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2年09月26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一位将军院士的精神高地

——追记总装备部某基地研究员林俊德院士(下)

张利文 郭金营 王泽勇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9月26日   06 版)

    2012年6月4日,秦岭低首,曲江呜咽。

    西安殡仪馆长安厅,111个洁白的花圈从大厅一直摆到厅外。苍松翠柏之间,林俊德静静躺着,身上覆盖着鲜红的党旗,神态安祥自若。送行的人泪流成行,有的在灵柩前长跪不起,痛哭失声。

    他为自己一生挚爱的事业发狂工作,抢占一个个科研高地;他以钢铁战士的姿态,临终时刻依然战斗不息,用生命诠释了使命;他离开了深深眷恋的世界,无数人被震撼、被感动。他为人间留下了一份无价瑰宝。 

    让我们走近这位将军院士的精神高地。

    名利如水,他在宁静之境

    “驱驰名节重,淡泊素心存。”这是基地局域网上一位网友纪念林俊德的诗句。

    对于名利,林俊德只有一句话:“看得透一些,也是一种积极态度。”

    在林俊德的办公室,笔者看到了一本介绍何梁何利奖历年获奖人员情况的册子。该基地领导介绍说,已经连续两次推荐林俊德申报何梁何利奖,但征求意见时,都被他婉言谢绝。

    2001年,林俊德当选院士的当天晚上,一位老朋友在致电祝贺的同时,代表其家乡某技术学院邀请他出任客座教授,给他建独栋别墅,付年薪20万元,一年去做一次报告即可。林俊德一口拒绝。无论是参加学术评审会,还是推选院士,只看材料不见人,不接受礼物,不收评审费,是林俊德的准则。一次,某单位领导要评院士,请人在林俊德那里通融一下,并请求登门拜访。林俊德让人转告他:“见面不必要,你把材料拿给我,好好准备答辩。”

    林俊德主持完成了许多科研项目,但在排报奖名次时,他总是把自己往后放,说:“干工作时可以叫上我,其他的就不用再考虑我了。”与学生合著文章,尽管他付出很多心血,每次稿费都让给学生。

    得知林俊德的病情后,他的学生唐博士一直记着一件事:自己的课题结题了,作为主要完成人的老师也有科研津贴。唐博士把这笔钱领出来,想着找个机会交给老师。他先和师母说了自己的想法,师母说:“你千万别和他说这个事,他会很生气的。”唐博士也知道老师的脾气,钱放在包里,一直到老师去世,也没敢拿出来。

    林俊德临终前,研究室领导去看望他,拿了几千元慰问金想交给他的妻子黄建琴,她说:“这些钱我不能收,收了老林会生气的。”

    逝者遗忠骨,人间失大贤。 

    2012年7月16日上午,总部机关领导一行专程到研究所看望慰问林俊德的家人,并将10万元慰问金交给黄建琴,恳请她一定要收下。黄建琴深地鞠了一个躬说:“老林一辈子干了他喜欢的事业,他一直说他是在党和人民的培养下成长起来的,他的这些成绩也是在组织和领导的关心支持下,还有好多同事的共同努力下取得的。”随即,她转身对陪同的该基地领导说:“这些钱就当做他的最后一次党费吧,这也应该是老林的心愿。”

    网友留言说:“在这样一个略显浮躁的社会,还能有林院士这样守住心中一片净土的人,让我们都感觉到了宁静和希望。”

    朴素为本,他在简单之境

    临终前,林俊德说:“支持我一辈子的就是诚恳,不侵害别人利益,对自己严格,对别人宽容。”

    林俊德的老伴黄建琴是“核大姐”之一,在罗布泊工作了20多年,退休后一直在西安带孙子,很少回基地。2005年夏天,林俊德邀请老伴到基地附近景区转转。基地领导要安排专人陪同,林俊德拒绝了。回到基地,他坚持拿出1万元作为用车消耗费。

    1989年,单位给林俊德家里装了一部电话,他对家人说,这个电话是办公用的,你们不能用。他的儿子上大学后,一直靠写信和家人联系。后来,母亲在信中才告诉儿子家里的电话号码,嘱咐他有什么急事来不及写信,可以打这个电话。

    家人不能因为家事使用公车,这是林俊德生前定的规矩。在他生命垂危的时候,身体本就不好的老伴经常在医院和家里两头跑,十分不便,犹豫了好久之后,她向研究所领导提出了唯一的要求,“老林生病了,我们可不可以坐他的车去医院?”

