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2年08月10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军事看点

信息化战争催生伪装革命

康永升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8月10日   09 版)

    打赢信息化战争,不仅要关注“如何发现对方”,更应重视“怎样全面地伪装自己”。

    在“发现即摧毁”的信息化战场上,伪装对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助推作用日益凸显,高效的伪装不仅关乎作战人员和装备的战场生存,更会影响敌人掌控信息的质量,进而决定战争目标的达成。传统的“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战争指导原则,已具体体现为“发现敌人,伪装自己”。

    当战场上真假目标比例为1∶1时,相当于增加了4成的作战力量

    孙子曰: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伪装集“藏”与“形”手段于一体,是为降低敌人侦察效果,欺骗、迷惑敌人,而对作战企图、行动和重要目标等进行的隐真示假活动。

    作为军事史上传统的“保存自己”的方式,伪装的作战价值之所以不断攀升,主要在于其能够制造战场上的不确定性表征,向敌人释放能够有效影响作战决策和行动的迷雾,破坏其战争感知力。

    信息化以前的战争,绝大部分迷雾因作战部队侦察监视能力较弱而起。

    在世界军事史上规模最大的诺曼底登陆作战中,囿于落后的监视技术,盟军指挥官几乎两眼一抹黑。战前盟军航拍照片显示,距诺曼底滩头数英里有一片平坦的草场,可做空降着陆场。殊不知,这片草场早已被德军放水淹没。由于当时的照相侦察无法有效识别水场,致使几十名伞兵落水而死。

    信息化条件下的战争,侦察手段日臻完善,战场可视化程度大大提高,诸如二战期间水、草不分的悲剧很难重演,但战争迷雾并未彻底散去。随着伪装技术的不断发展,加之灵活的伪装战术,战场伪装已成为生成战争迷雾的主导因素。

    科索沃战争中,面对北约军队先进的预警、侦察、监视体系,南联盟军队积极采取遮障、欺骗和设置假目标等伪装措施,在战场上制造了重重迷雾,使得号称世界专业水准最高的战略性空军行动竟然分不清哪些是真正的坦克、装甲车,哪些是三角板、残骸等冒牌货。南联盟从而保存了超过一半的武器装备和作战能力。

    根据美国学者惠利的研究报告,仅在1914~1979年间的93场战略性交战中,就有76场交战曾实施过大规模的战略伪装行动。借助伪装制造的战争迷雾,作战效益得到极大跃升。

    研究表明,仅以设置假目标这一传统方法为例,当战场上真假目标比例为1∶1时,相当于增加了4成的作战力量;当这一比例达到1∶3时,可使目标损减降至5成,使敌弹药消耗量增加7~9成。

    对此,瑞典专为军队制造假目标的梭鱼公司在为其产品做广告时,毫无顾忌地宣扬:“我们制造的‘喷气式飞机’每被击中一次,就能为您节省数百万美元。”

    具有隐性功能的战斗机F-22创造的0:144的战损比充分证明了伪装的力量

    战争是双方优势的博弈。与“发现敌人”一样,能否有效地进行“伪装自己”本身就是一种优势。

    隐形战斗机投入战场后,凭借隐形优势,能在敌方战斗机发现自己之前,使用空空导弹将其击落,避免近距离格斗。而非隐形的常规战斗机在此类对抗中则相当被动。具有隐性功能的战斗机F-22创造的0∶144的战损比就能够充分说明问题。

    在战场上,拥有伪装优势的一方除了能够抵消敌人的侦察监视优势外,还能用其构建对己有利的双方博弈矩阵。

    科索沃战争中,南联盟军队灵活地运用欺骗伪装措施,隐真示假,以假乱真,诱使北约上当,使得北约侦察监视系统时常中招,昂贵的精确弹药准确地投向假目标。

    研究表明,若南联盟军队再坚持一段时间,美军的精确武器库可能告罄,科索沃战争将会是另一种结局。战后,美军总结经验时认为,“与其对敌人通过伪装活动造成的假象信以为真,还不如视而不见。”

    通常情况下,伪装对作战优势的调控效果主要借助谋略作用,通过信息流掌控力量流而实现。

    第四次中东战争前夕,埃及巧打历年军演牌,采用白天部队向苏伊士运河集结,傍晚一半人员撤回驻地;白天前运渡河器材,傍晚空车开回等方法,逐渐在苏伊士运河西岸集结了大量兵力和渡河器材,对以色列驻军构成绝对优势。结果埃军仅用20~30分钟的时间,以伤亡208人的代价,就轻而易举地突破了以军苦心经营6年、号称突不破的“巴列夫”防线。

    除谋略外,新型伪装技术的引入更会大力提升伪装调控战场优势的效率。

    遁形伪装方面。据外刊报道,瑞典和乌克兰已分别研制出多波段快速部署伪装系统和“挡帘”应急伪装系统,这些系统在接到威胁告警后数秒钟内即可完全展开并遮蔽目标,双方的明暗优势瞬间就会发生转移。

