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2年09月25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一名特岗教师的理想与无奈

师范院校学到的新理念无力对抗应试教育

本报记者 潘志贤 实习生 姚亚楠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9月25日   03 版)

    王军(化名),是河南省洛阳市嵩县的一名特岗英语教师。

    从小在城市长大,大学毕业后他从事过媒体业、培训业,职场路线从郑州滑到天津。但在2009年,河南省特岗教师招聘之际,他毅然辞职报了名。

    “他是不是在城里边混不下去了,咋想着去农村呢?”“考公务员或者考研多有出息啊,咋想着去村里教学呢?”亲戚朋友们的冷嘲热讽,并没有动摇王军做特岗教师的想法。

    “毕业后做过的工作也不少,慢慢地我也找到了自己想要的职业方向,我不认为农村条件艰苦有什么不好,尤其是对于在城市中长大的人来说,到另一片天地去学习、去工作更是难得的机遇。”王军说,“我想去教书,想用知识改变孩子们的命运,特岗教师只是一个职业的起点,今后怎么走,还得靠自己。”

    经过层层选拔,2009年9月1日,王军如愿站到了讲台上。

    自主学习对抗满堂灌 现代教学理念受挫

    因为笔试面试表现优异,王军被借调到了高中,能够直面即将迎来高考的学生,并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指导,王军既兴奋又激动。

    他仔仔细细地备课,信心十足地走进教室,期待着与学生进行激烈的思想碰撞和互动。

    学生们茫然的眼神让他吃惊:“他们不知道我在说什么。”原来,这里的学生没有预习的习惯,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他们习惯了仰脸听,满堂灌。

    “我的教学理念是预习是前提,课堂时间宝贵,只讲学生们不会的,只讲重点、难点、易错点,以师生互动为主。”王军这样设想。

    出师不利,他决定帮助学生改变学习习惯,但事实并非他想象得那么简单。

    “我们以前的老师都是直接讲,不用预习,你这样的方法我们不适应。”

    “你只管全讲就是,不用考虑我们会不会。”

    学生们近10年养成的学习习惯要想改变谈何容易。

    “我有种孤军奋战的凄凉感,为他们好,却没有人配合。”甚至,有段时间王军动了妥协的念头,他说,“很受挫,逼得我想去适应他们。”

    尽管屡屡受挫,但如今的王军依然在一边适应当前学生的学习习惯,一边调整和渗透新课标的要求。“培养自主发现问题的学习习惯,最终目的是让他们知道自己哪方面的知识不牢固,哪方面不清楚,哪方面不知道,从而带着问题来听课,形成互动课堂模式,我在尽最大的努力进行着实践中的尝试和探索。”王军说。

    不仅仅是学生,其他方面的限制也时常让这个有着教育理想的年轻人备感无奈。

    刚到学校王军就发现,晨读时分学生们窝在教室里耷拉着脑袋不愿意张口,效率十分低下。学校位于郊区,早晨空气格外清新,王军让学生们到楼下的英语角去。走出教室的孩子们兴奋极了,大声地朗诵。书声琅琅让他非常欣慰。

    但过了不一会儿,学校的领导就过来了,以在英语角不安全、不好管理为由,将学生重新请进了教室。教室里的气氛又恢复了沉闷。

    “老师,我们想下去读,外边空气好,效率高。”对于学生们的请求,王军深表无奈,“校领导说在下边读书不安全,怕有的学生不听话提前去吃饭。”

    “晨读时间校园里空气好,学生们大声朗读出来效率也高,如果每班划定区域,任课老师看管,为什么不可以?”王军和学生们一样充满了困惑。

    随着教学的深入,王军的困惑与日俱增。

    王军发现,相当一部分已经上高中的学生竟然连国际音标都没有掌握,发音更是千奇百怪。

    标准发音学生听不懂,作为一门语言,连最基本的听说都做不好,英语于学生而言完全沦为了必须要掌握的考试题,枯燥而乏味,学生学习没兴趣,不少学生甚至有放弃的打算。

    只为应试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们受害不小。怎样才能让学生们走出学习英语的误区呢?

