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月的禁渔期结束了,听着港口渔船的发动机日夜酣畅地轰鸣,一丝担忧爬上何才豪的脸。
“渔船千万不要在海缆保护区抛锚。”这位南方电网超高压输电公司海缆应急班班长小声嘀咕着。
几个小时后,警报响起,何才豪飞快地穿上救生衣,乘船出海驶向抛锚船只。
在琼州海峡近百米深的海底,有一条被誉为“深海生命线”的海底电缆,为海南岛送去万家灯火。这条31千米长的海底电缆,是我国首个500千伏超高压、长距离、大容量的跨海联网工程的核心设备。它把大陆电网与海南电网连接起来,结束了海南电网“孤岛”运行的历史。
何才豪所在的海缆班——一支平均年龄不足27岁的南方电网“海军”肩负着守护海底电缆的重任。这群刚毕业两三年的年轻人,不断往返于广东徐闻县南岭终端站和海南澄迈县林诗岛终端站之间巡查线路。
“刚工作时出海,就是不断呕吐,根本不能进行正常的巡线。”值班员高东明说,吃饱了呕吐,不吃饱更难受,船开动时呕吐,停下来更不舒服,“柴油味钻进鼻子里,就像催化剂一样,让人觉得胃里有东西憋不住。”
海底电缆最大的“敌人”,是突然闯进保护区的抛锚船只,锋利的锚会在海底拖行四五百米,损害电缆的可能性极大。电缆一旦损害,将导致高达两亿元的维修费和长达3个月的修复工期。海南岛也有可能因此陷入“黑暗”。
每次有船只抛锚都是一场遭遇战,应急报警电话铃声就是冲锋号角。每次出海都充满不确定因素,但海缆班只有一个信念:只许胜,不许败。
“每次听到警报都心惊肉跳。”何才豪说,琼州海峡每年过往轮船超过10万艘,两岸近海捕捞、养殖活动频繁,特别是禁渔期前后一段时间,是海缆班神经最为紧绷的时候。
在海口海事局联合值班室内,报警声骤然响起——值班员郭星阳通过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发现一艘重达2988吨的油轮在海缆正上方航行时航速骤降,极有可能抛锚!
情况紧急,必须启动海缆保护应急预案。郭星阳马上跑到海峡交管值班室,请求联系处在危险地带的油轮,同时拨通海口分局的应急值班电话,通知值班人员赶赴现场。
两分钟后,郭星阳与油轮取得联系:“警告!你船所处海域为海缆保护区,禁止抛锚!请尽快提速驶离海缆保护区!”油轮回应:“我船主机突发故障,动力全失,服从海峡交管指挥,不会抛锚。”紧张而漫长的14分钟后,事故油轮修复主机,以正常航速驶离两海里的海缆保护区。
记者到现场看到,为了方便巡视和应急出海,海缆班在离海只有50米处设立值班室,实行单人值班,每个班次为两天。这里地处偏僻,买菜都要走上半个小时,值班室刚开始只有一张行军床,作伴的只有海涛声。
海缆运作部副主任梅小卫说,“负责运行与监视的同事,24小时紧盯着电脑屏幕看,连眨眼都不敢。一旦发现有船只在保护区附近速度变慢,立即进行应急报警。所以每个人下班眼睛都酸得流眼泪。”
在海口海事局指挥中心,海缆运作部被暂时安置在这里的会议室里。两名值班的年轻人有着共同的特点——高、瘦、黑。这是因为他们不仅要出海巡线、值班监视,还经常要去做渔民的思想工作,和终端站当地的群众打成一片。
得益于海缆班的长期作业实践,南方电网超高压输电公司形成了海缆保护的“三道防线”,为“娇嫩”的海底电缆筑起了坚固的“海底长城”。
这背后,是年轻的“海军”花上20天克服晕船、呕吐的努力,是春节独自坚守值班室的寂寞,是在海面上连续呆一个月的“黑白”颠倒,是只能在值班室才能人齐的聚餐,是“端午节在海上、中秋节在海上、国庆节还在海上”的玩笑话,是一天3次往返海陆的虚脱……这工作环境对于80后的小伙子来说似乎太苦。
南方电网超高压输电公司海口分局党委副书记林波感慨地说:“现在条件好多了,每个人刚开始海上作业,第一课是呕吐。但是,这些80后小伙子最终扛了下来,确实不容易。”
本报湛江9月1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