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逛面包房,都费尽心机地在一堆白得耀眼、黄得冒油的面点里找“全麦”两个字,直到自己做面包才知道,百分百用全麦做面包基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口感粗糙似发糕,卖相更是不敢恭维,哪个商家会做这种傻事呢?唯一不打折扣的是气味。第一次自制面包的那天晚上,我就是在满屋子香味的鼓舞下熬到了后半夜。
用面包机作一个面包,和面、发面、烘烤一般正常要两三个小时,在第一个环节上,我就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地折腾了快一个小时,直接后果是我的面包超重,发酵时间还没到一半就涨出了面包桶,还得赶紧开盖“瘦身”。凌晨1点45分,我的面包处女作新鲜出炉了。如果你把期待值放在发糕或者馒头的水准,再看在健康的份儿上,会发现味道还是不错的,唯一遗憾的是,要是再晚几个小时,可以直接当早餐了。
听起来神秘专业的“烘焙”,其实门槛就是这么低。在欧美,哪个主妇不懂烘焙是不可想象的,就是在日韩,家庭烘焙的普及和水平也很是了得。对我来说,排除解馋的因素,它还是健身之外的另一种减压方式。比如现在,我就一边敲着字,一边享受着身后烤箱里越来越浓的香气,再过10分钟,我的私房燕麦核桃甜饼就要闪亮登场了。
以我的智商,本能地排斥各种说明书,经常一个手机都淘汰了,好些功能还没整明白。可烘焙食谱就不一样了,想象着那些原本很是平凡的原料,经过你的巧手配制即将发生的神奇变化,实在是件愉快放松的事。最让我引以自豪的是,烘焙至今,我还没因操作失误浪费过任何一个面团,尽管我面临的难题比谁都多。
在我看来,烘焙是个技术含量很高的活儿,准确的称量是做出成功西点的前提,这不仅关乎口味,更关乎成败。配方中的材料也许稍有增减,就会带来完全不一样的结果。我的烹饪风格走的是信手拈来的浪漫主义路线,而烘焙需要的是严谨的科学精神。好吧,实话实说,我的数学是历史老师教的,“g”啊“ml”啊每次换算起来都如临大敌。
另一方面,烘焙繁琐的配置也一再挑战我宁缺毋滥的居家理念。
我的经验,凡是跟西餐沾边的都是个大工程。就说刀吧,中餐厨师可以一把刀走天下,西餐厨师喜欢专刀专用,没有最讲究,只有更讲究。相比之下,烘焙的排场也绝不含糊。坦白说我不算模具发烧友,可除了烤箱、面包机这类必备大物件,土司模、披萨盘、蛋糕模、布丁模、塔模、派盘等等常用模具总得按尺寸准备几样,想不铺张都不行。还有电子称、量杯、量勺、锡纸、油纸、裱花袋、裱花嘴好多你想象不到的东西竟然都是烘焙必需品,就连打蛋器都得配上手动、电动两种。
于是,酒店用品批发市场,网上烘焙店、杂货店一样的烘焙屋,都成了我经常出没的地方。个把月下来,家里原本还算宽敞明亮的厨房已经明显不堪重负,更不要说烘焙要用到的繁复的食材了。高筋、低筋、中筋、全麦、黑麦、荞麦、玉米、燕麦,现在光面粉我家就多达七八种,黄油、芝士、奶粉、酵母、泡打粉甚至朗姆酒等等都成了“生活必需品”。
除了没完没了的采购,还得忙着上网去论坛交流,去健身房跟美食太太团切磋,更多的时候是一个人在家忘我地实践。要是哪天我没能及时接你的电话,多半是两种情况:不是一身臭汗地狂挤地铁,就是正两手面糊,幸福地陶醉在烘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