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稿难是很多作者对《知音》的共同感受:从上百个选题中选出50~60个选题,近一半被淘汰;再从50~60篇稿件中挑选出20篇最终上刊, 三分之二被淘汰。那么,一篇《知音》稿件需要经过哪些程序和关卡才能最终杀出重围呢?
首先是报选题。这不是一张简单的选题表,包括主要内容、拟报栏目、作者采访情况、题材来源(是否网上题材)、题材立意与亮点、执行主编意见、副总编意见、总编意见等8项内容。其中作者采访情况又分为作者身份,采访时间、地点、对象,案例是否采访双方,名人是否面访,是否实名发表等5个具体问题。如果是网上题材,编辑必须在选题表中说明自己所报选题的创新处和亮点。
通常每期会有100个左右选题上报,执行主编必须“全程跟踪,零距离接触”编辑,从选题开始就对稿件的质量进行把关,就每个选题和编辑沟通选题来源、证明材料,进行初次甄别。在这个环节,上报的选题经常被否决,为了保证有足够的选题供选择,编辑们需要再次报题,甚至多轮报题。
副总编、总编在选题表上均签署“试做”的意见后,选题才正式进入操作流程。
作者或编辑进行采访,写作成稿,将稿件交给编辑。编辑进行一审,对关键情节和细节进行核实,防止作者在大框架真实的情况下,随心所欲地编造虚假情节和细节,以及精编稿件。
之后稿件被交给执行主编,随稿件一起上交的还有作者提供的文稿中涉及的主要人物、部门和单位的详细地址和联系电话,以备执行主编和编务部、法务部人员核查。执行主编对稿件进行相应核查及编辑,是为二审。
二审过后,稿件交给副总编辑三审,通过后交给总编辑终审。几轮下来,有时一个稿子要经历10余遍修改。
终审通过后,法务部和编务部同时启动自己的工作:法务部向稿件涉及的当事人或者案件发生地的公检法系统等核实稿件是否真实,名人稿件、爱心稿件需要向主人公本人核查,就其是否接受了采访、同意文章发表等关键问题进行核对;终审后的稿件立即交由编务部作防止更改的印记处理。终审稿回到执行编辑手中,由其删去多余的行数,稿件进入校对、排版环节。
校样出来后,编务部将其与终审稿及作者原稿进行比对复核,防止在终审后对执行主编、副总编、总编所改内容和稿件的其他实质性内容进行修改。
上述环节均通过后,最后稿件才能交由印刷厂付印,送到读者面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