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2年08月06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文艺青年”陈定伦敦爆发,“走出去”让球员自信从容已有国际范儿——

中国田径不再是贫苦形象代表

特派记者 郭剑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8月06日   11 版)

    当地时间8月4日,中国选手陈定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田径男子20公里竞走比赛中,以1小时18分46秒的成绩夺得冠军,并打破奥运会纪录。这是陈定在夺冠后庆祝。新华社记者 郭勇摄

    当地时间8月4日,中国选手李艳凤夺得伦敦奥运会田径女子铁饼铜牌。CFP供图

    “中国!陈定!”伦敦奥运会男子20公里竞走比赛结束后约1小时,前来观察路线并为中国竞走队助威的马拉松组的队员,在地铁站遇到了几名身披俄罗斯国旗但后衣领上却插着中国国旗的俄罗斯男子。“中国赢了!祝贺!伟大的胜利!”俄罗斯人伸出大拇指冲中国队员大喊。

    在这场比赛中,俄罗斯选手博尔钦临近终点时不幸晕倒,但即便博尔钦没有发生意外,他也只能远远地看着中国运动员陈定第一个冲过终点。在大幅度领先的情况下,陈定甚至还有心情伸手和赛道旁边的热情观众击掌庆祝,这个心血来潮的潇洒动作让记者身边一位教练“吓”得直叫:“小心点!”

    陈定,这位1992年8月5日出生的年轻人在自己第一届奥运会上以1小时18分46秒夺冠,这是中国田径在本届奥运会上第一枚金牌,也是中国田径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之后再次获得的竞走金牌。

    “其实最后两公里走起来已经很轻松了,我觉得当时就可以庆祝了,我不担心会有人超过我。”把自己定义为“文艺青年”的陈定,其自信给人印象深刻,“我原来喜欢弹吉他,但为了备战奥运会已经很久没有回家,也很久没有练琴了,这次回去要好好陪陪家人。”

    在竞走组外教达米拉诺手下训练的这半年,是陈定“脱胎换骨”的关键期。粗糙的技术得到极大改善,对训练和恢复的目的、效果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陈定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中国田径队的士气——4小时之后的“伦敦碗”里,李艳凤第二投时将手中的铁饼掷出67米22,凭借着个人第二好成绩获得女子铁饼铜牌。她的主管教练张景龙也在赛后和外教卡尔·海因茨紧紧拥抱。

    “这是中国的第一块奥运会铁饼奖牌,含金量很高,是非常值得庆祝的。我希望李艳凤能在下届奥运会上有所进步,她‘才’33岁,还是‘年轻人’。”卡尔·海因茨说,“许多国外田径选手有很长的运动寿命,中国田径运动员也可以做到这一点。”

    过往经历只能“苦中作乐”

    陈定和王镇分获男子20公里竞走金牌和铜牌,加上李艳凤的女子铁饼铜牌,这一天之内收获的1金2铜让中国田径增色不少,这也意味着中国田径努力探求的国际化路线方向正确。

    “真是时代不一样了。我看现在好多田径运动员往场上一走,那劲头特别精神,和过去我们有点‘苦哈哈’的样子完全两回事。我感觉他们非常适应国际比赛,听说现在还有不少人几乎一个赛季都在国外接受训练,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冠军、中国田径标志性人物王军霞说起当下田径运动员的处境显然非常羡慕,“如果我们当初有现在这个条件就好了,我肯定还能作出更大贡献。”

    王军霞至今还对自己第一次出国的经历记忆犹新。1992年,19岁的王军霞随国家青年队到波士顿参加了一个世界青年业余锦标赛:“那时我们除了世界杯和世锦赛,是不可能出国的。平均一年也不到一次,视野很窄,没怎么见过世面。我19岁去波士顿是我第一次坐飞机,我们先到纽约调整了1周,然后再从纽约去波士顿,前后一共10天。”

