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2年09月23日 星期日
中青在线

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双高”基地:

将论文写在大地上

本报记者 陈竹 实习生 尹文秀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9月23日   01 版)

    9月的河北省曲周县,玉米就要成熟,棉花开始采摘,小麦即将播种,驻扎在当地的中国农业大学师生要迎来又一个忙季了。

    三年里,20多名研究生奔赴曲周,对他们来说,科研的场所不是学校和实验室,而是田间地头。

    2009年3月,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的李晓林教授、张宏彦副教授、王冲副教授、刘全清副研究员来到河北省曲周县,开始“双高”示范基地建设——目标就是达到“作物高产、粮食高效”。5月,两名2009级硕士生曹国鑫、雷友来到曲周。

    到2011年,在曲周的低产盐碱地上,学生们种出了“吨粮田”,一亩地年产小麦和玉米达到2000斤以上,在50年不遇的干旱条件下,示范区的小麦仍然获得了丰收,此前,小麦和玉米加起来产量不过一千三四百斤。“看到平时的实验数据经过老师及师兄师姐们的努力,变为提高了的小麦玉米产量的数字,原来我们在学校学的东西真的是有用的。”2010级硕士生贡婷婷说。

    在“科技小院”里,学生们正在准备对农民进行小麦播种技术培训。说是科技小院,其实就是村里或闲置或荒废的农房,由学生自己装修、粉刷、改造而成,既是住处,又是培训教室和活动场所。如今,在曲周的4个乡镇、7个村都有科技小院,依托科技小院,还成立了9所农民田间学校,培养了农民科技骨干160名。

    刚到曲周时,同学们都住在第四疃镇的实验站,但离下面的村还有近一个小时路程,就是六点起床,到了村里也已经七点多,而农民一般五六点下地。于是,带队的李晓林教授提议,索性住到村子里去。

    “科技小院”就这样诞生了。有了小院以后,学生和农民同吃同住,农民什么时候去地里,他们就什么时候去地里。在农忙时节,学生们从早到晚都得在地里盯着,他们把农用三轮车改造成“科技小车”,拉着宣传横幅,在田间道路上穿梭,看见有农民在耕种就下车指导。

    小院开展的日常活动就是培训,在村委用大喇叭一喊,农民们就都来了,常常一来就是一百多个人,院里都站不下。三年里,学生们田间培训的足迹踏遍了全曲周342个村,面对面培训农民3万多人次。有一次,2010级硕士生赵鹏飞给农民培训完,一个农民等着没走,特意过去对他说,“国家没有白培养你们!”

    在白寨乡,驻扎的三个女生还建起了“三八小院”。她们发现,下地干活的都是留守妇女,她们大多不识字,买种子、肥料都容易被骗,就建了这个专门为妇女服务的小院,命名为“三八小院”,也寓意“三个‘八零后’”。

    除了两周一次的培训,2011级硕士生周珊还教农妇们跳舞、扭秧歌,就这样,把村里妇女晚饭后的活动渐渐地由打麻将变成了跳舞。母亲节,她们还组织晚会,让孩子们来表演节目。小院俨然成了村里的活动中心。

    在即将开始的小麦播种季,学生们还在探索“土地托管”模式。曲周的农村是典型的小农经济,每家的地块小且分散,没办法用农机进行土地深翻,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播种的效率。另一方面,因为种粮收益小,村里的年轻男人基本都去打工了,劳动力缺乏。针对这种状况,学生们着手建立了“农机合作社”,将土地集中进行规模化操作,在外打工的农户可以将土地“托管”给合作社,从耕种到收割“一条龙”服务,人工、农资、机器的投入成本都比单家单户种地要低得多。

