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2年08月30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青年昌平创业成活率超80%

——“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创业昌平模式”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8月30日   04 版)

    北京青年创业论坛分论坛——民生创业论坛

    2009年4月19日,在广电中心举办的北京昌平首届“晨光杯”青年创业大赛总决赛

    乐普医疗公司内景

    昌平区职业技能大赛餐饮分赛区比赛现场

    近日,第三届京白梨采摘节在昌平区阳坊镇开幕,看着采摘园里来来往往的游客,京白梨合作社社长蔡长清笑开了花,“多亏了区里为咱量身定做的创业培训,这节才办得红红火火。”

    “好品质卖出好价钱,营销就得推品牌。”2009年,培训老师这一点拨,让蔡长清萌发了举办采摘节的想法。京白梨合作社一半的社员都参加了创业培训,当年,大伙合力举办了第一届京白梨采摘节。区政府从人力、物力和财力上大力支持,京白梨的销售渠道打开了,当地种植户的经济效益迅速攀升。“我们的京白梨已经从2009年的5元/斤,提高到现在的8元/斤,特级果15元/斤以上,有的甚至能卖到25元/斤。大家伙儿真是尝到了甜头。”

    创业至今,得益于昌平区的政策,蔡长清已累计获得贴息贷款共计65万元,专用扶持资金15万元,目前他正在向昌平区人力社保局申报创业小额贷款。一想到步入快车道的事业,他和社员们都满怀期待。

    蔡长清只是昌平区近年来涌现出的一批创业模范中的一员,在“全民创业”理念愈加深入人心的昌平,创业主体不断增加,参与层次更为立体。截至2011年,昌平区累计帮扶11.8万人成功创业,带动就业人数32万;三年创业成活率达到了35.8%,其中青年创业成活率达到了80%以上;创业对全区经济发展贡献率达到了8.58%,乐普医疗等18家企业分别在创业板、中小板成功上市。

    “创业昌平”的品牌效应愈加凸显。在近日召开的全国就业创业工作表彰大会上,昌平区作为北京市唯一一个全国创业先进城市(区)受到国务院表彰,这标志着昌平区成为北京市首家国家创业型城市(区)。此次成功创建国家创业型城市,是昌平区继国家双拥模范城和国家卫生区之后,成功创建的第三个国家级城市称号。

    创业平台:丰富科教资源、激发创业源动力

    昌平,年轻人的梦想园。

    2009年,昌平区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在北京市率先推进青年群体创业,昌平青年创业成为全市响亮品牌,实现了创建国家创业型城市工作的第一次跨越。

    创业项目库为想创业的人提供了发展思路。通过创业大赛、创业者协会、创业青年夜校、北京青年创业示范园等,昌平每年采集创业项目100余个;经评审小组评估具有对外发布价值的,在网站上进行免费发布。截至目前,共采集创业项目794个,发布632个。

    昌平区丰富的科教资源,更是为科研成果的顺利转化提供了现成的养分。43所高校、106家科研院所,入驻了32家中央企业和15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建有国家和市级科研机构13个、重点实验室12个、企业技术中心28个,聚集了近2万名高素质科技人才。截止到2011年11月,昌平现有华北电力大学等6家大学科技园共有企业82家,总注册资金1.63亿元,总经营面积19951.39平方米,总就业人数1357人。

    依托学校丰富的科教资源和人才智力优势,华北电力大学成了众多创业者的选择,电力软件、新能源、新材料等与电力领域相关的几十家公司纷至沓来。

    繁荣起来的大学科技园也成为了高校学生创业、就业的新选择。“科技园成立以前,学校老师会把自己的科研项目拿到外面去找合作者,现在好了,科技成果在学校里就可以实现就地转化。”华电科技园相关负责人介绍道。同时,老师还能带领学生创办公司,培养了一批创业人才,也创造了更多的创新成果,孵化了大量的高新技术企业。

    华电在读博士宝志坚和李志胜均师从学校新材料领域专家刘宗德,他们都曾在科技园入园企业——北京华电纳鑫科技有限公司实习过。在刘老师的指导和科技园专业而系统的辅导下,凭着几年来在技术和市场两方面的经验积累和总结教训,两位同学联合几位富有创业热情的同学,于2009年12月一起创办了北京华电泰锐科技有限公司,开始了自主创业之路。

    “公司开在学校里,无论是向老师讨教,还是开展课题研发,一切都是那么熟悉,工作开展起来非常顺利。”据李志胜介绍,内蒙古蒙能新丰热电厂、国电大同第二热电厂等都是公司的客户,项目总额超260万元。

