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9月08日 星期六
中青在线

“2012笹川杯·感知日本”有奖征文大赛作品选登(10)

中国院士 日本老师

海南 付饶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9月08日   04 版)

    风风雨雨四十载,中日邦交正常化也迎来了40周年的日子。很少有人知道,二十多年前,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对外合作刚刚起步时,日本是我们的“老师”。

    1979年,邓小平在南海边圈出了深圳这个“特区”;几乎与此同时,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大海上圈出了海洋石油工业这个“特行”。1982年1月30日,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出台,为外商进入中国合作勘探开发海洋石油提供了法律保障。

    于是,在浩瀚的渤海,我们迎来了第一批外国客人。1985年,中日合作的埕北油田B平台建成投产,由日方担任“作业者”——按照石油合同规定负责实施作业的实体,中方则在各个岗位配备人员进行辅助和学习。大和民族的严谨和凝聚力,给当时的中国技术人员留下了深刻印象。

    B平台组块分别由新日铁、三菱重工、日本钢管、三井造船、石川岛播磨重工等厂家在5个地方建造,使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工艺和设备。B平台在中国的渤海安装完成后,中国员工对这个庞然大物感到好奇而陌生。周守为,1982届西南石油学院毕业生,参加工作刚两年就被压上了中方操作系长的担子。他第一天登上埕北油田B平台时,经过在拖轮上几个小时的颠簸,又马不停蹄排除了焚烧炉的故障,一时还没有来得及细细地打量这座庞然大物。可是,日方的副矿长岩崎用日本的管理理念,在这天生产结束时向他询问当天平台生产的数据,周守为一时答不上来,被岩崎当着中外工人的面训斥:“你作为操作系长,这些情况是应该掌握的。”周守为一句也没有辩解。

    之所以没有辩解,周守为想到的是自己曾参与的海洋石油系统关于爱国主义的讨论。通过对日本等国家先进采油设备的考察,中国海洋石油人清醒地认识到,“不承认落后,不是爱国主义”。当时,“与国际标准接轨”、“追赶和超越掌握先进技术和现代管理的外国合作伙伴”、“共创双赢”等,是海洋石油人的流行语。

    在后来的日子里,这个年轻人白天默默地观察日本专家的操作,晚上啃着日方提供的资料直到深夜。日方也没有隐瞒关键技术,而是让中方作业人员充分熟悉和掌握设备。经过约两年时间,以周守为为代表的中方作业人员,把100多张日方提供的英文图纸资料都“啃”了下来,连每一根管道拐了多少个弯、有多少个阀门,他们都一清二楚。

    1987年的一天,在飞机平台上散步的时候,周守为对平台的中方矿长说:“这套东西我心里有数了。”中方矿长经过慎重考虑,向日方郑重提出了由中方独立操作B平台的请求。日方矿长田中对这一请求非常谨慎,他决定用考试来判断中方是否学会了平台操作技能和管理理念。日本考官严谨细致地命题、监考、评阅,中国考生们更加严谨细致地回答着。结果,只有一个工人因化学基础不好而不及格,其余都是优良,周守为在试卷上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田中,这位当时已经接近60岁、在日本石油界享有很高声望的矿长,对中国学生们的成绩满意地点了头。

    1987年6月15日,是一个中国海洋石油人忘不了的日子。这一天,随着中方矿长一声“启动”令下,埕北油田操作者地位由日方转移到中方。这也是中国工人第一次按国际标准独立操作现代化的海洋石油开采设备。

    1998年,当年的日本矿长田中与中方操作系长周守为再度相聚。田中畅谈了他与许多中方员工结下的友谊,他说:“中国人不仅能够管理好现代化油田,在安全和环保方面也可以做得更好。”2000年10月,埕北油田中日合作开发合同正式结束,油田转入自营生产。2009年,昔日的操作系长周守为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直到今天,埕北油田这座27岁的功勋油田,仍在源源不断地向祖国输送着原油,而她所记载的中日友谊,如同四周的汪洋大海,永存世间。

    主办单位:

    中国青年报社 日本科学协会 人民中国杂志社

    后援单位:

    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 中国日本友好协会 日本驻华使馆 中国高校传媒联盟

    特别赞助:日本财团

    赞    助:全日空航空公司

    媒体后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日语部

    征文须知

    征文时间

    征文从即日起至2012年10月31日止(以当地邮戳等有效日期为准)。

    中国青年报社负责征集中文作品,人民中国杂志社负责征集日文作品。 

    征文主题

    ①《中日交流中,那些感人的人和事》

    ②《福岛核事故之后,你怎么看待核电》

    二者任选其一。文章标题可自拟。请结合具体事例阐述,忌空泛议论。 

    获奖公布

    本次大赛设一、二、三等奖,其中一等奖6名,二等奖12名,三等奖24名。

    从2012年6月起至2012年11月,《中国青年报》将陆续刊登18篇获奖文章(即从6月起至11月每个月评选出3篇文章见报,请注意及时投稿)。

    待征文活动全部结束,由定评委从18篇获奖文章作者中遴选出6名一等奖获得者、12名二等奖获得者;然后,再从未见报征文作者中评选出24名三等奖获得者。最终评审结果将于2012年12月在《中国青年报》国际版上公布。 

    征文奖励

    所有获奖者均将获得由主办单位颁发的获奖证书。其中,6名一等奖获得者将被邀请于2013年2月访问日本;12名二等奖获得者每人获奖金2000元人民币;24名三等奖获得者,每人获奖金500元人民币。 

    征文对象

    16周岁~45周岁的中国公民。 

    征文要求

    (1)文章体裁不限(诗歌除外),使用中文写作,字数限2000字以内。 

    (2)请参赛者务必附上个人基本资料(真实姓名、性别、年龄和职业,以及有效通信地址、邮编、联系电话等;如有电子邮箱,也请提供)。 

    征文邮寄

    (1)征文请寄:北京市东直门海运仓2号中国青年报社国际部;邮政编码:100702。(请在信封正面左下角注明“征文”字样) 

    (2)征文也可通过电子邮件发送至:guojibu08@sina.com(在邮件主题一栏请注明“征文”字样)。

    网上查询

    有关征文事项可登录“中青在线”网站(www.cyol.net或www.cyol.com)、“校媒网”网站(www.xiaomei.cc)进行查询。

    征文声明

    ①参加本年度活动者只能有一次获奖机会,参加过其他征文活动并获奖的作品不能参评。

    ②获奖作品的版权归本次活动主办者所有,获奖作品不能参加其他同类征文活动。

    ③应征作品一律不予退稿,请作者自留底稿。

    ④严禁抄袭行为,一经发现,抄袭者将被取消参赛资格,并承担相应责任。

    ⑤本活动的最终解释权归中国青年报社。

分享到:
美国不必把亚洲领土争端当做重返亚太的抓手
普京“力挺”奥巴马
奥巴马“起步”
“中国文化节”在东京拉开帷幕
希望更多中国文学作品走向世界
机组罢工 火车受累
中国院士 日本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