    除了教农民增产粮食,同学们还教他们“美化”各种经济作物。槐桥乡相公庄村的苹果特别甜,但外观不好看,卖不出好价钱,两个男生就教他们引进反光膜、保水、调控温度,还教他们用黑纸做贴字苹果,在情人节的时候卖,以前按斤卖的苹果变成了按个卖,一个能卖两元钱。后老营村盛产西瓜,但只有一个西瓜交易市场,市场上一斤才卖1毛钱,来收购的人还挑得厉害。硕士生李宝深教农民给西瓜贴字,用模子套成方形西瓜,卖出了高价。他还跑遍整个邯郸给农民找市场,后来,把后老营的西瓜卖到了韩国。

    在指导农民的同时,学生们也收获了学校学不到的知识。去曲周之前,曹国鑫还分不清小麦和韭菜;刘瑞丽不知道棉花为什么有红花和白花;贡婷婷没下过玉米地,以为掰了棒子,还会再长。

    地里也生产出了论文。“农民地里到处都是问题,不愁写不出文章。所有的论文都是从地里出来的。”刘瑞丽的好几篇论文都是在小麦地里写出来的。一次,她和师姐下花生地采样,发现旁边的叶子是黄的,就研究了一下,发现是缺铁造成的,后来,就写了篇有关花生缺铁的原因和防治手段的文章。

    8月30日,学生们提前在曲周举行教师节联欢,活动现场还有一个特别的仪式,即学生向当地农业局的农业技术人员拜师。除了这些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连县委书记和县长也在今年4月的硕士生开题报告会上,被正式聘为学生们的地方“导师”。9月18日,白寨乡科技小院一周一次的“英语角”活动上,县委书记林元达突然出现了,他和学生们一起做游戏、猜单词,还即兴表演了一段《泰坦尼克号》的经典桥段。前几天,37岁的林书记作为“导师”,还给学生们布置了两个新的“作业”:一是在不久的将来,去曲周县的各个企业实践,了解运作方式;二是到乡镇或村里做乡长、村长助理,体验“大学生村官”的生活。

    今年5月,基地2010级硕士生在曲周举行硕士论文答辩会,不仅书记和县长在场,曲周的村民们也是评委。看到导师对黄志坚反复诘问和“刁难”,第四疃镇王庄村的王志城急了,“其实他做了好多事情,就是没讲出来!”

    农民和学生培养起了感情。村里谁家举行婚礼,都会请学生们过去当迎亲人,当司仪。每年学生过年回家,最晚正月十五都会赶回曲周,和农民一起过元宵节。2010年,学生为村民组织冬季大培训,村部办公室没有暖气,村民发现同学们都不停地跺脚,过了几天,就送了亲手做的棉鞋过来。葱、蒜在当地很少,农民就特意在自家菜地种给学生吃。

    “我们做的只不过是点一把火罢了,要真正形成燎原之势,还要靠政府。”赵鹏飞说,农大师生在小院内的科技推广只是打造样板,更重要的是让政府看到科技带来的变化,进而在更大的范围内突破农业科技的“最后一公里”。

    事实上,学生们引进的玉米中期追肥机在示范区取得成功后,不仅在曲周县,在邯郸市和整个河北省,都开始了大规模的玉米中期追肥工作;学生们推荐的小麦品种,已经成为曲周县农业局良种补贴的专门品种;在学生们开展“大示范方操作”,对土地进行深翻后,时任县长白钢到村里调研,发现经过深翻的土地上,农作物根系明显变深了,第二天就召集全县所有乡镇的农业干部开会,决定用三年时间,把曲周县所有的土地深翻一遍,去年一年,这项工作已经完成了三分之一。

    在“曲周模式”成功以后,李晓林教授又带队前往海南三亚、广东徐闻、广西金穗、黑龙江建三江、吉林梨树、四川射洪等地,遍地开花地建起了“科技小院”。

    “要是曲周的事只在曲周能做好,也就没有太大意义了。”赵鹏飞说。

本报记者 陈竹 实习生 尹文秀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2年09月23日 01 版

青年文化书院 引领思想观念
中国义务教育从“温饱”奔向“小康”
北京中学与外地学校联推均衡教育
网络反腐,从“民意分量”走向“制度力量”
将论文写在大地上
我公布钓鱼岛海域地理实体标准名称
3700人抢185个事业单位岗位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