训练、科研和后勤保障条件。中国游泳队从2007年以后开始实施的,帮助张琳、孙杨、焦刘洋和刘子歌等选手加速提高竞技水平的海外训练计划,也向年轻选手敞开了大门。
此次在伦敦奥运赛场勇夺两金的小将叶诗文,正是得益于“大国家队”战略,在2010年5月被选拔进中国游泳队的。
“大国家队”战略为年轻队员提供了国家级的训练条件,伦敦奥运会上,中国游泳小将的优异表现正是“大国家队”战略全面实施两年多来结出的完美果实。
海外训练拓宽视野思想质变
竞技体育、职业体育的日益国际化,没有哪个国家、哪支队伍还能用闭门造车的方式去提高自身的竞技体育水平。“请进来、走出去”使得中国游泳队的训练水平能与国际同步,也让走出去的中国运动员开拓了视野,进而能够更全面地看待自己所从事的运动项目,实现从“要我练”到“我要练”的转变。
在女子100米蝶泳项目中夺得银牌的中国选手陆滢,对此就有深切的感受,她在赛后接受采访时表示:“海外训练可以让我和外国队员打成一片,体验他们的生活和训练方式。而在中国传统的训练模式下,队员已经习惯了训练、休息、再训练,没有什么业余爱好。但在国外,队员在训练之余能读书,有自己的活动,游泳训练和比赛并不是生活的全部。”
看到外国运动员无忧无虑的生活,进行游泳训练和参加比赛时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的限制,队员的情绪都很放松,这让陆滢开始重新体会和理解,到底应该怎样去看待自己从事的游泳运动。
长期海外训练的经历,不仅让陆滢得到了更加科学有效的训练理念和手段,更重要的是,她的运动观念有了巨大改变。陆滢表示,正是在与外国运动员的接触和交流中,让自己知道了如何从“要我练”转变为“我要练”。中国游泳队的绝大多数队员都拥有或长或短的海外训练经历,对游泳运动加深理解的显然不只是陆滢一人,观念的转变对这些中国运动员来说,不只意味着训练效率和质量的提升,更使得比赛心态更加理性,临场发挥也因此更容易达到理想水平。
本报伦敦8月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