垮掉的大桥
在抵达阳明滩大桥的时候,哈尔滨的货车司机王志武已经到了离家很近的地方。儿子儿媳正在家门口等着他回来,餐桌上已经摆好了稀粥和鸡蛋。
在这之前,他刚从200公里外的另一个城市回来。卡车的车斗里装满了运输的饲料,而他的妻子张金凤,也坐在副驾驶的座位上。她不会开车,却总坚持要跟在出车的丈夫身边,希望能“帮点忙”。
但眼前那座宽敞漂亮的大桥突然垮掉,他们死在了回家的路上。
过去的一周,当人们激烈争论谁应当对塌桥负责的时候,很少有人提起这对年近花甲的夫妻。抨击和回应在媒体上你来我往,但王志武和妻子张金凤的名字,却始终隐没在“死亡人数”那组冰冷的数字里。
很少有人知道,这对夫妻曾经怎样用长途运输的微薄收入维系全家的生计。过去几十年,他们靠着这样的奔波劳碌,把3个子女抚养成人,看着他们结婚,有了自己的家庭。
在他们艰难的生活里,始终蕴藏着希望。就在一年前,已经到了退休年纪的王志武,还用借来的钱买了一辆红色大货车。据说,他打算自己当老板,给家里“多挣点钱”。
可就在这个北方的清晨,毫无预兆地,他们的梦想、生活同大桥一起垮掉了。
垮掉的信任
一觉醒来,大学生计羽发现,自己成了新闻里的热门人物。
一封署着他名字的举报信正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信中的文字以这位北京大学大三男生的语气,言之凿凿地抨击北大校学生会主席“花费50万贿选”。
而事实上,这一切,他都毫不知情。
这位大学生就这样莫名其妙地被卷进了舆论漩涡,一晚上的时间,记者的电话、网友的短信在他的手机上此起彼伏地响起,而他所能做的一切,只是跟每一个人一次次否认:那个人不是我。
你能想象,制作这封举报信的人,应该没花费什么力气,他很可能只需要动动脑筋、敲敲键盘。而传播这封举报信的人,更没花费什么力气:他只需要轻轻点一下鼠标。
可你大概很难想象计羽的遭遇。过去的几天,他用自己所能想到的一切方式发布声明,他在自己的微博、人人网页面上都不断表示,自己和那封举报信没有一点关系。可他的力量是那么微弱:虚假的举报信仍然在四处流传,而在他每一份声明的下面,都有网友愤怒批评他“虚弱无力”、“被利益绑架”。
如同你所看到的:在一个信任已经垮掉的社会里,谣言的力量是这么强大,而一个个体的力量却是这么渺小。
奢侈品文化的垮掉
最近,一位驻外媒体记者接到了奢侈品牌博柏利的采访邀请,她和同事沟通了一下才发现,最近一个月,各大奢侈品品牌都加大了对中国客户的曝光度。
这位记者随后援引蔻驰公司总裁的谈话说:“对中国的营销不仅让当季盈利大增,还保证了未来的盈利空间。”
过去几年,中国人在奢侈品领域惊人的消费能力早已不是什么新闻。在法国的香榭丽舍大街,华人服务员早就是各专卖店的基本配备,甚至连本地的销售员也学起了中文。
不过,在感慨“中国人有钱”的同时,西方媒体也饶有兴致地研究起了中国的消费文化。美国《纽约杂志》就展示了几个与奢侈品相连的中国词语,其中包括“酷”和“晒”,也包括“卖肾”和“暴发户”。
相比于西方社会,中国人似乎更期待用奢侈品来彰显自己的身份、财产,也最常把奢侈品作为赠送的礼品。至于更深层次的文化、历史积淀,似乎没什么人真的在乎。比如,《纽约杂志》报道的开头,就用充满细节的笔触,描绘了路易威登的专卖店里一位一边飙脏话、一边豪掷千金的中国男人。
当然,在滚滚而来的现金面前,任何品牌都会迎合这样的消费文化。卡地亚中国区行政总裁曾对媒体表示,与其他一些奢侈品牌一样,在与仍在持续的经济衰退相抗衡时,卡地亚寄厚望于中国市场。
事实上,今年卡地亚的全球宣传片里,就有一个很长的镜头留给了中国龙与猎豹对视的画面——他们分别是中国和卡地亚的象征。
有人称之为中国奢侈品市场的崛起,但我更愿意称之为——奢侈品文化的垮掉。
付雁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