    创业政策:集成7个环节、40余项政策支撑创业

    昌平,创业者的温床。

    2010年以来,昌平区提出了“全民创业”理念,深入开展“全民创业行动”,“创业昌平”成为全市特色品牌,实现了创建国家创业型城市工作的第二次跨越。

    创业者能够在创业的道路上站稳脚跟,越走越顺,在这背后,是昌平区政府出台的40多个相关政策文件的有力支撑,以及各职能部门的有效服务。

    董玉茹是一名典型的农村主妇,一无学历,二无技术,只靠丈夫一个人上班养家,生活中时常遇到手头紧的情况。家在兴寿镇东营村的她曾多次因找不到致富的路子而苦恼。为改善家里的经济状况,董玉茹试着种起了草莓。没想到,就是这小小的草莓,改变了她的生活。

    “我承包了两栋草莓大棚,每个棚年纯收入2万元。”董玉茹家的优质草莓吸引了一拨又一拨前来采摘的游人,让她的日子过得充实、美满。这就是昌平区提出的“田园创业”模式。目前,昌平区正在着力打造“两城九园”、校园创业与田园创业相结合的创业实战平台。重点打造未来科技城、奥北创业新城,加快建设中关村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等9个主题创业园区。昌平区已建立发展各类创业园区和孵化器共29个,其中,留学人员创业园3家,残疾人创业孵化基地3个,大学科技园8家,青年、妇女等重点群体创业基地5个,孵化器10家;共入驻初创企业2100余家,带动就业3万余人。建立大学生创业见习基地及青年创业见习基地105家、妇女创业培训基地40家、高端科技人次“产学研训”一体化实训培训基地4家。包括北控、博奥、科创佳灵等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内,目前全区孵化面积已达2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700余家。

    喜讯陆续传来,科聚化工与福田汽车等一批合作项目的实施相继促成。围绕企业科技创新的各个环节,昌平区吸引各类中介机构进驻融资服务大厅,截止到2012年4月底,已贷款83.10亿元;担保金额56.38亿元。近年来,昌平区内企业共承担北京市重大科技项目、北京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和绿色奥运专项等各类课题92个。

    2008年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昌平区财政累计投入就业创业资金8.74亿元,所占全区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比例为22%。昌平区着力打造“全方位、多元化、立体式”的创业扶持政策体系,加大对青年群体、农村劳动力、城镇失业人员、高端人才4类重点群体创业的政策扶持力度。2008年以来,昌平逐步健全完善了以《深入开展全民创业行动实施方案》为核心的“1+4+7”创业扶持政策体系,制定集成40多个政策文件,包括放宽市场准入、改善行政管理、解决融资瓶颈、扶持创业税收优惠、增加创业场地优惠等政策,形成了涵盖创业培训、市场准入、融资贷款、税收优惠、创业资助、经营场所保障、手续办理等7个环节的政策扶持体系。

    “昌平区要打造吸引资金、技术、人才和项目的政策‘洼地’。”昌平区领导表示。“在‘软环境’建设方面,昌平区着力抓好现有产业发展政策的落实和新政策的出台,目前我们正在梳理整合昌平现有产业政策体系,即将出台加快发展科技商务产业和金融业、建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相关政策。”

    创业培训:创业课程量身定制

    在昌平,从理念到技能,头脑风暴助力创业者跃过龙门。

    回望2009年的那次创业培训,蔡长清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承包户像一盘散沙,各自为战,甚至会出现恶性价格战。培训后,大家劲往一处使,知道了资金要整合利用,明白了如何营销。京白梨合作社也从成立之初的6户逐步发展到了如今的100多户社员。

    “脑筋换了。”与蔡长清一样,南口镇后桃洼村28岁的农家小伙子谷富升,一年前,报名参加了昌平区免费开办的农村劳动力创业培训班,结业后,他顺利拿到了工商营业执照,开启了他的创业之路,经营“樱水园乡村酒店”。

    每到周末,城区的游客陆陆续续来到樱水园,私家车一辆辆进进出出。吃饭、采摘、垂钓、唱歌,好不热闹。“现在每天的毛收入大概在2000多元,每月流水在6万元左右。”谷富升笑呵呵地说,“按照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的成本利润核算方法核算后,第一个月就挣钱了。”

    目前,除昌平区职业技术学校是市人力社保局认定的培训机构外,昌平区还确定了特种设备培训中心等10余家培训机构作为创业培训机构,分别针对城镇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大学生、妇女、退役士兵、青年创业者等群体开展创业培训。

    “一花三果”(百合花、苹果、草莓、柿子)是近年来昌平农业最响亮、最耀眼的一张“名片”。 昌平区对农民的创业培训,结合以“一花三果”为主导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以及绿岗就业开发,以向农村劳动力发放“明白纸”、“口袋书”、“季节历”等培训资料的方式,开展特色种植、民俗旅游等培训。

