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2年08月06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神九”三位航天员以出色表现打动国人

龙飞凤翔 光耀天宫

赵雁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8月06日   01 版)

    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堪称完美,它创造了中国载人航天史上多项新纪录:中国航天员首次进入在太空运行的天宫实验室、首次手控在轨交会对接、首次女航天员飞天、首次航天员较长时间在轨驻留。

    景海鹏、刘旺、刘洋,这三位航天员作为任务“代言人”,他们的出色表现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景海鹏:重返太空

    神舟七号任务结束后,人们都以为景海鹏不会再上太空了,毕竟之前没有先例。但他自己并没有放松训练,虽然他那时的社会活动很多,可一回到航天城,他总会及时把缺的课补上。

    他说:“航天是我的职业,更是我的生命。我宁可备而不用,不能用而不备。只要任务需要,我会毫不犹豫再上太空执行任务。”

    今年3月,上级宣布景海鹏、刘旺、刘洋三人成为一个飞行乘组后,有过飞天经验的景海鹏与队友进行了细致的交流。他说我们三人是一个团队,1+1+1等于3不行,必须做到1+1+1远远大于3。

    每次训练完,不管多晚,三人都会聚到航天员大队的小接待室,回顾总结一天的训练。通过认真梳理,排除一切有可能出现的失误。

    景海鹏是三人飞行乘组的指令长,担负着组织协调指挥,确保乘组圆满完成任务的重任。神舟九号飞船入轨后的前两天和任务最后两天,景海鹏基本没有合眼,这是决定任务成败的关键时段,他在心里默默想着即将面临的每一项飞行事件,丝毫不敢懈怠。

    太空飞行13天中,每天的飞行计划都是满满当当的。乘组几乎每天都要工作到晚上11点,有时甚至要工作到凌晨1点半。由于工作量大,吃饭时间总是一推再推。

    太空中的实验任务是分级的,比如第一级是必做的,第二级、第三级可以选作。但景海鹏和同伴们知道,上一次太空不容易,他们加班加点,把所有实验都做完了。

    此次任务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航天员首次入驻天宫一号。

    飞船与天宫一号组合体飞行第6天,还要进行航天员手控交会对接。景海鹏作为乘组的核心,必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确保所有工作万无一失。

    比如,任务中必须做到将成百上千的指令准确发送。为了保证零失误,即便是一个简单的加电动作,也要经过相互间的4次确认,才能进行操作。

    执行神舟九号任务前,景海鹏和家人吃了一顿团圆饭,任务期间,他的孩子刚好中考。饭桌上,他的爱人对孩子说,今年你和你爸都面临大考。

    不久前,还在任务后隔离中的景海鹏,得知孩子顺利考上了人大附中。他欣慰地说,我们都圆满完成了任务。

    刘旺:我必须保证百分之百

    航天员刘旺留给人们的印象是,低调谦逊,不苟言笑,惜字如金。出征前,被问到“此次手控交会对接有几成把握”时,性格沉稳的刘旺果断地回答:“百分之百!”

    “我必须保证百分之百!”他说,“我不仅相信自己的实力,还相信我们航天人的实力。”

    6月24日,一个注定载入中国航天史册的日子,刘旺以沉着冷静的操作,手控交会对接成功,一举打下“太空十环”。此次手控交会对接比自动对接精度更高,组合体姿态偏差最大角提高了10度以上;燃料更省,仅从110米瞄准到对接这一段,就节省燃料5公斤;时间更短,用时不到7分钟,比原计划缩短了3分钟。

    这个中国精度,标志着我国已成为继俄罗斯、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完全独立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这个中国精度,让中国建设空间站的步伐迈出关键一步。

    当任务成功完成,领导和专家们为刘旺的表现打下满分时,刘旺却谦虚地说:“任务虽然完成得不错,但比我自己的标准还差一点点。”

    要在太空中实施精确手动交会对接,地面练习次数的累积是必需的。在进行了1500多次手控交会对接训练之后,刘旺的成功率保持在百分之百。

    按照工程设计要求,对接时的两个航天器对接机构的角度偏差不能超过4度,但在训练中,刘旺坚持按照0.2度的偏差要求自己。甚至在测量设备出现异常、无参数显示的条件下,他的对接精度也达到0.2度以内。

    虽说有地面上上千次的训练,但太空的情况和地面的模拟并不完全一样。在地面上训练时,只能体会到视景变化,感受不到飞船的运动特性,也无法体会手柄控制特性。这就要求对接者在太空中必须快速刷新对飞船控制及运动特性的认知。

    为了这次手动对接,刘旺早已作了充分准备。和别人不同,越是面临任务挑战,他的状态越兴奋,思维越敏捷。

    110米,80米,60米,30米,10米……手柄控制平衡姿态,瞄准目标飞行器十字靶标,修正,修正……

    不到7分钟,刘旺就完成了堪称完美的手动交会对接,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新跨越。

    刘洋:太空绽放中国玫瑰

    如果没有选择飞行员、航天员作为职业,刘洋或许可以成为一名诗人。谈到太空与地面的区别时,这位年轻的女航天员快乐地比画着说:“到了天上,一切东西都苏醒了!它们的性格变得很调皮!”

    与刘洋有着10多岁年龄差距的景海鹏和刘旺笑着说:“她的好奇心的确很强。”“她为乘组增加了欢乐。”

    刘洋把《百家讲坛》带上了太空,工作之余,她还编起中国结。她飘逸地打着太极拳的镜头令很多人印象深刻。但一旦工作起来,她一点儿不比男航天员差。

    刘洋善于从繁忙的工作中发现乐趣。有一个细胞实验,要求进入天宫一号后马上开展。这个实验在地面模拟时,因为容器很高,刘洋要踮起脚尖,一手高举盖子,一手操作,很吃力。

    但在太空中由于身处失重环境,安装时,她可以很轻松地跃上天花板,“我好像轻功高超、擅长飞檐走壁的大侠一样,简直如鱼得水!”她笑着回忆说。

    返回地面后,航天员中心的李莹辉副总师兴奋地告诉3位航天员,细胞实验非常成功。刘洋用自己的努力证明了,在太空中,女性完全能够胜任各种工作。

    在太空中,刘洋不仅完成了自身承担的任务,还主动检查仪器设备的工作状态,查看各种参数,做到心中有数。她充分发挥女性优势,在工作之余,多分担一些乘组生活方面的工作。刘洋的周到细致,赢得了两位师兄的称赞。

    刘洋的勇敢、乐观感动了很多人,而她也被地面上的工作人员感动着。当刘洋和同伴在天宫里忙碌时,没有想到自己在太空的一举一动,无不牵动着地面科技人员的心。

    有一次,她的眼睛有些红,自己并没有感到不适,而这个微小的细节却被航天员中心陈善广主任通过下传的图像注意到了,于是专门让地面人员仔细询问。领导、战友们的关心,令刘洋和同伴感动不已。

    身为一名航天员,刘洋深知航天事业的责任与风险。接受采访时她曾说:“我们的职业光环大、风险大,但我们每个人都作好了一切准备。”

    当飞船顺利返回祖国的怀抱,有人问她执行完任务后最大的感触是什么?刘洋说,我变得更加珍惜、更加热爱和感恩。

    她说:“我由衷地为祖国感到骄傲和自豪!如今我才真正理解了诗人艾青的名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赵雁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2年08月06日 01 版

摧城拔寨 “九○后”强势出击
巅峰对决 “超级丹”惊险卫冕
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年轻人
千名中学生进高校“学科学”
“飞”来的关爱
龙飞凤翔 光耀天宫
图片新闻
招商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