    变形伪装方面。以色列埃尔蒂克斯公司研制的“黑狐”系统,不仅能模拟制造与被掩护目标一模一样的热辐射背景,实现隐形效果,而且还能通过特殊技术,把坦克伪装成汽车或奶牛迷惑对方。

    示假伪装方面。设置假目标虽为古老的伪装方法,但引入新型伪装材料后,使得敌人纵有慧眼也难识别。目前,俄、美、英等国军队都研发装备了各具特色的假目标。

    俄军采用新型合成导电热敏材料制作的假目标,重量轻,数分钟就可以设置完毕,其假步战车光学、红外、雷达欺骗成功率达75%以上;美军蒙皮式假目标可将空中识别距离缩短到500米;英军充气假目标可将双筒望远镜对其识别距离缩短到300米以内。

    从“被动伪装”到“主动伪装”,真装备与假装备同时研制

    正如单纯的防御无法使战争获得彻底胜利,传统的战场伪装由于把行动的着眼点主要置于保命护体上,具有一定的被动性和消极性,因而对胜利的助推作用发挥受限。

    科索沃战争中,南联盟军队虽然通过巧妙的伪装措施,使一半以上的人员装备在战场上生存下来,但终因战略上未粉碎北约空袭企图,战后饱受质疑。

    美国军事专家认为,最好的伪装不但要能够为人员装备创造一个安全的战场环境,更应为作战能量的有效释放提供支撑,否则毫无价值。

    信息化条件下的战场伪装,一方面面临着先进的侦察监视技术的严峻挑战;另一方面得益于新型伪装技术的研发,通过与其他作战手段不断融合,逐步向主动伪装和积极伪装方向演进。

    2002年,美国陆军投资5000万美元,在麻省理工学院成立了“士兵纳米技术研究所”。该所运用“主动伪装”技术研发了一种新型作战服。老式作战服以“被动伪装”技术为主,只能提供一种伪装颜色,而新型服装作战服配备有大量的传感器,能够根据士兵所处作战环境的变化,调整伪装迷彩的着色和图案实现隐身效果。

    受工艺制造水平所限,历史上大部分的伪装器材和设备与其伪装对象通常分开设计,单独生产。只有在战时,才会根据需要以“拉郎配”的方式把二者结合起来。

    信息化战争条件下,是否具备主动伪装能力已成为评判武器装备性能的重要指标。在作战需求牵引和军事技术推动的双重作用上,武器装备在设计研发、生产制造阶段,就会为其量身打造可与装备完全融为一体的伪装技术和设备,通过综合考虑装备外形、结构、材料以及声、光、电、热等特性,使武器装备本身就具有“主动伪装”的能力。

    俄军研制的BMP-2装甲车综合伪装系统,就是集装甲车与伪装网、迷彩伪装、热烟幕装置和烟幕弹于一体的综合化的运动目标伪装系统,美军的“陶”式导弹发射车也是一种集发射车和双重结构迷彩、热屏蔽装置、成套角反射器等于一体的综合伪装系统。

    网络也要伪装,“蜜罐”技术专门诱捕黑客

    进入信息时代,战争拓展至计算机网络这一虚拟战场,网络伪装应运而生。高效伪装不但有助于打赢有形的战争,而且在虚拟战场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与传统的声、光、电等可感知的对象相比,网络为伪装提供了能够尽情发挥的空间和可资利用的虚拟手段。

    在虚拟战场,为了增强网络安全性,防止己方网络受到探测、攻击,可以采取的伪装措施包括:对网络特征值进行伪装,避免真正的网站受到攻击;设置诱骗目标,降低真正目标被攻击的概率。

    据悉,网络化程度比较高的西方军队,其军队网站均建立有多个备用的假网站和多套网络指挥系统。战争一旦打响,这些网站、网络系统将适时开启,从而提高真正目标的战场生存能力。

    为了诱捕黑客等网络攻击者,网络科技界还借鉴“钓鱼执法”的作法,研发出一种“蜜罐”技术,通过网络诱饵,使攻击者主动“上钩”。

    传统的伪装主要以“防”为主。在计算机网络这一虚拟空间,伪装能够实施真正的攻击行动。其中最为经典的方式是向敌方计算机网络系统传输假情报,使敌方在决策与指挥控制方面出现信息误导。

    伊拉克战争期间,美英联军之所以能够以迅猛的速度推进至巴格达,网络伪装功不可没。由于萨达姆把互联网作为主要情报来源,联军不断在互联网上发布与土耳其政府谈判、开辟北方战线等信息,促使萨达姆坚信,联军南线行动只是佯攻,西面和北面才是主攻方向,于是把共和国卫队的几个精锐师摆在了毫无用处的地方。

    另外,“隐身战术”也在网络伪装得到运用。据媒体报道,美国空军正在发展一种具备“隐身”打入世界各国电脑系统,潜伏数年而不被发现的技术。战争一旦打响,这种技术会突然发力,能够利用网络全面控制对方的军队。

    (作者单位:军事科学院)

康永升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2年08月10日 09 版

美军如何塑造自己的形象
信息化战争催生伪装革命
中国特种部队渐露庐山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