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2年09月21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走出同心县 落户同富村

宁夏生态移民喜迎新生活

本报记者 马富春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9月21日   01 版)

    初秋的宁夏平原,稻谷成穗,瓜果飘香。

    9月17日,知道家人和乡亲们要从大山深处的马高庄村搬来,回族老汉白金仓赶上最早一班车,从宁夏银川赶到位于宁夏青铜峡市甘城子乡同富村的这个新家园。

    “政策好得不得了,哪里会想到还有这一天。”在同富村村头,白金仓高兴地等待着乡亲们的到来。

    白金仓老家在宁夏同心县预旺镇马高庄村,那里山大沟深,村民世世代代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由于常年干旱,庄稼严重缺水,当地农业生产基础很薄弱,经常绝收。

    1992年,看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种了20多年地的白金仓感受到了生存的压力。因生活所迫,在大山里度过40年光阴的白金仓,离开那片贫瘠的土地,来到了银川。

    白金仓从饭店服务员干起。他扫过地、端过盘子、洗过碗……“只要能挣到钱,出点力气算什么”。后来,儿子长大了,白金仓就和儿子一起创业。在银川打拼几年有了一定积蓄后,白金仓和儿子于3年前开了一个小饭馆。父子俩勤快友善,小饭馆经营得红红火火。白金仓的妻子和其他孩子则留在家里,耕种3亩薄田。

    “娃娃们一生病就没办法了。”最令白金仓担心的是大山沟里看病难。他清楚地记得,前年冬天,孙子夜里发高烧,没地方看病,差点出危险——距马高庄最近的卫生院隔着两座大山。山路崎岖陡峭,白天都不好走,晚上更危险。

    大山里吃水主要靠储存雨水。每逢降雨或下雪,村民都会想办法将雨水、雪水储存在水窖里。遇到旱情,人畜饮水更是困难。“担回一担水,脊柱都压弯了。”白金仓至今心有余悸。

    一声警笛响起,把回忆中的白金仓拉回到现实。

    挂着“生态移民”横幅的车队远远驶来,白金仓和乡亲们一个个地握手,高兴得合不拢嘴。“终于离开那穷地方了,共产党的政策真是好!”大伙儿不停赞叹着。

    这一天,白金仓的家人和乡亲们从大山深处走出来了,整村搬迁到一片沃野的同富村。为了安置好搬来的生态移民,青铜峡市建成了一排排整齐的安置房,房子里水电齐全,移民住进去后,还将每户分发一台太阳能热水器。在村子旁边,新修的卫生所、学校、村部即将投入使用。

    这一天,青铜峡市移民办的工作人员全来了,社保部门、学校、民政、公安等部门的职工也都来了,他们和白金仓一样,等待着远道而来的同心县移民。在同富村村部,各部门流水线办公,办理户口、低保、养老保险、学生报名等手续,只要走上一圈就全办完了。

    “我们一定要给移民群众服好务,让他们搬得出、稳得住,并能逐步致富奔小康。”青铜峡市政府办工作人员乔瑞山介绍,为了解决移民的后顾之忧,青铜峡市为他们每人划拨一亩农田,每户送一头奶牛,还联系好了务工岗位。

    20年前就从大山里走出,饱经沧桑的白金仓已经规划好了未来的新生活。他说,如今不像大山里,移民新村信息畅通、交通便利,有公交车通向外面,去银川只要一个小时。平时没大事,买东西、看病在村里就能解决,需要去市里,在村头搭个车不到一个小时就到了。考虑到青铜峡距离银川不远,白金仓想着,趁自己和老伴还年轻,能照顾孙子,让儿子媳妇一块去银川打理饭馆,自己在家种些地,看好孙子就行了。

    已近傍晚,同富村移民家家灯都亮了,饭也熟了。忙碌一天的移民围坐在一起,欢天喜地吃上了在新家园的第一顿饭。

本报记者 马富春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2年09月21日 01 版

新“青年汇”让青年实现价值
宁夏生态移民喜迎新生活
第八届“振兴杯”决赛将举行
打造患者满意的“医学航母”
有偿补课为何屡禁不止
每天用心做好每件事
“麻雀”环卫党小组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