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2年08月06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杨建清:替战友尽孝27载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8月06日   04 版)

    一家人:妈妈李华云,爸爸杜星,儿子杨建清

    杨建清和妈妈李华云

    清明节,杨建清拿着一束菊花,来到山东省招远市烈士陵园,默默站在一块墓碑前。墓碑上的名字是“杜兴山”。“兄弟,家里一切安好,你可安息。虽然妈妈的身体有些虚弱,但是也没什么大碍。有大哥在,你不要挂念。”杨建清说着,把花放下。

    事实上,杨建清和杜兴山非亲非故。然而,一段缘分使得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妈妈。这件事还要从27年前说起。

    一

    1985年,老山前线。某连炊事班长杨建清拿着一封家信犯难了。收信人杜兴山已经在几天前光荣牺牲,再也无法读了。杨建清把信小心翼翼地放在枕头底下,默默回忆起这个山东小伙儿。

    杜兴山是个新兵,入伍还不到一年。他和杨建清虽非老乡,却颇为投缘。在枯燥的猫耳洞,俩人不时唠起家常。

    “等战争结束,我就去考军校,继续深造。”杜兴山说,这是自己的梦想,更是妈妈李华云的期望。事实上,入伍时,他已被大学录取了。只是穿上的军装不能脱下。

    “等战争结束,要好好给妈妈陪个不是。上前线前,我跟妈妈说是军队出门拉练,没说实话,怕老人家担心。”杜兴山说,妈妈知书达礼,从小教导儿子许身报国,想必能够谅解。

    “等战争结束……” 

    然而,杜兴山永远等不到战争结束了。在一场战斗中,他为了救两个战友而被炮弹打中,当即没了声息。这个年仅20岁的小伙子再也没法实现梦想,再也不能看亲爱的妈妈一眼了。

    李华云本不知道爱子已经战死沙场。可是,几个月音讯全无让她担心万分。一种不祥的预感笼罩着她。她在给杜兴山的最后一封信中写道: 

    “兴山我儿:你在前方打仗,千万别牵挂家里,牵挂娘,家里一切都好。在前线不像在家中,你自己可要关照好自己,要多杀敌立功,也莫忘了保重自己。” 

    这封信就落在杨建清手中。这让他伤心不已。战争如此残酷,许多战友已经倒下了。可是,身后是祖国,是妈妈,却也不容退却。老山潮湿的气候很快腐蚀了信皮,信瓤渐渐露了出来。当看到信的内容时,他不禁泪流满面:

    “如果兴山真有不测,哪位战友看到了,请把兴山的情况告诉一下。” 

    杨建清决定肩负起这个责任来。不仅如此,他还要认李华云做“妈妈”!

    二

    在杨建清心中,妈妈是最重要的人。他生在江苏太仓农村。妈妈是文盲,大字不识。可是,她却给儿子深沉的爱。在穷苦的日子里,妈妈总是把最好吃的省给儿子,总是让儿子先穿暖和了。 

    至今,杨建清还记得,1970年的冬天,为了家里能赚点小钱改善一下生活,父母摇着小船载上自留地里种的土豆去上海卖。天空突然下起大雪。时近傍晚,他和弟弟想着父母肯定不会回来了。兄弟俩吃了点东西早早睡下。正当杨建清要睡着的时候,传来了“梆梆”敲门声。他披上衣服开门一看,竟然是妈妈!妈妈像个雪人一般立在那里。

    “妈妈,您怎么回来了?”

    妈妈说,放心不下你们,就赶回来了。

    原来,妈妈本来想坐汽车回来,可是雪太大,汽车都停运了,于是,她徒步走了三十多里路!妈妈还笑着说,正好省下钱来,可以给你们兄弟俩买斤肉。第二天,她真买了一斤肉。

    上前线后,随处可见的死亡打碎了年轻人的遐想,恐惧迅即就抓住了他们的心。可是,没有谁会退却。“为了祖国,为了母亲,我们一定要奋勇杀敌。哪怕牺牲也要完成任务。现在,这话有些人会不相信,但是那时候战士们就是这么想、这么做的。每个人口袋里都有‘光荣弹’,宁死也不当俘虏。每个人也都写了遗书,准备牺牲。总之,不能给家里丢脸,不能让母亲抬不起头来。”杨建清说。

    和杜兴山在一起的时候,俩人最爱干的事儿就是听一首散文诗:《妈妈,我走了!》。那是部队发的一盘磁带,后半部分已经听不清了。然而,只要一有空,俩人就会用收录机放一遍:

    我走了,妈妈。你不要忧伤,不要惦记,想我时就看看门前那棵小树,它和我是一样的年纪,笔直的树身是我在向您立正敬礼,风吹树叶的响声是我在您耳旁低声细语,细语中还带着硝烟的思念,还有那枪炮声中飘荡着的胜利的消息。妈妈呀妈妈,请多看看小树几眼吧,它已经长大成材,身繁叶绿,它就是你的儿子,永远地陪伴着你……

