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拉萨的一间教室里,30多名小学老师,兴致勃勃地盯着投影仪幕布上的一幅欧洲中世纪的风景画,七嘴八舌地寻找着画面中隐藏的人脸。
这是2012年新东方西藏希望工程教师培训活动中的一个场景,9月初,这项由新东方与西藏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共同组织的公益活动,对来自拉萨城关区的70多名小学语文和英语教师进行了集中培训。5名来自新东方的老师,从英语语音语调、英美文化、课堂管理、故事教学法等方面为老师们提供了一顿丰富的培训盛宴。
近年来,从国培到省培,再到一些民间公益机构自发组织的培训,教师培训越来越受到重视,西藏也不例外。但中国青年报记者在拉萨采访发现,尽管被培训的机会较前几年大幅攀升,但“雪中送炭”式的教师培训,比如课堂技巧培训、自身水平提高的培训、外部输血的高水准培训,还都一直处于“饥渴”状态;同时,因为西藏疆域辽阔,许多地方交通不便,地处偏远地区的希望小学的老师,培训的机会依然稀缺。
课堂技巧培训少
课堂管理培训课上,张老师一边认真听老师讲解,一边刷刷地用笔记录着,不到两天的时间,一个16开的本,已经记了整整17页的笔记。
张老师在拉鲁小学教语文。早年毕业于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她算是科班出身,但她表示,当年上学时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内容非常少,这两年虽然每学期都有一两次培训,但多集中在教学方面,鲜有这种如何与学生沟通的培训,因此,感觉这次培训“非常实用”。
“平时碰到调皮捣蛋的学生,都是很凶,有的低年级的能吼得住。”说起平时如何对付班上的“刺头”,张老师不好意思地笑了。这次培训回去,张老师打算马上试试新学到的“高招”。
拉巴次仁老师来自藏热小学。今年27岁的他,原来在林芝的一所小学教历史,到了拉萨后改教语文。拉巴次仁第一次接触这种类型的培训,感觉很新鲜、解渴,也很有收获,因为平时自己最困惑的“课堂上怎么去激发学生、安顿学生”终于找到了答案。
“西藏的老师最缺的,就是怎么跟孩子互动,激发孩子兴趣的培训。”长期关注西藏教师培训,西藏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秘书长赵虹很了解老师们的需求。她说,在西藏,填鸭式的灌输还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教学方法,教育主管部门提供的培训更多是业务方面的。能够知晓如何管理课堂,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老师有,但非常少。赵虹感慨,课堂的管理是一门艺术,如何学会把控课堂,四两拨千斤,可能是多数西藏老师都必须要补上的重要一课。
自身提高的培训少
除了缺乏课堂技巧的培训,老师们更加渴望多些自我提高的培训。
来自藏热小学的德吉老师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
德吉是西藏第一批小学英语老师,2001年,在集训了6个月之后,德吉被分派到当雄的一所小学教学。从那时起至今,一晃将近12年过去了,德吉老师换了几所学校,各种各样的培训也参加了不少,但都只关乎教学技能,没有一次是与自身提高相关的。
德吉感觉,自己的那点东西,似乎早就被掏空了,尤其是这几年,发现自己跟刚刚毕业两三年的老师的差距越来越大。但各种考试,大家还是要一起考,“怎么能考得过呢?”“我感觉上面抛弃了我们。”德吉老师半开玩笑地说。
德吉的话引起了来自纳金小学的英语老师牛群丽的强烈共鸣。年轻的牛群丽很关注自身的成长问题,她说,平常参加的培训时间都比较短,主题也都和教学相关,有关老师自身提高的培训太少了。她发愁,在这样的体制下,老师很难快速成长,最明显的感觉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来自外部的高水平培训少
说起这次培训,赵虹最兴奋的一点就是,这是“第一次尝试和内地知名的教学机构的合作”。在此之前,西藏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教师培训项目都停留在“区内资源”上。而这一点也是西藏教师培训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来自外部的高水平培训少。
赵虹说,虽然近几年国家在教师培训这一块的投入很大,但考虑到成本,多以本地资源为主,但即便是区内教育水平最高的拉萨,与国内教育水平较发达地区还是有很大差距。
赵虹表示,考虑到成本问题,他们也很少把老师送出去。
拉巴次仁和蔡成玉印证了赵虹的说法。
拉巴次仁所在学校的语文老师也有到江苏、四川等地去培训的。老师们都愿意去外地培训,时间长,而且感觉真有提高,但这样的机会不是时时都有,也不是人人都有。
蔡成玉学校所在的城关区有一个教师培训中心,平时的官方培训多是通过中心进行,大概每个学期平均有一两次。私下里,培训中心还有一个英语老师的QQ群,老师们可以通过这个群,交流沟通。“内部自学”,蔡成玉用四个字总结平时的培训。
因此,综合各方面的考虑,将老师请进来是最划算的方式。赵虹坦言,因为这是头一次尝试引进“外脑”的培训,刚开始他们心里也没有底,担心好的东西到了西藏“水土不服”,但现在从参训老师的反馈来看,效果非常不错,希望今后能继续这样的培训。
希望工程老师的培训机会少
还有一点令赵虹感到不安的是,西藏希望小学的教师培训机会依然很少。
目前,西藏全区共有238所希望小学,多分布在偏远、路途遥远的地区。赵虹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希望小学老师少,很多都是在教学点上,学校还有不少住校生,老师既要管上课又要管学生的生活,一旦离开,整个教学生活几乎全部瘫痪。这在客观上限制了老师的外出培训。
还有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就是成本。西藏疆域辽阔,共有70多个县,许多地方到拉萨都路途遥远,如果外出培训,光交通成本就是一个不小的负担。赵虹举例说,从阿里到拉萨,坐汽车要整整一天一夜,虽然现在有了直飞航班,但全价机票要2000多元,几乎不打折,某种程度上比从北京到拉萨还贵,即便这样,还是一票难求。
赵虹说,这么大的成本,不论是官方教育主管部门,民间公益培训机构,还是教师个人,都很难承受。但从另一个角度讲,希望工程的老师,绝大多数是在偏远的基层,老师的素质相对低,视野也不够开阔,他们其实是最需要培训的一个群体,能不能多获得一些培训的机会,不仅关乎他们自身的成长,更关乎他们教授的孩子能否获得好的教育。
本报记者 李洁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