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8月17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贾元友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发言摘登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8月17日   10 版)

    士兵楷模 转型尖兵

    北京军区某机步团政治委员 许为飞

    我和贾元友来自同一支英雄的部队。解放战争中,我部三下江南、四战四平,从东北一直打到海南岛;抗美援朝战场上,我部穿插三所里、激战松骨峰,打出了国威军威;在我军由骡马化向摩托化、机械化迈进的历史进程中,我部始终打头阵、当先锋。如今,我们又担负起为陆军信息化转型探路的光荣使命,再一次走在了变革的前沿。新的使命平台,催生出一大批信息化精兵,贾元友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2001年,我军某新型主战坦克在我团首先列装。部队的每一次转型,淘汰的不仅是落后的装备,还有落伍的军人,一些训练尖子黯然脱下了军装。前所未有的本领恐慌,震撼着全团官兵。贾元友感到,学与不学的选择,就是走与留的抉择!他为自己制定了超越常规的学习计划,他每天多学1个小时,每个星期作一次结算,不够的想法儿补上。十几年来,贾元友至少挤出了5000多个小时、将近两年的学习时间,相当于在部队里扎扎实实读了个大学!他先后修完中专、大专、本科学业,取得军事学学士学位。在全团战士中,他第一个通过国家计算机二级考试,第一个把多媒体引入专业教学,第一个建起新型主战坦克资料数据库,考取坦克通信、驾驶、射击三大专业特级证书,被誉为“三特精兵”。

    2011年,我们师长到国外考察信息化建设情况,回国第二天,贾元友就找到他,软磨硬泡要来考察笔记。有一次,贾元友到某陆航团作报告。武装直升机是坦克的“天敌”,他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追着团领导请教直升机的性能战法,团长开玩笑地说:“你给我们作了20分钟的报告,我们却回答了你两个小时的问题。”

    2010年7月,北京军区组织基础训练大比武,全区射击高手同场竞技,展开精度与速度的较量。备战的18个日日夜夜,贾元友吃在车里,住在车里。比武那天,他的战车如猛虎出山,前出、滑行、瞄准、击发,干净利落,一举夺得军区大比武的冠军,并把坦克射击时间缩短了3.2秒。比武结束,我冲上前去紧紧地拥抱贾元友,可手里抓到的衣服却像帆布一样硬挺,汗碱给迷彩服上了一层浆。贾元友摘掉坦克帽,满脸都是蚊子叮出的疙瘩,我一下愣住了,心疼地对他说:“元友,为了这个第一,你真是玩命了!”他说:“这算啥,上了战场更得玩命呀!”我问他:“真的上了战场,你会怎么办?”他说:“就像咱们团老前辈那样,为国尽忠呗!”我又问,“你就不想尽孝啊?”“想啊,活下来就好好孝敬我爹,光荣了就到那边陪着我娘!”短短几句话,使我对贾元友有了更深的理解,他不是不珍惜生命,而是把生命融入到使命中。他深深爱着自己的亲人,但他把国家的安宁看得更高、更重!

    经常有人问我:“贾元友到底出色在哪里?”我想说,贾元友的出色,不仅是坦克开得好、炮打得准,更因为他用信息化的思维和素养思考战争、准备战争,悄然立起了中国士兵的新高度!

    我的班长我的星

    北京军区某机步团战士 罗振国

    我是贾班长一手带出来的兵,他当过我的新兵班长、专业组长和代理排长,我们在同一辆战车上并肩战斗了6年。我亲眼目睹了他一次次超越自我的艰辛,也一次次被他的坚韧执著所折服。我崇拜过歌星,迷恋过球星,现在,贾班长才是我心中最亮的星。

    到部队的第一天,来接我的就是贾班长。他高个子、黑脸庞、大嗓门,点了我的名字,拎起行李就走,我在后面一路小跑才跟上。凭直觉,我感到这个班长很厉害。果不其然,贾班长的各种要求让我们难以招架:连队有电话不让打,非逼着我们写信,还说写信有很多好处;稍有空闲,就要求我们看书,还让每个人制定学习计划。

    彻底让我服气的,是那次演习。当时军委首长、驻华武官都在现场观战,容不得有半点闪失。我和贾班长同驾一辆战车,就在我们准备射击时,突然,意外发生了,药筒卡在了炮膛。只见贾班长用手猛地将炮弹推进炮膛。随着“轰”的一声炮响,靶标被摧毁。贾班长向我伸出两根手指,做出胜利的“V”字,我看到他的手鲜血直流。

    今年7月,贾班长在一次实兵对抗演习中,更是打出了威风。以前,我们都是打土堆靶、木板靶、纱布靶,这一次头一回打实体坦克。面对实打实的真家伙,贾班长一下子来了劲头。他对我们说,“敌人”的炮口正瞄准你,你不摧毁它,它就消灭你!在2000多米的距离上,贾班长的炮弹像长了眼睛,准确命中,击爆油箱,引起了熊熊大火!到了现场,贾班长在依然发烫的坦克上钻进钻出,欣喜若狂!他激动地说,看到了吗?这就是我们新装备的威力,打这么厚的钢板就跟穿木头一样!有了新装备,就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坦克来了,我也能干掉它!