    量身定制,讲究的就是妥切。昌平区加大青年创业培训力度,在全市率先组建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青檬夜校,举办创业训练营等培训活动。对具有一定创业和管理经验的青年企业家,昌平区采取3~5天的封闭式培训,通过创业素质拓展、模拟沙盘等方式,拓宽其经营视野和思路。

    目前,昌平区组建的创业导师团人数已达110人,依托青檬夜校等各类培训机构,为创业者提供针对性创业辅导课程。通过“1+1”创业导航结对帮扶计划,为青年创业人员免费提供项目论证、业务咨询和决策参考服务。

    “实打实”的创业课程培养出了“实在”的创业者。从2009~2011年,昌平区共培训各类创业人员75033人,培训合格74997人。参加完培训课程后成功创业者,从2009年的9394人增长到2011年的11693人,创业成功率由38%增长到52.48%。

    创业服务:“全程伴随”各类创业群体

    在昌平,不同的人都能找到通往梦想的现实路径。

    8月28日,昌平区小汤山镇西官庄村,北京君知雨生态园的西红柿大棚里,来自小汤山村的手部有残疾的王志江正忙着单手掐枝。“我正学习如何育苗、栽培、疏果,比起以前,现在不仅充实,而且工资比以前涨了一倍多。”这个中年汉子说。目前,像王志江这样在生态园工作的残疾人共有24名,其中残疾妇女20人,同时生态园带动42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发展种植和养殖业。“君知雨”由谭亚君一手创办,为残疾人提供的无障碍采摘服务是这儿的特色。

    “全国首个无障碍采摘园”,这是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和名誉主席邓朴方亲自体验这座生态园后给予的评价。根据轮椅宽度设定的工作道,自动语音提示,种成一溜儿方便采摘的大棚设计,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这座为残疾人而建的“隐形的翅膀”爱心生态园的用心。“其实咱要的就是‘心灵无障碍’,残疾朋友在咱这儿工作,感觉没啥区别。”谭亚君说。

    “有困难找政府。从创业至今,区政府的相关部门都给予了各方面的帮助。”谭亚君说,刚开始她就从政府那获得了50万元创业资金。2010年,区妇联为生态园申报了市级双学双比示范基地,并给予了10万元资金支持。

    邓朴方对这儿的科技创新、产品深加工体系印象深刻,2010年5月,他在大棚内端详着紫色的果实直夸“这茄子长得真好。负责这座大棚的残疾人农工“噗哧”笑了,“主席,这是咱特色的五色尖椒。”经过区妇联牵线搭桥,生态园与北京农业大学建立了共建关系,搭建了技术帮扶平台和大学生实习基地,农大专家在带领学生实习过程中也带来了先进的种植和养殖技术。区农委聘请专家在生态园专项培训,许多员工都成为了种植和养殖业的“行家里手”,“连大兴区庞各庄的西瓜种植户也跑过到咱这取经呢”。

    残疾人包书四身残志坚,根据政策获得8万元的政府贴息贷款,在经过创业培训课后,用这笔钱扩大营业面积,扩充商品,4个月后盈利10多万元。

    下岗工人刘玉尧只有高中学历,50岁的她经过多次培训“充电”后,硬是有声有色地开起了一家制衣厂。

    复原军人刘建彬抢抓“鸡”遇,不仅打响了自己的品牌,还带领多户群众壮大养鸡事业,成为远近闻名的养鸡能手和扶贫解困带头人……

    向阳花木早逢春,得益于昌平区的创业服务,弱势群体以技术武装自己,找到了自力更生的坦途。

    一个人要想成功创业不容易,要有启动资金、有投资项目、有研发场地、有市场前景,任何一个环节,缺一不可。这一个长长的链条,如何让创业者走得顺利,政府考虑在前头。

    从有创业意向到确定投资项目,从资金补贴到参加创业培训,从创业实战到融资推广,昌平搭建了“五位一体”的一体化创业服务绿色通道,采取“降低创业门槛、减免创业税费、加大信贷扶持、强化创业培训、扩大创业群体”等综合措施,努力营造“全民创业”的浓郁氛围,让创业者在创业过程的每一步都走得顺利稳当,倍感温暖。

    创办全市首家区级创业者协会;开通全市首家创业工作促进网和创业服务热线;开辟创业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开通“58905890”(我拨就灵)创业服务热线;成立“青年创业图书室”;建立“昌平区税收服务示范园”,为创业企业提供保姆式的纳税辅导……昌平区的一系列组合拳打得风生水起。

    在昌平,任何一个群体想创业,都有相关的职能部门相对接。人力社保局统筹全区创业工作,青年创业找团委,农民创业有农委,妇女创业有妇联,残疾人创业找残联,退役士兵创业找民政,留学人员创业有留学人员创业园……“人人创业有人帮”的局面,得益于昌平区建立健全的“三级联创、四方联动”组织领导体系。

