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9月08日 星期六
中青在线

瑞典作家彼得·里德贝克和马丁·维德马克:

希望更多中国文学作品走向世界

实习生 陈婧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9月08日   04 版)

    在8月29日开幕的第19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瑞典首次在这一展会上设立国家展台,主推瑞典儿童文学。多位瑞典儿童文学作家专程来京参与推广活动。 

    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瑞典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彼得·里德贝克和马丁·维德马克都表示,此番来华,他们非常期望能与中国作家深入交流,并希望有更多的中国文学能走向世界。

    中国情结:“我的女儿来自中国”

    “我的女儿来自中国。”彼得·里德贝克向记者展示了自己的处女作《来自余江的林尼娅》,封面上,是一个中国女婴的照片,旁边用中文写着“余锦吉”三个大字,这是林尼娅的原名。这本书记录了彼得和妻子来到江西余江领养了女儿林尼娅之后“初为人父”的心路历程。彼得说,他是从领养林尼娅之后开始儿童文学创作生涯的。

    “能遇见她,真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事。”说起自己的中国女儿,彼得难掩兴奋之情。“中国女儿”就是彼得的创作源泉。他说:“我的创作是伴随着女儿的成长进行的,我总是创作适合她每个年龄段的故事。现在她16岁了,所以我的创作也慢慢转向了成人文学。”

    尽管并不是第一次来中国,彼得对此次中国之行仍充满期待。结束在北京的推广行程以后,彼得还要在9月前往上海参加“上海作家计划”,与中国作家一起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文学交流与创作。

    同样为中国之行感到兴奋的,还有马丁·维德马克。他是目前瑞典最受欢迎的儿童及青少年文学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拉塞-玛娅侦探所》系列,已被我国一家出版社引进,并于9月1日正式发行。

    今年年初马丁到访中国时,与中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擦出了创意“火花”。“我们将就同一个主题,各自创作不同的故事,然后再一起结集出版。目前,我俩的故事都已创作完毕,如果顺利的话,明年就可以付梓出版。”马丁说,这个点子简直“精妙绝伦”。

    “通过儿童文学了解中国社会”

    瑞典儿童文学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世界最大的少儿文学奖“阿斯特丽德·林格伦纪念文学奖”就设在瑞典,它被称为儿童文学界的“诺贝尔奖”。瑞典儿童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不以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为主导,而把孩子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高度重视孩子的需求。

    “孩子们比我们想象的更有智慧。”马丁·维德马克说,“事实上,他们会思索一些非常严肃的问题,比如生与死、爱与生活,等等。你所要做的,就是用简单的语言向孩子们阐释这些复杂的问题。”

    曾经做过教师的马丁深谙孩子们的心理。他说:“在瑞典,如果你夸奖一个8岁的孩子说他看起来像12岁,他会非常得意和开心。”因此,在马丁的作品中,尤其是在他的儿童侦探系列作品中,孩子的形象是非常能干和充满智慧的。

    彼得·里德贝克说:“孩子比成人更有幽默感。”所以他认为,儿童文学最重要的元素在于“娱乐性”,而不是“教育”。

    马丁和彼特都表示,希望通过此次访华了解中瑞两国儿童文学创作的差异,通过中国的儿童文学作品来洞察中国的儿童,了解中国社会。

    对诺贝尔文学奖不必太“认真”

    由瑞典文学院评选的“诺贝尔文学奖”,全球瞩目,但至今还没有中国作家获得该奖项。对此,马丁和彼得都认为,诺贝尔文学奖并不是衡量一个作者或者一个国家文学水平的唯一标准,因此,对是否获奖大可不必看得太过“认真”。

    马丁同时认为,中国作家至今未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垂青,其主要原因可能在于语言差异,这使得很多中国现当代作家的优秀作品并不为世界所熟知。马丁说,在瑞典,能买到的瑞典文中国文学作品就非常少。他坦言,除了对一些中国古典名著和神话故事有所了解以外,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现状几乎一无所知。

    马丁认为,问题的症结可能在于:“图书的翻译、引进和推广,现在几乎完全由出版商所主导,而主导出版商意愿的,主要是商业利益。”他说,政府部门在这方面应做得更多。马丁举例说,他的作品能被引进到中国,他能与中国作家开展合作,瑞典驻华使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桥梁作用。他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中国作家的作品被翻译成瑞典语,为更多的瑞典读者所接纳、所喜欢。

    皮特也有相似观点。他说,作为一个文化大国,中国文学的地位在世界范围内无疑是举足轻重的。所以他觉得,他这次来华与中国作家和中国读者交流,是非常值得的。他希望类似的互访交流活动能够更多一些。

    对于中国作家莫言今年有望获得“诺奖”的猜测,皮特说:“中国文学水准很高,如果中国作家拿到‘诺贝尔文学奖’,那也是实至名归的。祝中国作家好运。”

分享到:
美国不必把亚洲领土争端当做重返亚太的抓手
普京“力挺”奥巴马
奥巴马“起步”
“中国文化节”在东京拉开帷幕
希望更多中国文学作品走向世界
机组罢工 火车受累
中国院士 日本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