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林匹克与欢呼
如果不是偶然间看到的一条微博,我几乎忘记了仍然在伦敦继续的奥林匹克故事。
微博的作者是一位英国华人,她贴上了一张轮椅篮球赛的现场照片,并写下这样一段文字:“英国四台全天直播,赛场座位几乎满员。可国人的热情在哪里?现在全场加拿大拉拉队震耳欲聋,根本没人给中国队加油。”
像是某种隐喻。在伦敦,残奥会因为卖出超过240万张门票而成为了首届上座率爆棚的残奥会,在英国的各电视台中,全天转播残奥会的4频道收视率最高。而在中国,每天5个小时的残奥会转播却收视率惨淡,央视体育频道总监江和平坦率地承认:“我们每天用这么多时间转播残奥会,主要是出于播出义务,出于对中国残疾人运动事业的支持。”
另一条与之呼应的新闻是:残奥会上,中国队共获得95块金牌、231块奖牌,蝉联金牌榜第一。中国代表团团长王新宪表示,这展示了中国残疾人和残疾人体育事业的进步。
主流新闻外,一位中国记者在博客中记录了另外一些细节:“在伦敦交通高峰时极难停车,司机一边转悠一边对我们说,‘看,每个地方,最外侧,最方便,最大的一个停车位,一定属于残疾人。任何其他人违章停车的话,会被立即拖走。’我们住的小酒店,在一个古老而窄小的巷道里,但是有台阶的地方,都有改造的无障碍通道。”
真正的残奥会,不仅在赛场上,也在赛场外,比的不是奖牌数,而是一个社会乃至国家对于残疾人的态度。
奥林匹克与运动员
曾经有一位英国记者提问她:“你坐在轮椅上,一定觉得自己是一个悲剧吧?”
她反问道:“你作为一个记者,一定觉得自己是一个悲剧吧?”
我在一档柴静主持的奥运节目里注意到她——格雷·汤普森,英国的上议院议员、女男爵,也是11枚残奥会金牌得主,一个被《卫报》称为“英国最伟大残疾人运动员”的女人。
她幼年时的英国与今天不同,像电影院这样的公共场所并不对残疾人开放,在大街上找到一条残疾人通道也很艰难,邻家的孩子会在背后叫她“瘸子”,甚至连家人都羞于提及她的疾病。
“我从来不会听别人告诉我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汤普森说。
于是,这个坐在轮椅上却努力尝试跳绳甚至爬树的小女孩,成为了一个即使在婚礼当天仍然会在公路上训练的轮椅马拉松运动员。
在一次轮椅5000米比赛中曾发生惨烈的撞车事故,连BBC的导播都犹豫过是否要切换镜头。汤普森对于此事的观点却异常鲜明:“F1赛场上翻车不会切镜头,那残疾人竞赛这件事也不值得人怜悯,也不应该怜悯。”
我被这个奥运冠军的人生细节所打动,与轮椅无关。
奥林匹克与出租车
这是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在北京6万多辆出租车里,有30辆车的命运曾因奥林匹克而转弯。
2008年5月,这批拥有老式火车头一样“前脸”,后门印着白色轮椅标志的英伦出租车亮相于“全城无障碍”的口号中:“它们将组成北京第一支无障碍车队上路运营,更加高质量地体现一分‘人文奥运’关怀。”
造价高达70万元的好车,搭配的是“万里挑一”的司机:“开快车的不要”,“有违规的不要”,“暴脾气的不要”。入围“的哥”还要接受礼仪培训,“永远不能站着直视坐轮椅的乘客”, 并且还要一遍遍练习将坐轮椅的乘客推入后车厢。。
真正与众不同的,则是开车的待遇。开上“老爷车”的“的哥”老刘记得,那时候司机不用交份儿钱,公司还发放2000多元的工资,油钱公司出,一年内免费维修。找不着无障碍车位不要紧,交警会友好地开绿灯,允许在非停车位停靠。
总之,“一切为了奥运,一切为了残疾人”。那一阵儿,老刘拉过运动员、残奥会官员,也拉过肢残游客和普通市民。奔驰在大马路上,他最喜欢听到《北京欢迎你》的旋律。
没想到,奥运会一结束,不交份儿钱还发工资的日子就没了,“老爷车”也遭遇尴尬:配件贵、维修也贵,有人怕这车收费贵不敢坐,还有人觉得这是“残疾车”,嫌晦气。
司机们不再愿意按调度出活儿了,更多时候,他们会出没在北京的五星级酒店或高档会所前。据说,那里的客人觉得这车高级。
老刘也过上了这种“高级日子”。当时,他自己抽5元钱一包的红梅,但特地为乘客准备了玉溪放在兜里。他还有自己的名片,写着:欢迎各界友人乘坐世界著名车辆——英伦奥斯丁。
可在奥运会后,他已经好久没有拉过坐轮椅的乘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