    在贾班长眼里,我们最重,在我们心里,贾班长最亲。有一次赴内蒙古演习,我突然接到父亲突发脑溢血去世的噩耗。我一下子就懵了,感觉到天塌了下来,恨不能长双翅膀立即飞回去。夜深了,我悄悄走出帐篷,朝着家乡方向给父亲磕头。当我站起身时,却发现贾班长站在我身后。我一下子扑到他怀里,失声痛哭起来,贾班长紧紧搂着我,“小罗,我13岁就没了娘,知道失去亲人的滋味,你想哭就大声哭出来吧!”第二天,他又给我家里打电话,安慰我妈妈。在人生最痛苦的时候,是贾班长给了我依靠,给了我安慰,给了我力量。我把对父亲的怀念化为工作的动力,入了党,立了功,现在也和贾班长一样,当上了班长。当我把军功章放在父亲坟头的时候,默默告诉九泉之下的父亲:“爹,你安息吧,儿子已经长大了!”

    跟着贾班长这几年,我深深悟出一个道理,一个士兵能走多远,取决于他能看多远,一个士兵的舞台有多大,取决于他心胸有多宽。贾班长不仅传授我们过硬的军事技能,而且教会我们怎样做一个大写的人。我为有这样的好班长而庆幸!当兵就要当贾班长这样的兵!

    我眼中的“士官教授”

    装甲兵工程学院兵器工程系副教授 王东军

    作为装甲兵工程学院的教员,我主要从事武器系统综合运用的教学研究工作。2011年,根据总部要求,学院派我到贾元友所在部队任副团长,帮助部队抓好新装备训练。

    刚到团里,我就听到许多关于贾元友的响亮头衔:“铁甲兵王”、“转型尖兵”、“士官教授”。出于职业的原因,我最感兴趣的还是“士官教授”。我想,一个普通战士能被官兵们称为“教授”,其中必有缘由。

    有一天,我正在办公室研究接装培训可能遇到的问题。一个憨厚壮实的战士敲开了我的门:“王教授,我叫贾元友,有几个问题想请教您,您看方便吗?”他的真诚让我无法拒绝。于是,我们围绕新装备这个话题聊开了。他的问题接二连三,既有操作层面的训练难题,又有设计领域的技术问题,还有我们专家教授正在研究的前沿课题。交谈中,我惊讶地发现,贾元友不但对坦克射击专业非常精通,而且对作战运用研究得很深,更深刻地感受到他那强烈的求知渴望。

    我们在军校工作的同志习惯“开夜车”,这也给贾元友提问题提供了绝好机会。一天晚上,贾元友带着他的问题又来了。“王教授,新装备为什么多了个自动装弹机备用控制盒?应该怎么用?老装备为什么没有?”老实说,这个问题我还真没注意到。我赶紧翻开说明书,发现上面也写得很简略。我不敢轻易下结论,只好拿起电话向朋友、向兵工厂的专家求助,最后也没找到答案。考虑到当时很忙,我对他说:“这是个小问题,先放一放吧。”贾元友一听急了:“今天是小问题,明天上了战场可就是大问题!”一副不解决问题不罢休的架势。后来,我只好放下手头工作,带着他研究了两天,终于找到了答案。看着他欢天喜地地走了,我如释重负,又感慨万千:有这样天天想着打仗的战士,我们有什么难关不能攻克,有什么样的敌人不能战胜!

    我到部队代职,总参机关交给我几项关于新装备训练的研究课题,其中包括制定新装备训练法规。一天,贾元友找到我:“新装备性能提高了,考核标准是不是也应该往上提一提?”他这个想法与我不谋而合。考虑他实践经验丰富,我就让他拿个标准看看。没想到,他马上从包里掏出一沓图表。我拿过一看,贾元友把射击的距离、时间和精度都做了大幅调整,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我说:“标准定得是不是高了?”贾元友坚定地说:“宝马车当成拖拉机开,速度永远快不了!训练标准高一点,打起仗来才能多一分胜算!”后来,我们一起研究制定的标准被总部采纳,编入了《装甲兵专业技术教范》,并下发全军部队。一个基层战士,他的目光没有停留在训练场,而是聚焦到信息化战场,在贾元友身上,我看到了瞄准打赢的追求与梦想,看到了当代士兵的责任与担当!

    我们喜欢这样的士兵,部队需要这样的士兵,未来战场呼唤这样的士兵!

