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一报到,成都市中和职业中学(以下简称“中和职中”)的新生们就发现,这里的“开学第一课”显得有些特别。
作为学校的学生会主席,二年级学生王深,开学后的首要任务,就是带着自己的学弟学妹们走上街头,手把手地教他们擦皮鞋。这也是每个来到中和职中读书的同学,都需要经历的特殊一课。
回想去年此时,王深曾纳闷:来到这里的第一课,竟是走出校门、到不远处的河滨公园,硬着头皮、弯下腰、拿着抹布,给路人擦皮鞋?
这项奇怪的“课外作业”一度引起一些家长的愤怒:凭什么交几千块钱的学费把孩子送去读书,却要干那样又苦又累的活儿?
但校长黄宗良的一句话,很快消弭了家长的怒火:如果一个人学会了蹲下,学会了弯腰,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干?
回顾自己这一年,王深也觉得,黄校长的话说的没错,皮鞋擦好了,“很多事都干成了”。
“当时紧张极了。”王深说,和今天正在街头擦皮鞋的学弟学妹一样,自己当时也有点不知所措。
去年夏天,王深从成都市武侯区一所初中毕业后,考入中和职中。那时候,他并不知道,擦鞋这样的“课外作业”在这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已经坚持了9年。
中和职中德育处处长、团委书记陈玫是这项“课外作业”的见证者和参与者。10年前,她第一次带学生上街擦皮鞋,第二天就有家长找到学校质问:凭什么交几千块钱的学费把孩子送去读书,却要干那样又苦又累的活儿?
家长不满、老师犯难,到了学生这一环,也是处处磕绊:这些十五六岁的学生,别说给路人擦皮鞋了,就是给爸妈擦过皮鞋的也没几个。如何让他们放得下身段?似乎每个新生都会面临相似的困惑和不解。
但这个过程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学前教育2013届1班的袁菊,上职中前“内向得有些吓人”,促使她转变的正是开学初的“擦鞋匠”经历。
“那个让我擦鞋的阿姨,一直笑盈盈地和我攀谈,鼓励我多交流,擦完了还郑重地说了声‘谢谢’!”袁菊在自己的社会实践征文中这样描述擦鞋的经历。她觉得,从专业角度看,有了这样的经历后,自己能比别人更快地和孩子们打成一片。
王深则从中学会了“感恩”。他早就包下了家里的擦鞋任务,他说:“爸妈在外工作太辛苦了,我怎么忍心还让他们自己擦鞋?”
在陈玫的眼里,这是创业教育,也是德育教育。她已经记不清楚有多少家长对学校“擦皮鞋”的课程竖过大拇指了。“家长们的共识就是,皮鞋都能擦,还有什么工作做不得?这就是年轻人该有的意识。”
事实上,特殊的教育手段不止擦皮鞋一项。
在中和职中,每一个同学从入校起,都面临着“三级课堂”的学习:第一课堂就是传统的教室学习,通过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学习,打牢各专业学生的基础知识。
第二课堂是“走出教室、走向校园”,几十家面向同学们招租的“校园铺面”,给了同学们挖掘人生第一桶金的创业机会,每年多场次的“校园商演”,也让同学们自主筹办、自负盈亏。
第三课堂向校外延伸,即“走出学校、走向社会”,通过寒暑假的假期创业和不定期的街头擦皮鞋,更加真切地体会创业路上的艰辛与收获。
从今年3~4月开始,王深连续一个月周末回不了家,原因是他在筹办一台群“星”云集的商业晚会。去年,学校的另一个团队通过筹办商业晚会盈利6000元,王深下决心,“不能输给他们”。
他通过同学父亲的关系,从一家通信公司拉到1万元的赞助。他又通过在开会时认识的四川某艺术职业学院的学生会主席,请到了专业的舞蹈团队和乐队。
还有,通过创业大赛认识的当地电视台主持人,“朋友的朋友的表哥的女友”是“选秀达人”……这些能使晚会“星光熠熠”的“腕儿”,都被他请来了。
演出当天的门票,最高的VIP席位,被“炒”到了32元一张,最低的也要22元。校长黄宗良也“按规矩办事”,自掏腰包,买了5张票,把一大家子都请来看演出。
直到在现场看了演出,王深的妈妈才发出感慨:过去叛逆的孩子现在越来越能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