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亚太地区的空气由于国家间岛屿争端而趋于紧张,尤其是搅进美国因素后,亚太光谱就更显复杂。日前,美国国防部与日本防卫省证实,美国将在日本和东南亚部署两部预警能力极强的X波段雷达,以强化其在亚太的导弹防御能力。
根据《华尔街日报》报道,新近部署X波段雷达的地点很可能选定日本南部某岛和菲律宾。这将与之前在日本青森县车力基地首次部署的同型雷达形成呼应之势。
这道反导监测弧一旦形成,将对朝鲜、中国以及俄罗斯沿西伯利亚大铁路部署的弹道导弹形成更严密的监视和更及时的预警。
部署雷达非率性而为,美亚太反导战略稳步推进
在反导系统的整个链条中,战略预警是最为重要的环节。在进攻导弹短暂的发射时间里,只有依托高效精准的侦察、监视体系,及时发现、识别,全程定位、跟踪,才能保证导弹拦截的成功,探测距离达3500到6000公里的X波段雷达无疑是反导系统中的“战略之眼”。
早在2006年,美国就将一颗“战略之眼”安插到了日本北部的青森县车力基地。尽管X波段雷达自身实力不俗,但在当年朝鲜连续试射的几枚导弹中,该雷达却监测不力。这主要是由于这部雷达所处的位置使之更擅长侦察高纬度空域飞行的目标,而低纬度空域掠过的目标则是它的盲点。美国这次推动在日本南部和东南亚国家部署该型雷达,目的就是弥补亚太反导预警系统的漏洞。
应当看到,美国此次在亚太的反导动作绝不单单是技术层面的完善,也非率性而为,而是沿着其战略规划稳步推进的步骤。
早在2010年,奥巴马政府发布的首份《弹道导弹防御评估报告》已经表露出了美国反导战略的新脉络。首先,在反导区域上,美国强调从“局部”转向“全球”,而且更加突出针对性。
美国一直认为欧洲、中东和亚太是其反导的重点区域,而随着战略重心向亚太转移,并把中国视为最主要的战略对手,美国当然更加重视其亚太反导布局。
其次,在拦截手段上,美国强调从“多段拦截”转向“尽早尽快拦截、全程拦截”,进一步增强有效性。这就使得早发现、早预警的能力被提上了议程,美国此次的雷达部署正是致力于这一能力的提升。
最后,在策略上,美国选定日本南部和东南亚国家部署雷达也体现了其反导战略的智慧。美国认为,其全球反导战略最大的阻碍来自俄罗斯。在亚太地区进行积极的反导部署既可以缓解来自俄罗斯的压力,同时,在效果上又可以对朝鲜、中国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的导弹进行有效监控,达到一石多鸟的目的。
此外,美国强化亚太的反导部署也是对其“空海一体战”最重要的战略支撑。按照“空海一体战”理论,美国的首要威胁是亚洲大国大量先进的导弹,赢得“空海一体战”的关键在于击退弹道导弹的攻击。
相关国家各取所需,日本成美国全球反导第一道防堤
尽管美国官方表示,这次在亚太的反导部署是为了防范朝鲜,但正如“美国国会研究局”的导弹防御专家史蒂文·希尔德里斯所指出的,“我们心知肚明的目标是中国”。在防范中国的共识下,相关国家在这次的亚太反导动作上可以说是相互利用,各取所需。
美国首先选取了一个绝好的战略时机。当前,亚太国家由于岛屿争端和历史问题正处于微妙时期。日本与俄罗斯就北方四岛、与韩国就独岛,以及与中国就钓鱼岛问题都呈现出矛盾升级的态势。日本国内右翼势力快速抬头,呼吁与美国“巩固同盟”的呼声高涨。这个时间节点大大降低了日本政府推动部署X波段雷达的民意阻力。
菲律宾则由于与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争端正急于向美国寻求支持,美军当年驻苏比克湾使菲律宾人“民族感情很受辱”的历史情结似乎也正在逐渐瓦解。这也使得在菲部署X波段雷达的可行性也大大增强。
长期以来,美国一直致力于强化远离美国本土的前沿反导体系建设,在日本或者东南亚国家推进反导部署可以极大地巩固反导前沿。同时,美国借助战略装备的实际进驻,可以将本国的技术优势转化为军事和政治优势,将反导系统的建设转化为新的凝聚盟国力量的源泉,也展示了对盟友的战略再保证。
