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2》公布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家庭平均住房面积为116.4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为36平方米。该数字一经发布便引起各方热议。不少网友调侃称:“无法相信这一结果”、“不知不觉中被平均了”……
8月6日,针对公众对数据真实性的质疑,该报告主编李建新接受了中国青年报的采访。“116.4平方米是全国范围内平均值。在这类大范围数据统计的过程中,确实会掩饰个体间差异。因此,数字公布后,不少人感到调查结果和自身体会有较大出入。”他说,“比如房屋合租者会认为数值过大,同时拥有几套住房的个人感受则相反。除此之外,这次统计涉及全国25个省区,地区间差异也非常明显。”
对于目前存在的争议,李建新表示,“调研结果是科学和客观的,但未来我们会在调研手法、指标设计、形式上继续改善。”
8月7日,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相关工作人员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此次动态跟踪调研背景为全国“25个省区162个样本区县640个村居,目标样本为1.6万户”。她表示,调研的主要目的是“忠实记录社会变迁的真实信息”,并数次强调数据的“客观真实性”。
事实上,这已非统计数据首次遭遇公众质疑。近年来,从房价平均值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从财富榜单到家庭平均住房面积,公众屡次有“被平均”、“被统计”之感。统计数据缘何与公众感受相悖?现行统计方式是否存在某些缺陷?如果无法反映个体真实感受,该类统计意义何在?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杨红旭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影响统计结果的因素包括统计方式、样本数量、政府因素等。“现行的统计方式大多是抽样调查取平均值,准确性相对较差。国外普遍采用的是‘中位法’:即将被统计数据排序,取中间值为参考数据,这比平均值更能反映中间水平,但工作量更大。其次,数据的准确性和样本数量成正比。”他说,“目前,该领域仍未出台全国统一数据。我认为政府应主导展开一次全国摸底调查,类似人口普查的性质,为行业提供数据基础。”
杨红旭同时表示,不应因此否认此类调研的意义。“因为统计的意义在于为科研、政策制定提供宏观数据,并非展示个体现状。”
媒体评论员翟春阳表示,“平均值是一个参照物。参照这一数字,我们可以认识中国家庭住房条件的贫富差距。这是记录社会变迁的必要数据。”
翟春阳认为,发布方至少应从两方面反思。首先,“平均值”也可呈现差异。“以人均住房面积为例,至少可以提供更为细致的划分收入、区域的统计数据,这样对公众而言更有比较意义。其次,应当公开报告内容及调研过程。”翟春阳说,“媒体报道必然有局限性,很难呈现全貌。但是,北大社科调查中心官网至今仍未提供下载链接。因此,公众对其了解仅限于几个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