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8月23日电(记者骆沙)今天,在由中国青年报社主办的中央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报道研讨会上,中国青年报社社长徐文新提出,目前在央企与社会公众之间亟须建立客观公正、可信的第三方评价,以公众视角,联合媒体力量,搭建央企与公众之间的传播平台。
今年5月,本报启动“中央企业社会责任第三方评价”活动。如何做好央企新闻报道?央企如何更好地展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公众如何能够了解更加真实的央企?本报邀请了有关领域专家、知名时评人士、资深媒体记者,以及中国石化、中国石油、神华集团、中国移动、中国铝业、北车集团等央企新闻宣传负责人,齐聚一堂,对这些话题进行深入探讨。
北京融智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所所长王晓光认为,社会责任不仅是企业的内部问题,媒体及公众都属于利益相关方。“为什么这一领域报道难度大?原因就在于央企报道涉及方面众多、范围较广。”他提出,央企新闻报道应把握3个原则,即完整性、平衡性和实质性。
知名时评人童大焕以有关央企业绩的重要数据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央企要能够准确、客观判断自己所处的时空坐标,我认为衡量央企社会责任有几个重要参数:对股民的贡献、对国民的服务意识、为社会创造岗位的责任、创新意识和环境友好责任。一篇完整、全面的央企报道,应当对以上指标加以重点考量。”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教授杨东宁表示,目前央企报道中一个重要问题是“难以深入企业内部”。“由于缺乏深入的调研,一些报道是基于企业发布的责任报告。这导致了有些央企报道存在认知和沟通不足。”他说。
多年从事央企报道的腾讯财经频道主编韦洪波则表示,近年来公众对央企社会责任的认识逐渐深化,“但一些央企自身的宣传意识不够,导致央企形象变成了只言片语的符号碎片呈现在公众面前。央企的社会责任表达应当更加体系化。”
有“中国大陆财经评论第一健笔”之称的资深财经记者王安提出,作为国有经济体,央企信息公开和履行社会责任是其根本职责,央企社会责任报告要关注受众群体,在企业与社会公众之间建立有效沟通平台。
研讨会上,媒体人士和央企代表都希望加强联系和沟通,增进相互了解与理解。
徐文新表示,当今,企业的业绩品牌时代已经过去,企业的社会价值品牌将成为主流,“媒体有责任承担这一义务,使公众在更大范围、更加畅通地了解央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