    每天晚上备完课,王军就拿出小本子开始写,把自己能想到的、能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记下来。琢磨了很久,王军把自己的想法兴奋地告诉了教研组组长。

    “我们能不能在高一上半学期,在升学压力不太大的时候做这样一种尝试,高一上半学期的英语课以听说为主,设计一些情景对话,或者引入原版英文电影的场景模仿,让学生说出来,趣味性的教学也能提起学生的兴趣。”

    “这样的教学,学生能掌握实际的解题方法吗?在市里的质检、期中期末考试中你想让学生交白卷吗?”教研组组长反问道。

    既然要面临高考,当然要兼顾应试知识,高一上半学期的引导旨在建立学生的兴趣,高一下半学期再引入具体的应试知识,兴趣建立起来后,高二一年将高考的知识点、易考点由易到难逐步渗透,进行全面讲解,高三学年进行巩固,强化训练,冲刺高考。王军这样设想。

    当他再次向教研组组长提出自己的构想时,组长沉思了好久,对王军说:“年轻人有想法很好,我赞同你的想法,但我不能支持你,这么大一个学校,固有的模式在这里,面向高考的学校都在像我们这样做,并且效果也不错,为什么要去改革呢?”

    “有了更好的方法我们为什么不能尝试着去改变一下,能不能给我一个实验班,咱实验一下试试,我证明给你们看。”王军恳求道。

    教研组组长摇了摇头:“孩子,教学不是开玩笑,说实验就实验的。”

    这件事对王军的影响非常大,用他自己的话说,就像一记耳光,没有抽醒他,反而打得自己有点懵。

    接下来的那节课,面对学生满是错号的习题集,听着他们乱七八糟的发音,看着他们迷茫的眼神,还有那几个提不起兴趣、趴在桌子上的学生,王军第一次有了无力感,很深,很深。 

    “我理解教研组长的苦衷,要想改变固有的模式确实不是件简单事,不是件容易事。”王军说。

    王军打算在自己所教的班级里先实验下,对学生们进行引导。虽有困难,虽有不适应,他都想办法一一克服。

    然而,令他想不到的是,一学期过后,出于管理及其他方面的需要,学校将学生的班级做了调整,眼看着自己带的学生被分到了别的班,自己面对的也是一批新的学生,又要从头开始扭转、适应,并且这种调整是例行的每学期一次,王军的自信心又一次遭到了重创。

    全国上下都在说减负,说课改,说素质教育,可是实际效果呢?王军体谅学校的苦衷,但心中也充满了疑惑。

    精神缺乏鼓励 期待赏识奖励

    由于王军的这些尝试与固有的应试教学模式有所违背,在月考中,学生们的成绩不是很理想。本来自己已经很不好受,领导和老师们劈头盖脸的训斥更让王军的情绪一落千丈。

    “不想干了可以走人,你们后边的特岗教师多的是,想来的人也多的是。”这是一次开会领导的训话。

    每一句话,都像针一样扎进积极努力的特岗教师心里。

    “我不要求有多少工资,有多少补助,但我渴望被认可,我希望得到精神上的鼓励,哪怕就是一句肯定,我都会信心倍增。”王军说。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教学经验匮乏是王军最为担心的。他深知教学相长的重要性,非常渴望能在教学的同时得到一些学习机会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然而,这种学习进修机会,对于县及县级以下学校的教师来说,简直是少之又少。

    据了解,国家目前没有出台相关政策保证服务期期间特岗教师入岗后的再深造,只能依靠地方教育系统或者学校单独组织。而特岗教师从教地点大都处于农村和山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平时最多能组织个优质课竞赛,进修和深造机会自然少。

    像王军这样的特岗教师大多课业繁重,每周平均要上16至20节课。除此之外,他们还要备课,批改作业,大部分特岗教师会主动要求课外辅导,这样一来,自然无暇进修和再深造。

    除了正常的教学工作,闲暇时王军还积极参加县、市里组织的各项活动。2010年,他参加洛阳市“我的特岗生活”演讲比赛荣获一等奖,2011年在河南省教育厅组织的“我把青春献给党”师德主题演讲比赛中,王军再次摘得一等奖。

    王军在演讲方面的天赋被该县广播电视局发现并认可。由于之前也有广播电视方面的工作经验,广电局向王军伸出了橄榄枝。面临抉择,王军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和犹豫中。

    ■链接

    特岗教师计划是由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央编办等联合启动实施的一项对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特殊政策,通过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县县以下农村学校任教,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农村义务教育工作,创新农村学校教师的补充机制,逐步解决农村学校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特岗教师计划2006年起实施,从2009年起,实施范围进一步扩大。

本报记者 潘志贤 实习生 姚亚楠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2年09月25日 03 版

一名特岗教师的理想与无奈
能否建立特岗小学和特岗中学
三年服务期满,特岗教师走向何方
一企业家向人大捐赠两亿元人民币
云南财经大学两名教授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ACCA学习系统开始本土化探索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