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中文系学生陈立新的第一个问题就显得咄咄逼人:“在大学里,我们强调自由人格、独立思想,在部队里,你要成为螺丝钉,成为国家机器的一部分,你们从人到‘机器’的弯,是怎么拐过来的?”
这是今天下午在天津市公安消防总队“荣誉走廊”里发生的对话。中国高校传媒联盟派出的30名大学生记者正在这里与十几位消防官兵座谈。
座谈会只有一个限制条件——“同龄人的对话”。
对于同龄人的提问,26岁的军官赵立旺认为“比较有针对性”。他毕业于中北大学生物工程专业,投笔从戎成为天津消防总队塘沽支队的一名战士,后来作为优秀大学生士兵提干。
赵立旺说,校园里的确比较自由,但是在消防部队,战士也不是缺乏个性的螺丝钉。他举例说,自己在大学玩乐队,在部队也可以很好地发挥这个爱好。“我的个性都保留着”,丢掉的是一些“不耐烦”的情绪,坚韧度、执行力等个人素质得到升华。
与赵立旺经历类似的延亮亮持有相似观点,他说,个性可以保留,只不过规范化了。事实上,部队没有外人想象的那样苛刻,也注重个性发展。
延亮亮毕业于太原师范学院,学的是音乐专业。消防官兵们的多元背景令大学生们十分惊讶。
即将毕业的南开大学学生马宇平好奇地询问英语专业的曲彦年上尉:“专业不对口,您在部队里都做什么呢?”
这位消防支队助理工程师的工作超出了防火的内容。去年,他刚刚结束在南苏丹地区为期1年的维和任务,外语派上了用场。
随着我国兵役制度改革,公安消防部队接收地方高校大学生逐年增多。天津消防总队后勤部少校彭寿全的经历更令同学们意外。他毕业于天津农学院,没想到进入消防部队后成了“农民”。
彭寿全主持天津消防总队农场的工作。他的工作业绩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农场的水稻产量、蔬菜种类上。
起初,他羞于对家乡父老谈自己种地的工作。今天,他对同学们说:“既然要当农民,我就当好农民。”
彭寿全说,总有人抱怨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这是误区。大学的作用不是许诺我们一份工作,而是使人提高能力,增长学识,改造社会。入伍之初,自己曾经很不习惯。如今他主张,得改变自己,适应社会,才能谈到改造社会。
26岁的静海消防支队大邱庄中队中队长丁景文几乎错过了这场“同龄人的对话”。他向同学们解释说,因为中午有火警,自己迟到了。消防官兵是“养兵千日,用兵千日”,随时待命。
大学读计算机专业的丁景文说,自己从高中就喜欢计算机,还获得过天津市机器人比赛的第一名。但当他“雄心勃勃”来到中队后,发现自己的特长暂时得不到充分发挥。他记得,一位首长告诉过自己,个人力量永远是渺小的,你要适应环境。
这位在火场上出生入死的中队长对来自25所高校的同龄人说:“你们要放平心态,不管学什么专业、你的一技有多‘长’,锻炼自己,不管你到哪里都一样。”
本报天津8月2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