    青春,为使命绽放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 文静

    作为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我一直向往军营,崇拜那些为国家和人民浴血奋战、无私奉献的军人。采访贾元友的事迹,使我有机会再一次走进军营,走近新时期共和国年轻的士兵。

    我的采访从训练场开始。一排排整齐列阵、威武雄壮的新型坦克,在炎炎烈日下,蒸腾着滚烫的气焰。贾元友身躯高大,但登上坦克、进入战位的动作却极其矫健,一个腾跃,就到位了。贾元友与坦克兄弟风雨同舟,心心相印。他先后以极高的标准获得了坦克通信、射击、驾驶三大专业的特级资格,连续创造师、集团军直至军区的纪录。

    荣誉和光环,让我振奋。但我更为关注的,还是他的一次例外。那是最新型坦克列装后的“第一炮”,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可贾元友首发竟然脱靶了。

    其他人回到营房,贾元友却在坦克里没出来。战友们都没去打扰贾元友,相信他能放下包袱。5个小时过去,贾元友走出坦克,带着一贯的憨笑,交出写得满满的8页纸。上面的几十条设问,远远没有局限在自己操作失误的教训上,而是一步步进行深刻的探讨和归纳,目光直指如何发挥信息化装备性能的深远领域。

    采访中,我还从贾元友的日记里看到这样一句话:“我坚信,付出了不一定有回报,但不付出就一定没有回报。为了个人回报而去付出,非常狭隘。”

    青春因承载使命,必定精彩绽放。贾元友为使命付出的是汗水和智慧,回报他的是生命的绚烂。

    采访期间,我参加了部队的一次集会。几千人的会场静如平湖。而当歌声响起:士兵兄弟们,准备好了吗?当那一天真的来临……整齐洪亮的歌声,犹如山呼海啸,震撼着在场的每一个人,不仅是歌声,还有充满着血性的歌词。那一刻,我感受到的是力量在迸发,青春在激扬,使命在召唤!

    这是贾元友最爱唱的一首军歌,叫《当那一天来临》。我问贾元友,“那一天”是哪一天?他说,自从穿上军装,每一天都是“那一天”!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一个普通士兵,为了心中的使命,在自我超越中,枕戈待旦!

    贾元友的青春足迹和精神壮旅,经新闻媒体集中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位观众留言给我:平日里,哪里有灾难,哪里就有解放军,我们感受到的是鱼水深情。通过贾元友,看到解放军练兵打仗同样出色,部队现代化建设成就辉煌,我们特别激动。有这样的战士保家卫国,我们心里,踏实!

    向着信息化高地冲锋

    北京军区某机步团战士 贾元友

    我是一个成长在和平年代的普通士兵,既没有经历过枪林弹雨,也没有做出过英雄壮举,是部队这所大学校哺育我成长成才,是军队的转型发展让我实现了人生价值。

    记得第一次钻进新型坦克,面对密密麻麻的开关按钮和液晶显示屏,我的两只手都不知道往哪儿放,手心里全是汗。就在那年年底,一批昔日的训练尖子因为缺乏信息化知识,适应不了新装备的要求,被迫选择了退伍返乡。最让我震惊的是,我的偶像、全团第一射手,也因跟不上训练进度,没能晋升更高一级士官。看着他黯然离去的身影,我猛然发现,在部队转型发展中,不懂信息化,就要被无情地淘汰!

    说实话,如果我不爱坦克,淘汰吓不住我。可恰恰我已经融入了这绿色的方阵,3天听不着马达响,闻不着柴油味,就像丢了魂,心里空落落的。我曾私下问连长:“有没有不换新装备的部队?我想去那儿。”连长眼睛一瞪,说:“那你就去博物馆,那里永远都是老装备。”没过多久,伊拉克战争爆发了。电视上的战场直播,既让我大开眼界,又让我心灵震撼。全新的作战手段,广阔的作战空间,瞬息万变的战场信息环境,在告诉我:信息化时代来了,信息化战争来了!作为一个士兵,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直面挑战,向信息化高地发起冲锋!

    淘汰的压力逼我转型,现代战争的硝烟催我奋进。但转型的过程犹如浴火重生。第一次拿到新装备的操作教材,我翻了两页就再也看不下去了,那些字母和公式我几乎一个也不认识。为了弄懂一个公式,我向排里的新兵请教;为了记住那些操作流程,我兜里装满了自制卡片;为了掌握射击要领,我钻进坦克就忘了出来。我越学越有劲,越学越有兴趣,渐渐把学习变成快乐的事、幸福的事,变成一种习惯和生活状态。

    我军一位知名的射击专家,听说战友们称我为“铁甲兵王”,问我,如果给你4发穿甲弹,能不能在规定距离上,打到一个脸盆大小的区域内?当时,我想都没想,说:“不可能!”没想到他却说:“我就能。”我虚心向他求教,经过上千小时的训练和几百次的头晕眼花,学习掌握了他总结的“肌肉记忆法”。2010年6月25日,我在军区比武训练期间,连续打出的4发穿甲弹,全部命中靶心,打出了做梦都在追求的这一理想精度。

    十几年来,我先后操作过两代三型坦克,在与装备的磨合中我渐渐领悟出:信息化时代,无论装备多先进,人依然是战斗力生成的重要因素。作为一名信息化士兵,就是要竭力做到人脑与电脑相通,神经与链路相连,肢体与车体相融。我相信,只要勇于挑战,不断超越,我们就一定能在未来战场上用事实证明,中国不仅拥有世界一流的装备,更有世界一流的士兵!

分享到:
X-47B可能颠覆未来海空作战模式
为石头看病的人
第一现场
贾元友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发言摘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