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8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二家中央级科技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成立了。对于这家历史悠久、实力雄厚、信誉优良的中央级出版社来说,从成立之初专门服务于铁路行业的专业出版社,到成长为如今在教育教学领域创造了大量精品教材的出版机构,这60年的改革之路,凝聚了几代铁道人的智慧与汗水,谱写了铁道出版社一系列辉煌篇章。
从“计划”到“市场”的重要转变
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国家市场经济浪潮的扑面而来,中国铁道出版社亦拓宽发展思路,从原来的铁路图书“专业户”,转变为开始尝试市场化的图书出版模式,成立了计算机图书中心(2010年3月改为教材研究开发中心)。2002年计算机图书中心开始进入高等教育教材市场,并首创了寄发样书、出版社编辑直接深入学校与一线教师面对面交流等创新的模式,帮助教师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材,获得了广大师生的认可。到2009年全国高校计算机类教材市场占有率为第三名,在高职高专教材市场名列前茅;“十一五”期间累计出版品种近2000种,出版码洋近5亿元;目前,在全国1900多所高校中,已有1670所采用铁道社出版的计算机类教材。
正确导向,理念创新
自成立以来,中国铁道出版社严格执行党和国家的出版方针政策,以弘扬先进文化为己任,深入掌握出版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同时,始终把一线教师的需要和市场的需要放在首位,做到观念的解放、出版理念的创新。
在改革的过程中,出版社在教材建设方面提出了“十六字方针”:依靠专家、研究先行、服务为本、打造精品。这十六字既是指导改革行动的准则,又是铁道人价值与精神的凝练,保证了铁道出版社在高校改革的浪潮中一直走在前列。
依靠专家,整合资源
中国教育界在长期的实践中,涌现出很多教育专家,他们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以及在各自领域的影响力及号召力。铁道出版社与这些专家紧密合作,让他们为出版社的发展战略、决策献计献策,并指导教材建设。
从2002起,出版社先后成立了“计算机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计算机职业教育顾问委员会”、“计算机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委员会”、“计算机教育顾问委员会”等,汇集了多名我国著名的计算机教育专家,为教材出版和课程建设把握方向、提供指导。2007~2009年间,分别与相关高等教育研究会、教指委专家成立了计算机专业、教育技术学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文科计算机基础课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及自动化技术类专业等6个中国铁道出版社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通过他们把握出版方向,整合作者资源。
之所以敢于组织数量如此多、规模如此大的专家委员会,源于出版社在工作中非常注重提高专家、作者群与出版社的粘连度。尊重作者、帮助作者与作者交朋友,建立了相互间的信任和友谊,使作者乐意合作,共同把工作做好。
研究先行,锤炼精品
不研究和把握行业最先进最前沿的动态和发展趋势,就势必会被时代所淘汰。教材出版也是如此。铁道出版社紧跟教育改革的形势,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持、参与教改研究,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有利地促进了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
依托课题,把握教改方向
2006年,出版社研发了《中国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2007》和《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教育经验汇编》。之后又于2010年推出新版本CVC2010。它是全国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领域中第一个全面、系统的指导性文件,在业界引起很大反响,奠定了中国铁道出版社在高职高专计算机教育教材出版领域中的地位。
2007年,出版社参与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课题——“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部分子课题研究与组织工作。
2008年至2010年,出版社与相关教指委合作,出版了《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信息技术方向专业规范》、《高职高专电子信息类指导性专业规范(Ⅱ)》、《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计算机类专业建设参考方案》,准确有力地把握了课程改革的方向。
2007~2011年间,出版社以省为单位,以地方研究会、学术性组织为依托,策划并组织出版了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教材。
中国铁道出版社同时注重专著出版,出版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和教育部“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职业教育设计系列丛书(6种),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负责人在本套丛书的序中说:“这套丛书的出版,为研究解决我国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模式构建、课程设计、教学设计、教材设计等基本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对我国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有着指导性的意义。”这套丛书于2010年被评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
教材创新,落实课题成果
