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2年08月10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首届海南返乡大学生论坛探讨在家乡践行公益

把一半青春献给故乡

李青娥 本报记者 任明超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8月10日   01 版)

    大学毕业前,他们在外地读书,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家乡,每逢暑假回乡总要做一些志愿活动;大学毕业后,他们在外地工作,仍牵挂着自己家乡的建设发展。如今,这批自称“返乡大学生志愿者”的年轻人为家乡做公益的举动再次升格。他们发起了“首届海南返乡大学生论坛”,这在全国是头一回。

    8月6日至8日,一群散落在异乡求学或工作的海南籍大学生,以及青年公益实践者、企业家、学者、知名公益人来到海口郊区的一处农家乐,出席由团海南省委主办,海南游子胡诗泽、陈统奎、吴国江3人发起的“首届海南返乡大学生论坛”。 

    在这群年轻人看来,虽然国家一系列的政策逐步完善,社区营造理念也越来越强,但在海南的大部分乡村人们的观念依然落后,人才匮乏。与会代表希望通过建设海南返乡大学生社群,发动海南大学生返乡做公益,实实在在为家乡做一点事情,营造一群再造魅力新故乡的新青年,鼓励他们把一半的青春献给故乡。

    “对的事情,做,就对了”

    此次论坛的主角之一是海南返乡大学生志愿服务队。这是一支草根志愿者团队,迄今已走过10个春秋。这个团队最早起步于定安县,是由海南定安籍热心人士胡诗泽以及6个返乡大学生自行发起的社会公益性团体。截至今年8月,服务队由最初6人发展到500多人,设立大学生分队、社会关爱分队、翰林志愿分队,启动服务队爱心基金,架构青春海南社区,打造爱心图书室、Dream English、服务队开心农场、周末阳光英语兴趣班等一系列志愿服务家乡的品牌。 

    “返乡大学生的‘乡’有两个概念,一个是故乡,即海南;一个是故土的乡村。”《南风窗》杂志社记者陈统奎向与会的人士说明“返乡大学生论坛”的内在含义,“亦在于社区营造,需要返乡精英,重建社会资本”。

    陈统奎家在海南海口秀英区永兴镇火山口古村落博学村。

    一年回几次家的陈统奎,发现海岛上旅游业日益发展,已成为支柱产业,但岛民却不断被边缘化。作为博学村的第一个大学生,陈统奎眼看自己的家乡就要被旅游业覆盖,如何以自己的力量改善这一个现象?

    2009年,陈统奎访问了台湾,从台湾的“桃米生态村” 中,学习了生态社区营造的发展模式。“我是一个不喜欢吹嘘的人,就起而行。”陈统奎决定引进“桃米生态村”的发展模式,探索一条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与当地居民利益相结合实现共赢的新路子。 2010年6月,在省台办的支持下,博学村与台湾的桃米村结成“姊妹村”。

    于是,“让人民看见财富,再造魅丽新故乡”成为博学村建设生态村的行动纲领。

    陈统奎带头在博学村建立发展理事会,打造了一个多元化的合作平台——政府、社会、企业、公益基金会、公民个人都可以把智慧和力量汇聚到这里来。

    在政府的支持下,陈统奎带领村民将石头老房子改造成博学村的文化室,并邀请了体育明星姚明题词“博学生态村文化室”,在村里引发了很大反响。之后,陈统奎又带领村民修建一条长达3公里的山地自行车赛道,并举办了村民自行车竞赛。

    “如果我是一个平凡的返乡大学生,对于家乡我也有梦想,但没有这么有力的社会资本,如何反哺家乡?”一个大学生问道。

    “我相信,对的事情,做,就对了。” 陈统奎说,每一个有梦想的人都应善于沟通,与政府、社区、村民进行沟通,沟通对象之所以会感动,是因为你的努力感动了人家。

    根要扎到地里去

    “校长,城里的小朋友什么时候来跟我们种树?”“校长,我们什么时候可以种花和果树呀?”孩子们满怀期盼地问陈显德。

    陈显德是定安潭黎小学的校长,2004年参加返乡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2012年3月中旬,胡诗泽与陈显德沟通:城里的大部分孩子是独生子女,从小缺少玩伴,也缺少劳动锻炼;而村里的孩子因为条件限制,对于外面的世界了解甚少,能否开办“返乡大学生开心农场”,即充分利用服务队和学校的资源,将校园里一块荒地平整起来做开心农场?

    说做就做,老师和学生在陈显德的带领下拿起锄头,铲地开土,每个班都拥有了一小块属于自己的开心农场。

    在开心农场启动之初,海南中学国际班初一的学生来到农场,他们与乡村的小朋友结对拿起锄头和铲子锄地,种下自己喜欢的花、果树、菜苗。乡村的孩子教城里的孩子怎么挖土、浇水,孩子们在开心农场共同体验生命的成长。

    陈显德告诉记者,在开办开心农场后,定安一小、海南日报团委、中国小记者海口站不定期带领孩子前来参加活动,陈显德还借力打造了城乡儿童交流中心、公益旅游、周末英语兴趣班等项目,为城乡儿童创设了一个交流平台,让孩子们在互动交流中共享成长的乐趣,“我们关注每一个孩子的个体感受,每一个孩子都在用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

    胡诗泽说,在返乡大学生志愿团队里,陈显德是“半农半校长”,其他志愿者则是“半农半记者”、 “半农半财务”……对于返乡大学生来说,遇到困难是不可避免的,但乡村孩子从小就对故乡有一份使命及眷恋,长大后,要懂得寻根、反哺故乡。“根是要扎地里的,乡村才能持续地发展。”

    “没有人知道青春能散发出多少热量。”谢庆是安徽理工大学大二学生,也是定安籍的一名返乡志愿者。参加志愿者团队3年来,他多次参加过多背一公斤、快乐小陶子等志愿公益活动。他告诉记者,毕业后还会继续参与返乡志愿者团队,做公益活动。

    修身齐家 治校平家乡

    “做西坡小学让我深刻体会到佛教精髓:慈悲及智慧……兄弟,要帮助农村真的不容易,我是出钱出力又埋名,捐款从来都保密,免得那些小人说闲话。我一直致力于公益,想持续下去,我的目标是一切为了孩子……”一名热心于公益事业的爱心人士给记者转发这样一条短信,并告诉记者这是吴国江给他发的。

    吴国江是海南万宁籍人,系中国注册会计师、税务师,现任香港东光电子有限公司财务经理。

    “一开始匿名资助,是因为家人反对,并为了避开社会争议。”在吴国江看来,许久以来,很多乡村人会有仇富心理,他们还不明白做公益、建设乡村教育的具体概念。笃定“一切为了孩子”的吴国江于是匿名不定期地资助西坡小学,并成为西坡小学校董会的创始人。

    吴国江高兴地告诉记者,在自己的努力下,自2009年以来,在西坡小学共举办12次大型活动,共引进1000多人次交流,其中主要有大学生200多人次,上海通用公司全国经销商700多人次,还有香港同胞及美国通用公司领导;现有图书室藏书1万多册、电脑30台以及全新的桌椅,基本达到农村小学教育合格的条件。

    在吴国江看来,做公益最核心的价值在于爱心和责任心,如果做到了这两点,并且能有系统性、持续性坚持下去,公益事业的效果就会达到。

李青娥 本报记者 任明超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2年08月10日 01 版

把一半青春献给故乡
四川打工妹 宁波抗台风
高歌猛进 吴静钰英伦卫冕
黯然伤退 罗伯斯伦敦梦碎
太空之吻 他们导演
闲不下来的手 不肯认错的嘴
行医路上快乐多
招商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