其实,在美国的全球反导建设进程中,日本一直是亚洲反导的急先锋。通过多年的经营,日本也逐渐在真正意义上成为美国在全球反导体系中的第一道防堤。但日本并非单纯扮演美国马前卒的角色,它也有自己的战略考量。
一方面,日本向来在骨子里把中国视为最大威胁,尤其是中日钓鱼岛争端的尖锐化,使日本上下对中国的敌意认同更加强烈。日本欲借助美国对中国的遏制战略需求,强化美对日的军事保护力度。
在2010年的日本《防卫计划大纲》中,日本就特别强调要加强与美国的反导合作,明确将“朝鲜研制部署弹道导弹”和“中国推进导弹作战能力”作为其国家安全的主要威胁。美国在日本反导部署的推进符合日本的战略利益和战略预期。
另一方面,彻底摆脱战败国阴影,跨进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的行列向来是日本孜孜以求的目标。通过渲染安全威胁,推进与美国的反导合作为摆脱“和平宪法”的束缚,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2008年8月,日本打着反导的旗号通过了《空间基本法》,解除了对自身以防御为目的利用外太空的限制,以能够更灵活地部署战略装备。
同时,“武器出口三原则”也正在被日本借反导之名渐进性架空。2005年,小泉内阁宣布,与美国共同开发、生产导弹防御系统将是“三原则”的例外。2010年10月,时任美国防部长盖茨要求日本改变其武器出口政策,以允许日美联合研发的“标准-3”拦截导弹出售给欧洲。
正是在这样的策动下,2011年,野田内阁宣布,日本可以与其他国家共同开发、生产武器,还可以出于“人道目的”向他国提供武器,使“三原则”彻底名存实亡。
以防御之名行进攻之实,亚太及全球安全面临新挑战
美国在亚太反导部署的咄咄逼人态势必将对整个亚太地区的战略平衡带来震动,给亚太的安全带来新的不确定性。
一直以来,美国联合其军事盟友在全球积极推进弹道导弹防御计划,随着美战略重心向亚太的转移,美在亚太地区的反导建设已经逐渐走在了全球部署的前头。尽管反导计划向来打着“防御”的牌子,但实质上,这项计划在本质上充满了进攻性。
美国联合其盟友在亚太反导部署的推进,根本目的是针对日益崛起的中国,增强其在亚太地区的战略优势。如果按照美国的设想,其导弹防御系统的导弹拦截成功率达到90%以上甚至更高,那么,自冷战以来,基于有效核威慑的“确保相互摧毁”的战略平衡将会彻底瓦解。美国在国际事务中将更加自如地扮演“单极体系”的角色,其干涉主义也将更加肆无忌惮。
同时,美国对“只能我打你,你却打不到我”这种极端优势的追逐也必然会极大地增加相关国家的危机感,从而很可能催生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技术的快速升级,以形成“反反导”之势,甚至爆发极端的军备竞赛,来保证相关国家最起码的战略安全。
美国在亚太富于进攻性的反导步伐除了给地区安全带来不确定性,其在未来战争中能否成为真正的护身符还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从技术上讲,反导系统本身是一个效费比低下的战略,因为进攻性技术的每一个小进步,都将给对应的防御技术带来成倍的挑战。而且反导系统自身从预警到拦截的信息链条非常庞大,任何一个微小的断裂都将使整个工程功亏一篑。
在导弹与反导的技术博弈中,进攻导弹可以在多个层面刺破反导网络。例如,导弹可以增加“诱饵弹头”的数量和仿真程度,可以将弹头以子母弹的形式小型化和分散化,形成“天女散花”之势;可以增大发射密度和强度来降低拦截效率,或者通过进攻导弹在飞行阶段和重返大气层阶段实现“机动飞行”来躲避拦截导弹的攻击。此外,直接对反导系统的预警卫星和雷达进行摧毁,使系统致盲也是重要的反制措施。
美国康奈尔大学和平研究项目副主任刘易斯博士和美国前海军作战部长顾问包斯托教授曾联合发表文章,从战略和技术的角度直言不讳地指出,美国的导弹防御计划其实是一种虚张声势,如果美国“从战略政策上追随这些所谓‘技术神话’,将很可能导致外交政策上的灾难”。
(作者单位:解放军某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