    说是不惦记,怎能不惦记?在遗书中,杨建清最牵挂的仍是妈妈:如果我不幸战死了,请政府照顾好我的妈妈,让我没有后顾之忧。

    现在,他要为杜兴山分忧了。

    三

    实际上,在杨建清回信之前,杜家已经得到了噩耗。杜兴山的死对这个农村家庭打击极大。“兴山是我的心头肉啊!他还是整个家里的希望。说没就没了!”李华云说,虽然杜兴山是为国家而死,死得光荣伟大,但是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水却永难咽下,丧子之痛痛彻肺腑。她整夜的睡不着,默默留着眼泪,想着儿子活着时的一幕一幕。

    杜兴山的父亲从此少言寡语,终日以酒为伴,诸事不问、不理。

    曾经为村里人羡慕的杜家如今只剩下沉沉闷气。庄稼烂在地里也没有人去收割。唯有“光荣烈属”的牌额在日头下闪光。

    杨建清的来信让李华云又悲又喜:“兴山兄弟在战斗中光荣了,他立下的志,应该由我去实现。冒昧的叫您声妈妈。我就是您的儿子。”这样的话语击碎了她噩耗非真的幻想,让她更深切地感到兴山真的去了,同时她又幸运地得到了另一个“儿子”。在难熬的长夜之中,这给予她无限的慰藉。

    李华云在回信中说,“你真正代替了你的兴山弟,你比他强几倍,我有了更大的希望,你给了我生活勇气,你的每封信我都看十几遍,有时想起了你兴山弟,半夜忽然醒来,就久久不能入睡,我就拿出你的信来看,这是对我多大的安抚。”

    对于杨建清而言,“妈妈”李华云的关怀也给了自己极大支持。“打仗不是好玩儿的,很残酷。生死只是一线之间。我们连100多人,牺牲了13个,重伤26个。你可以想象,当身边的人一个个倒下,你会有什么感觉?你靠什么活下去?”他说,在那种情况下,没有妈妈的爱,没有亲人的温暖,是很难坚守下去的,“只有上过战场的人才能真正体会这一点”。

    有一次,李华云还随信寄去一包炒好的花生。信中说:1月27日接到你的信,心里很高兴,请先接受妈妈一个吻。过年了,昨天炒了几斤花生邮去,这点小意思略表寸心,望你能和同志们说,千万莫嫌少。

    杨建清接到信和花生泪如泉涌。他把花生分给阵地上的每一个战士:这是兴山的妈妈寄来的。

    那是杨建清这辈子吃过的最香的花生。

    四

    从老山前线回来,杨建清没有急着回太仓老家,而是利用短短的假期,先去看望“山东妈妈”。当杨建清走进杜西村,跪在李华云面前:妈妈!兴山兄弟牺牲了,我来做您的儿子,您的儿子来看您来了!

    李华云的泪水止不住地流。“当时心里不是滋味儿。写信时没有想到他真会来家里。”更让她想不到的是,杨建清真把自己当妈妈侍奉到今天。

    在杜西村的几天,杨建清忙里忙外,做饭,收拾院子。杜家逐渐变得有生气起来。杨建清和李华云还一起去给杜兴山上坟。在坟前,杨建清暗下决心:“好兄弟,为了国家的安全,你永远离开了亲人,但是你放心吧,我会永远地记着你!你的妈妈同样也就是我的妈妈!”

    从军队复员后,杨建清成为中国农业银行太仓支行一名普通的员工。在并不富裕的收入中,他每年都寄钱给“山东妈妈”。很多个春节,杨建清都是跑到山东过的。从太仓到招远,交通很不方便,路上要辗转好几次。可是,什么困难都挡不住他“回家”的脚步。

    “他跟我说,他天天都有机会照顾自己的父母,怕我们过节时会想起兴山的事难受,所以还是选择在我家过节。”李华云说。

    1989年,杨建清结婚。李华云赶到了太仓。让她没想到的是,杨建清家竟然比自己家还要困难些。在结婚典礼上,杨建清把两位妈妈都扶坐台上。“这是我江苏的妈,这是我山东的妈。”杨建清对亲友介绍说。李华云欢喜而落泪。

    杨建清因为在战场上脑部受伤,当时的医疗条件不好,落下了病根,季节变化时眼部会发炎,影响视力;天气一冷,左半边脸颊上的肌肉就僵硬抽痛;记忆也开始衰退,他怕自己过年过节忘记给山东妈妈寄营养品,于是就用小本子记下许多事情。山东妈妈喜欢吃的东西、忌口的东西、甚至衣服的尺寸、鞋子的号码都详细地写在小本子上。他还告诉在邮局工作的战友到时候要提醒他。

    有一年的中秋节,杨建清带着媳妇和女儿去招远。李华云特别喜欢这个孙女儿,把家传的也是唯一的一个长命锁拿出来给她戴上。杨建清的女儿也特别乖巧,奶奶长奶奶短的把老人家哄得这高兴。一家人其乐融融。

    如今,李华云的老伴儿已经过世,老人家因为孤单而抑郁。她对杨建清说,“我这活着还有什么用啊,竟给孩子添麻烦。”

    杨建清安慰她,“妈妈,可不能那么想。哪个孩子没给妈妈添过麻烦!咱们中国人不就是这么一辈辈传的嘛。”    

    (董伟)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2年08月06日 04 版

航天事业人才井喷可否复制
团情微讯
杨建清:替战友尽孝27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