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寄语
把志愿精神融入工作,把志愿服务当作一种休息方式,工作和生活就会永远充满快乐!
八年前,网络上一篇名为《两所乡村小学和一个支教者》的帖子捧红了义务支教贵州山区的大男孩徐本禹。
徐本禹出生在山东聊城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父亲是一名小学民办教师,母亲在家务农。
1999年,徐本禹考入华中农业大学。他端过盘子,扛过书架,做过家教,也受到过许多好心人的帮助。“我一直告诉自己,别人给我一口饭,我一定要还别人一碗肉!”大学四年,徐本禹用自己的奖学金和生活补助资助了5名贫困学生。
做家教时偶然看到一篇对贵州“岩洞小学”的报道,这改变了徐本禹的人生轨迹。2002年暑假,他和4名志愿者来到了岩洞小学。虽然只停留了23天,返回母校后,他却常常接到来自岩洞小学的信。孩子们的惦念让徐本禹“感到了一种被需要”。
2003年,在得知考研成绩的当晚,徐本禹第一次失眠了。“当时成绩很好,是可以公费读研的。”当得知学校不能为他保留研究生入学资格时,徐本禹作出一个重要的决定——放弃读研,去岩洞小学当一名支教老师。“年轻的时候应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徐本禹说。
起初,父亲对于徐本禹放弃读研的选择“很生气”。说服了家人后,徐本禹带着自己省下的2700多元奖学金,踏上支教之路。让他惊喜的是,母校决定破例为他保留两年研究生资格,支持他去做一名全日制志愿者教师。
初到狗吊岩村,徐本禹住在村长家。狗吊岩村没有通电,只有煤油灯和蜡烛陪伴徐本禹度过每一个黑夜。
此时,“岩洞小学”已经搬到爱心人士捐建的两层小楼。然而,和有所改善的硬件条件相比,孩子们学习基础之糟糕让徐本禹焦急万分,“我真不知应如何教起。”
寂寞是支教生活最大的敌人。有时,徐本禹从睡梦中醒来,发现枕巾都被泪水打湿了。有一次因为实在“太孤独”,徐本禹提前一周跑回了武汉。但他并没有想过半途而废,“既然做了这个选择,就要坚持到底,不能做一个逃兵。”
慢慢的,徐本禹找到了排解寂寞的方式,比如写信、写日记、去学生家家访。“和学生在一起就会很开心,去家访他们还会给我拿很多好吃的。”徐本禹笑道,“当你的心融入当地,孤独寂寞就会少一些。”
2005年8月8日,徐本禹的支教生活正式结束。这一天,孩子们流着眼泪,唱歌送别徐老师,“我走之前,学生把亲手采摘的野花送给了我,很多很多,我抱也没有抱完。”
2007年1月,徐本禹再次踏上志愿服务的征程,作为中国青年志愿者赴津巴布韦进行为期一年的志愿服务。2008年8月,徐本禹成为北京奥运会赛会志愿者。
徐本禹说,如果青春再来一次,他还是会这样选择。
如今的徐本禹已是团湖北省委学校部副部长兼湖北省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副主任,志愿服务仍然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