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8月09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亿万学生打排球的情景与“五连冠”一起成为永远的回忆——

女排泪水难奈制度顽疾

特派记者 慈鑫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8月09日   12 版)

    从2004年的雅典,到2008年的北京,再到2012年的伦敦,3届奥运会的最后时刻,中国女排都是以流泪的表情定格。同样是流泪,个中滋味却从甜蜜变成苦涩。一起改变的,还有队员、教练的面孔,自身和对手的实力对比,以及30年来排球普及在中国的急速萎缩。但中国女排真正需要改变的地方,却在业界多年的疾呼声中岿然不动。世界排坛早已掀起的职业化大潮,在中国的推进却遇到了重重阻力。校园排球是排球运动的基础,但昔日千百万学生打排球的情景却与“五连冠”的辉煌一起,成了永远的回忆。

    国际排联主席魏纪中昨天在中国女排负于日本队之后,对主教练俞觉敏的用人策略和临场指挥提出了质疑,他觉得中国女排的失利非常可惜。

    除了魏纪中指出的教练问题外,实力的此消彼长也是原因之一。但中国女排在奥运历史上首次负于日本队,其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中日女排基层发展现状的变迁。

    原辽宁女排主教练、年过七旬的国内排坛名宿岳金库,在伦敦奥运会前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他在日本时曾了解过当地学校开展排球活动的情况,“日本有那么多学校开展排球活动,尤其打排球的女孩子很多。相比之下,目前国内校园排球开展的惨淡景象实在让人痛心。”岳金库表示,上世纪80年代,他亲眼见证了因为中国女排的崛起,排球在中国几乎成了全民参与程度最高的体育项目,“那个时候,排球风靡校园,以前没有排球场地的大中小学,纷纷建起了排球场。但中国排球没有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顺势将整个排球项目做强。因为在中国排协和相关主管部门的眼里,只有竞技成绩最重要。”

    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中国女排世界大赛成绩的下滑,全国的“排球热”逐渐消退,很多学校的排球场被拆除或被改建为其他设施。

    在伦敦奥运会上,日本和韩国女排相继杀进四强,过去30年的亚洲霸主中国女排却被淘汰出局,这是中国排协和体育主管部门必须认真反思的。日韩的女排发展模式与中国迥异,都是以大学联赛为基础,顶尖选手为国内或欧洲职业俱乐部效力。相比中国目前实行的专业队体制,具有更高的开放度。

    在国内,因为女排的发展空间局限在专业队范围内,吸引人才的难度就变得越来越大,“国内并不缺少练排球的好苗子,关键是,现在还有多少家长愿意送孩子进专业队?”岳金库表示。培养出杨昊、张越红和王一梅等著名国手的辽宁女排,现在也面临人才匮乏的窘境,类似的情况在国内基层女排极为普遍。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排协就推出了全国男女排联赛,旨在推进中国排球运动的职业化进程。但十几年过去了,所谓的排球职业化仍遥遥无期。职业化推动了意大利、俄罗斯、土耳其等欧洲国家女排运动的发展,抬高了职业运动员的身价,让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专心于排球运动。反观国内,绝大多数女排队员收入微薄,选派队员到欧洲联赛效力成了一种福利,为争出国名额,队员之间还时而产生矛盾。参加国内女排联赛的各队,因要完成全运会目标而拒绝人才自由流动,而人才流动恰恰是联赛职业化的前提条件。“中国排协受制于女排的奥运会夺牌任务,地方队受制于全运会任务,因此,尽管排球界多年来一直在呼吁对排球联赛进行实质性的职业化改革,但呼吁归呼吁,到头来还是一切照旧。”

    一支队伍大赛成绩的起伏原本是竞技体育的正常现象,因为只要一支队伍具备完善、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成功总会到来,比如美国女排,她们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期间还是一支二流球队,而现在已经是世界排名第一的劲旅。相反,如果完善、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根本就不存在,一支队伍能在比赛中有出色表现,也就变得可遇而不可求了。

    本报伦敦8月8日电

分享到:
集体项目为何同遭滑铁卢
集体项目 集体失语
女排泪水难奈制度顽疾
日韩进入奥运足球四强非偶然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