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2年09月11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打造学术过硬“西北军”

——记国际知名理论物理学家、西北大学教授侯伯宇

符亚威 本报记者 孙海华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9月11日   06 版)

    侯伯宇对学生杨文力的第一堂课,杨文力至今仍深深记得。一开课,满怀出国梦想的杨文力就被侯伯宇泼了冷水——你们不要考虑出国,我不会给你们写推荐信。

    当时的杨文力很不理解,又不敢多问,一门心思扑在学业上。毕业后,杨文力申请赴日本从事研究工作,却因老师当初的话迟迟不敢开口。一天,杨文力发现一封邮件,只有草草数字:如果你申请去日本工作,希望我写信推荐,我非常愿意。署名侯伯宇。

    在导师支持下,杨文力如愿以偿。多年后与老师的促膝长谈中,杨文力才顿悟,“老师说,你们那时还没踏实学到东西,即使给你机会出去,也不会再有下一个机会。”

    侯伯宇希望他的学生静下心来,真正地做学问。古稀之年的他说:“我要尽可能地在最短的时间里,把自己的所学完完全全地传授给学生们。”

    在侯伯宇的时间表里,没有节假日,没有公休日。家中常年挂着一张“闲谈请勿超过15分钟”的字条。一年冬天,下着大雪,研究所工作人员看到这样一幕:侯伯宇边走路边看文献,碰到台阶时,就用脚去探路,却始终没有抬头放下手中的论文。

    侯伯宇总是尽可能把学科中的最新成果介绍给学生,特别是自己那些最新的、尚未刊出的、有想法而不成熟、不详尽的文献。他常说,这样才能有所创新。课堂上,他总是鼓励学生和他讨论,争到面红耳赤。

    侯伯宇还想尽办法,送学生到著名高校或科研机构访学进修,同时又不断挖掘自己的人脉资源,邀请世界一流的科学家来校为学生上课。

    1985年,在他的努力下,西北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获批为全国首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生坐在西北大学的课堂上,就能聆听到杨振宁、李政道、普里高津等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国际著名物理学家的声音。

    在侯伯宇培养下,一支学术品质过硬的“西北军”诞生。

    从教37年,侯伯宇的学生遍布海内外。他先后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40多名,指导博士后研究人员7名,许多人读研期间就在现代物理前沿作出了创造性成果。其中,石康杰、杨仲侠、岳瑞宏等15人已成为国际知名的学术带头人。

    做人之道,是为人师表的根本。但如何做到正,做到端?什么时候该“拙”,什么时候该有担当?侯伯宇从没向学生讲过,学生却早已从他身上学到——

    侯伯宇用自己的科研奖励给大家的办公室装上空调,自己却一直住在老旧的家属楼,用的是几十年前的家具,墙壁也泛起暗暗的灰色。他曾多次出国访问,却从没一次带夫人同行。

    侯伯宇把钱用到了他认为更有价值的地方。现任西北大学物理研究所教授的杨战营,也是侯伯宇的学生。十几年前,杨母突然患病,几乎掏空了家里积蓄。杨战营动了辍学的念头,侯伯宇却说:“我不允许一个学生在我这个地方辍学,我可以供养你。我一个不行,还可以让其他老师一块来供你毕业。”

    事实上,现代物理研究所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几乎都受到过侯老的帮助。而他,却在学校实行绩效工资改革时,主动要求自己的最高工资只拿到二级教授。“多余的钱拿去奖励其他人吧,他们拿的比我少。”侯伯宇说。

    侯伯宇病重时,学生们几乎天天陪在他身边;离世后,学生们流着泪写下悼词,悬挂在校园的小树上。直到今天,学生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心怀敬意地说:“我们都是侯老的学生。”

    本报西安9月10日电

符亚威 本报记者 孙海华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2年09月11日 06 版

打造学术过硬“西北军”
社区书记崔向前:群众信任催我向前
2012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揭晓
她和学生“好得让人嫉妒”
“轮椅老师”奉献乡村教育
云南各级团组织积极抗震救灾
团西安市第十七次代表大会召开
中国西部文博会落幕
救起一个人 感动一座城
主权和领土问题 中国绝不退让半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