早在2002年,中国铁道出版社针对当时教材理论性偏重、缺乏实践指导的特点,从我国台湾引进了几本职业教育教材,供国内职教改革试点研究之用,反应十分良好。一位著名的高职高专教授在试用了这套教材之后,感慨地说:“该书只写有用的,而且写透;一扫只讲理论不顾应用的风气。”
2003年,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专业领域技能紧缺型人才培养指导方案》规划,率先推出“做中学,做中教”的案例教程,其中,有12种被评为“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推荐教材”,4种被高教司评为“国家级精品教材”。
2004年,作为教育部教材建设与开发规划课题研究成果的组成部分,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设计并推出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
2005年,在为《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教学标准》进行配套的“任务引领型”课程教材建设的出版竞标工作中,有10家出版社参与竞争,铁道出版社成为中标的两家出版社之一。
2006年,为了配合实训基地的建设,组织国内十几所示范性职业院校的专家编写并出版了18种“实训类教材”。通过在实训中的直观化、技能化训练,把职业能力渗透到每一个环节,体现在每一个步骤。
2007年,根据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出版了“中职工程实践类教材”,它是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前引领其从事实际职业实践活动的一类教材,帮助学生形成职业技术综合能力,以加强就业竞争力。
从2008年开始,国家开始组织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为配合并发挥大赛的影响与辐射作用,铁道出版社积极组织专家推出了针对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配套教材及立体化资源。
区别于本科教材的理论性,职业教育教材更多地是服务于当地的经济建设与发展,体现了一定的地域特点。中国铁道出版社紧紧抓住职业教育教材的这一特点,针对地方特色,在浙江、广东、江苏、北京、安徽、河南、陕西、四川、黑龙江、湖北、山东、上海等职教大省(市),与当地的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学术组织和教学单位密切合作,探索并出版了多系列的适合各种模式的职业教育特色的计算机教材。实践证明,百家争鸣的差异化高职教材出版模式,对促进高职教育改革有着积极的意义,也受到了广大教师的肯定。
百花齐放,锤炼精品教材
为更多更好地打造既符合社会效益、又符合经济效益的教材,出版社出版了一系列获得教育部门、研究机构和一线教师认可的优秀教材。“十一五”期间,出版了15种国家级精品教材,147种“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96种“普通高等教育铁道部规划教材”,31种“教育部高职高专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优秀教材”,263种“铁路职业教育铁道部规划教材”,35种“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立项教材”,150种“‘十一五’国家级课题研究成果配套教材”,39种研究专著和10套专家套系。
服务为本,勇拓市场
为了更好地服务教材客户,出版社通过组织师资培训的方式,积极创造一线教师与教育名家进行学习交流,增加一线教师了解铁道社产品的机会,如每年举办暑期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改革与发展高峰论坛、定期举办专业课程培训班等,这些都加强了出版社与作者、客户的粘连度,提升了铁道社在相关教育领域的品牌知名度。
中国铁道出版社还组织承办了相关教指委的一系列大赛,如“全国大学生信息素养与核心技能大赛”等,通过大赛,将新的教学改革思路提供给教师,也使学生更多地收获新技能。
同时,出版社还创新推广模式,每年向院校免费赠送书目、样书和重点书电子报,在院系设立专业书架,帮助教师选择适合自己的教材,并借鉴欧美经验,编辑走向学校,与一线教师面对面交流,打破了之前出版社到书店再到学校、编辑与市场分离的模式,为教师提供顾问式服务。
在当前职业教育深化改革、蓬勃发展的形势下,市场呼唤创新型教材服务于高职院校。中国铁道出版社始终支持一线教师,努力探索、实践,编写出各具特色的高职教材,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推出精品,为更多的院校、教师服务。
交流合作,数字转型
伴随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新闻出版业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数字出版异军突起,已成我国新闻出版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对于教育出版来说,数字化就是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平台建设,二是教学资源的开发。
从2007年开始,中国铁道出版社就意识到数字出版转型的重要性。为此,出版社与国际先进的教学服务机构合作,斥巨资引进了先进的教学理念,配合新教材的研发,创新教学培训模式,开发一套数字化的辅助教学和评测系统,该系统具有在线学习、在线辅导和在线考试认证等一系列功能,为师生提供从教学、学习、练习到管理、评测的一体化教学解决方案。目前,该系统已在全国近百余所学校使用,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
到“十二五”末,中国铁道出版社将开发出版内容资源库及与之匹配的数字出版技术平台,形成比较成熟的数字出版技术解决方案和完整的数字图书销售模式、销售渠道,打造一系列有影响力的数字出版产品和品牌,基本完成数字化转型。
在当今全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国铁道出版社始终把握时代的脉动,走在教育改革的前列,无论从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来说,无疑都是成功的。其中的关键词,就是“尊重教师、尊重市场”,以师生需求确保质量,以市场导向纠正误差。杜绝短平快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把握客观、正确的改革方向,满足发展需要。在教育部宏观改革路线的引领下,中国铁道出版社还会一如既往,为全国的学校、教师、学生提供一流的教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