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伦敦奥运会女子篮球决赛过后,美国人收获了冠军,而中国人收获了历史——彭玲成为1984年后首位执法奥运会女篮决赛的中国女裁判。
创造历史的彭玲是一名来自北京的中学体育老师,她年届不惑却已收获裁判事业上的最高成就。她在场上果敢严肃、场下却谨慎温柔。面对自己创造的历史,彭玲说那是“不经意间发现的礼物”。
8月14日,彭玲随中国奥运代表团载誉回国,回家忙着倒了两天时差,紧接着又要执法北京市的一些比赛。伦敦奥运会上的一切依然历历在目,“接到让我执法决赛的通知后,我很自豪、很兴奋,希望能展现中国裁判的风采。但毕竟是奥运会决赛,上场后有些压力,好在赛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两支队伍进入状态很早,我投入比赛后就放松了。”
作为伦敦奥运会篮球比赛中唯一的中国裁判,彭玲“展现中国裁判风采”的愿望迫切而真实:“‘唯一’二字,责任大于荣幸。让我执法决赛,不仅是对我个人的肯定,更是对中国裁判的肯定。”
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篮球第一次成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美国队和加拿大队闯进了决赛,经篮球项目创始人奈·史密斯博士推荐,执法决赛的任务落在中国队助理教练舒鸿身上,他是第一个出现在奥运决赛上的中国裁判。76年后,2012年伦敦奥运会女篮赛场,谁来执法的问题被再次抛出,而彭玲一贯的业务能力,以及奥运会期间出色的表现成就了她。
在本届伦敦奥运会开始之前,国际篮联要求中国篮协推荐一些裁判参加伦敦奥运会比赛的执法工作。在中国篮协推荐的名单中,国际篮联选中了彭玲。“这或许得益于我以往的不断积累。”彭玲说。而中国篮协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彭玲能够最终入围伦敦奥运会篮球裁判的行列,得益于多年的国内外大赛执法经验,说明她的执法经历得到业内的认可。
2008年北京奥运会,刚生完孩子的彭玲是篮球比赛记录台成员,“我在为别人高兴的同时,也树立了自己的目标并为此坚持着,无论是国内比赛还是国际比赛,我都视作一次次积累。”
2001年考上国际级裁判的彭玲,在2003年日本女篮亚锦赛上实现了国际“首秀”;2005年突尼斯女篮世青赛上参与决赛执法;之后又执法了2006年巴西圣保罗女篮世锦赛等国际赛事。令她印象深刻的是2009年泰国曼谷世青赛,她再次被点名执法决赛,对阵双方是美国队与西班牙队,“当时西班牙球员动作非常大,与我搭档的裁判也很年轻,但我那天状态非常好,判断准确,处理果断。比赛平稳完成。”很多人将这次比赛视作彭玲被“钦点”进奥运会的关键,但她表示,成长不是一蹴而就,再次把“积累”挂到嘴边。
“当时考一级裁判,需要大量锻炼的机会,基本上哪里有比赛都去参加,当时觉得只要能执法比赛就很满足。”除了大赛的经验,当基层裁判的日子也给彭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为就读于北京体育大学时一次意外的受伤,彭玲与篮球的缘分从用双手触碰变为用哨子解读。从此,骑着自行车走遍北京城的日子填满了她的青春岁月。“绝大多数裁判都是从基层走出来的,基层比赛一般都是在室外进行,场地简陋。北京的风沙大,经常风一吹就满身土。”彭玲也坦言,那段日子虽苦,但哨子一响,生活满溢暖色。
“我是职业教师、业余裁判。”彭玲用玩笑的语调诠释着事业中的两个角色。大学毕业后,彭玲先后在北京21中、北京景山学校远洋分校当体育老师。“到点上班,和普通老师没有区别”。虽然彭玲的裁判生涯有了新的高峰,但比赛和上课还是要尽可能两边兼顾,“上完课就上飞机、下了飞机去执法,然后赶回来上课”。在彭玲内心深处,这两份工作对她有同样的意义,“体育教育工作是我的专业,而篮球是我专业中的特长,二者相辅相成。我在外面积累的经历可以用于教学工作,见识越多,能向孩子介绍的东西就越多。”
接到前往伦敦的通知后,彭玲在操场上跑步锻炼体能。学生们问她:“彭老师,你跑步是要准备考试吗?”她觉得这种说法很贴切,奥运会就是一次关于梦想的考试。从事实上看,她得了满分,奥运之后,彭玲实现了自己的“大满贯”——执法过所有国际篮联举办的女篮A级赛事,“奥运会结束后才意识到,这些比赛我真的都经历过了。但还是会准备好今后的每一场比赛,至于能走到哪里,不会刻意强求。”
横跨了基层篮球和职业篮球,彭玲有了新的梦想:“我想做的不只是裁判,而是作为篮球人,用自己的能力推动篮球运动的发展,向更多篮球爱好者普及职业篮球的规则和发展状态,让更多人慢慢接受职业篮球的内涵,提高业余篮球的水平。”
本报北京8月18日电
实习生 梁璇 本报记者 杨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