    那次比赛的距离不长,“也就几英里”,王军霞在那个比赛中得了第二名。“可能是第一次和外国人比赛,还不太清楚是怎么回事,如果再比一次,我绝对能赢。”王军霞笑着说。

    1992年那次为期10天的美国之旅,让王军霞有了“运动员必须要具备很强适应能力”的概念,“当时都不知道倒时差是怎么回事,白天去训练时,大家在车上全睡着了,到地方后一个个东倒西歪的,都醒不过来。好多吃的东西见都没见过,那次才知道,老外说的蛇果其实就是咱们说的苹果。”

    中国队员有了“国际范儿”

    在王军霞时代,绝大多数田径运动员除了训练比赛,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时差不适应、西餐吃不惯,在国外自己不敢出门,比赛时看到外国选手甚至还会心里发憷。那个封闭、单调、苦闷的时代已经过去,如今的中国田径运动员正在竭力打造着自己的国际化形象:大大的随身听耳机戴在头上,身体不时随着音乐的节奏晃动;书包里面装着最新款的电子产品,喜欢看电影和包括港剧、日剧、韩剧、美剧在内的各种电视剧,他们上网看新闻,去电影院看大片,K歌,阅读,翻英语词典,努力丰富自己的社会属性。因此,竞走队的队员能听懂一些简单的意大利语,投掷组练铁饼的队员会说几句简单的德语,这在10年前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中国运动员实际上比我想象中聪明得多,他们的接受能力很强,对新东西的适应也很快。在这一点上,我认为他们和欧洲运动员没有区别。”卡尔·海因茨说,“我对李艳凤登上奥运会领奖台一点儿也不意外,她有这个实力,只要临场发挥没有失误,她就可以登上领奖台。”

    欧洲外教与中国田径的相互融合,对运动员的国际化心态起着决定性作用。卡尔·海因茨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铁饼教练之一,这位被女队员称为“大爷”、被男队员唤作“老卡”的德国老人最喜欢看的书是《毛泽东》。记者一次与他闲聊,“老卡”还建议记者多花些时间“看看伟人的传记”,“我和队员也是这么说的,我希望他们能在休息的时候多看一些东西,或许这也可以帮助他们提高训练的质量。”

    多与高手过招才能快速成长

    如今还没有聘请外教的女子链球项目,也在不断拓宽自身的国际化视野。比如今年5月,张文秀迎来了自己的国际比赛季:在两周之内,张文秀先在韩国大邱参加了国际田联挑战赛,成绩是75米68;然后直飞德国参加哈勒投掷赛;3天之后前往捷克参加国际田联俄斯特拉发站比赛,在这里她还以76米99的成绩破了亚洲纪录;5月底最后一场国际比赛,张文秀再次回到德国,在法兰克福投出74米91,以相对稳定的成绩结束了自己这次欧洲之行。

    “这个周期其实大家都憋着一口气,教练和队员都知道国家投入力度不小,我们必须回报社会对运动员的支持。”田管中心国管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以前我们运动员在国内表现都不错,一出国比赛就失误,很难发挥出水平,总结的教训大多是不适应。所以,在这个奥运会周期,我们尽可能让队员多出去比赛,多和世界高手过招儿,实践证明这完全是正确的。我们的队员现在比赛心理上不会怕任何一个对手,不管是适应能力还是自信心都明显加强了。很多队员的外语水平也有所提高,这对他们个人素质的提高也很有好处。”

    2004年雅典奥运会之后,国家体育总局已经意识到,我们在诸如田径、游泳等基础运动项目上的训练理念和方法,与高水平国家有着巨大差距。在最近两个奥运周期内,大批肩负着备战奥运任务的运动员得以拥有更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化竞争的机会——叶诗文、孙杨、焦刘洋、陈定等人在伦敦奥运会上的抢眼表现,正说明中国体育与国际体育间的相互借鉴,才是保持奥运金牌强大竞争力的可行之道。

    本报伦敦8月5日电

特派记者 郭剑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2年08月06日 11 版

中国田径不再是贫苦形象代表
俞觉敏坚称不会打“默契球”
规则变革促中国剑客彻底刺穿窗户纸
耄耋老人讲述奥运沧海桑田
虚度四年光阴的男篮凸显体制软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