    昌平区联合北京银行、担保公司,为创业企业搭建小额担保贷款“绿色通道”,联合邮政储蓄银行推出“贷动青春”小额贷款项目,为创业者提供贷款担保额度93.59亿元,实际发放小额担保贷款75.73亿元;北京博奥联创孵化器等3家规模孵化器企业,通过争取政府创新基金、吸引社会机构投资、吸纳社会私募投资等方式,为企业融资近1000万元,吸引各类风险投资1亿元。

    在区发改委协调下,通过“绿色通道”,在北京青年创业示范园开启创业之路的北京和欣运达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申请到了20万的小额担保贷款。注册的头两年,该公司还获得了数十万元的区级财政税收返还奖励。该公司总经理董世运将返还奖励中的两万多元捐给了“青年创业促进基金”,作为对支持自己度过创业起步阶段的昌平区的一种“反哺”。这支基金是北京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第一支区县子基金,昌平区整合孵化器、银行、投资机构的优势资源,让对创业的支持渠道更加多元化,目前该基金共接收捐款106.5万元。

    创业环境:政府开辟创业“绿色通道”

    在昌平,雨露滋润下的花木长成了参天大树。

    “当时,我们公司选择落户昌平,就是认准了昌平区的创业环境。” 位于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科技园的乐普(北京)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建辉说。

    昌平正在以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区域创新体系为目标,主动转型升级,努力把昌平建设成为京北地区科技创新中心、全国最具活力实验室经济区和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昌平区政府无论是从创业环境,还是人才引进和企业扶持,都给予了企业多方支持。2007年至今,在产品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过程中,乐普公司累计获得国家、北京市和昌平区资金支持项目65项,资金总额达9000多万元。

    “区里对我们最大的支持就是人才引进。”王建辉如是说。人才支撑企业发展,在昌平区帮助下,企业引进了一批中高级管理和技术人才。王建辉就是受益者,2009年,通过“高级技术人才引进计划”,他从洛阳落户北京。至今,公司共引进高层管理人员两人,中层管理人员3人,研发技术人才4人;累计引进应届毕业生41人,这些落户北京的人才构成了公司专业从事研发、生产、销售的核心团队。同时,昌平区的一系列帮扶措施为企业骨干人才解除了后顾之忧,从开展职称评定到解决子女入学入托问题,“都是人事局、工会主动帮我们联系的”,王建辉说。

    “我们企业能发展这么迅速,昌平区政府功不可没。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2008年,公司启动IPO上市,昌平区政府大力协调,区长亲自来我们公司调研,帮助我们加快办理建设项目前期手续,最终促成IPO项目顺利获得审批。”王建辉说。乐普于2009年10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A股创业板上市,成为北京市首批创业板成功上市企业之一。”

    球囊成型、球囊折装、对接焊接、检测……笔者跟随王建辉,来到乐普医疗球囊导管生产线现场,观看其制作流程。王建辉表示,他们是同行业国内唯一一家自己生产球囊导管的企业,产品的市场份额达到了30%,打破了国外进口产品的垄断。创业昌平12年间,乐普医疗已由最初的不到10人发展到现在的上千人、拥有7个全资子公司、年缴税过亿、国内首屈一指的心血管医疗产业集团。

    近年来,在昌平区政府的扶持下,一大批像乐普医疗一样的高新技术企业,已经在市场上崭露头角。为了支持创业,昌平区成立了由区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区政府41个职能部门和全区17个镇街为成员单位,逐步形成了区、镇、村三级联创,政府部门、党群组织、社会力量、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四方联动的创建工作格局。

    科学布局为昌平赢得了满园春意,多方扶持创业、平台支撑创业、服务保障创业“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工作格局已经形成。昌平区已基本形成了以中关村科技园昌平园、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大学科技园为代表的科技创业体系;以留学人员创业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青年创业示范园为代表的青年创业体系;以草莓博览园、百合种植基地、民俗旅游村、乡村酒店为代表的绿色创业体系;以技能人才、巾帼妇女、残疾人开办中小企业为代表的技能创业体系。

    一幅崭新的画卷在京北之城徐徐铺开。2008年以来,昌平区已累计帮扶11.8万人成功创业,带动就业32万人,其中,以“一花三果”为特色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直接带动了约2.2万户农民田园创业,吸纳了近7万名农民依托都市型现代农业及关联产业绿色就业;三年创业成活率达到35.8%,其中青年创业成活率达到较高水平。

    在创业者稳健而又轻快的步伐中,我们听到了一声响过一声的钟声,前方,那是明天会更好的创业之城。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2年08月30日 04 版

青年昌平创业成活率超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