    林俊德常说做人要知足。即使当了将军、院士,他的本色也一直没变。去世后,学生在帮助收拾他的衣物时发现,除了军装,没找到几件像样的便装,两件毛衣还打着补丁。

    他的公文包用了20多年,陈旧得已辨不清颜色,不管出差还是开会他都一直拎着,学生和他一起出去,都觉得不好意思,劝他换个新的,他说能用就行。他的母校浙江大学百年校庆时,曾赠他一块手表作为纪念。这块表林俊德一直戴着,旧得磨手了,就用透明胶粘上。林俊德去世后,护士想把手表摘下来,黄建琴说,老林喜欢,就让他带着走吧。

    走进林俊德的家,无人不惊:沙发和床是他用包装箱拆下的木板做成的,沙发套由老伴亲手缝制;客厅里的小木椅是他利用家里的废木料,花了半天时间打制的;屋里的灯是他引了一根电线加一个灯管改造而成;一个铝盆,修修补补留下5个“疤痕”……

    林俊德如此“吝啬”,却又如此“慷慨”:100多位老战友在无锡聚会,林俊德说老战友转业得早,工资不高,积蓄不多,他慷慨解囊;地处福建永春偏僻山村的家乡要修建饮水工程,他寄去1万元;青海玉树地震,他悄悄捐了3万元,还特意交待邮局工作人员,不要留名字……

    心藏大爱,他在幸福之境

    在林俊德的工作电脑里,他带过的每位学生,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文件夹,那是老师多年来为他们精心建立的个人成长档案。每一个文件夹都详细记录着每个人的技术专长、培养计划和施教方案。住院期间,林俊德让学生将各自的文件夹拷走,这时大家才惊讶地发现,从跟老师的第一天起,短的三四年,长的十几年,老师都详细地记录下了每个人的成长足迹。

    林俊德对自己近乎“苛刻”,但在学生和同事的眼里,他是一个内心拥有大爱的人,这种爱,深藏心底,润物无声,只有长期和他接触,才能亲身感受。

    今年6月通过毕业答辩的唐博士,常常会拿出老师为自己论文写下的评阅意见,一遍遍仔细阅读。那是老师去世前,强忍病痛读完他130页、8万多字的论文后,用颤抖的手写下的,也是老师生前留下的最后手迹。338个字的评阅意见,字字体现着林俊德呕心沥血的师道情怀。现在,林俊德的每个学生手里都保存着这份评阅意见的复印件。

    林俊德工作太忙,一年中只有大年初一到初三会在家休息,其余时间都在办公室。他曾对老伴说:“我喜欢呆在办公室,在那里我就能集中精力,就会有灵感。”只有吃饭和散步时,他才和老伴呆在一起。

    有天晚上,黄建琴独自坐在客厅看电视,主持人领着观众,对着镜头一起喊“有爱你就大声说出来”。不知什么时候,林俊德从书房里出来了,坐到了老伴的身边。他握着老伴的手,轻声说:“我们一起生活几十年了,从没说过我爱你,但实际上都做到了,理解对方,默默支持对方,这就足够了。我们虽然缺少浪漫,但我们家还是过得很温馨、很和睦、很充实。”老伴一下子愣住了。

    林俊德欠家里人太多。两个孩子出生后,都放在黄建琴的老家,由家人帮忙抚养到3岁才接回基地。女儿托付给黄建琴大嫂时,大嫂自己也有6个小孩,生活困难怕养不了,黄建琴说“养不活不怨你”,大嫂才含泪将侄女接到怀中。林俊德先后带出了23名硕士、博士,却没时间顾及女儿的教育,女儿没考上大学。林俊德对女儿说:“你是我们的第一个孩子,我们没有教育孩子的经验,你是我们的试验品,就多担待点吧。”女儿出嫁,林俊德在外执行任务。女儿办完结婚证,背着简单的行囊进了丈夫家。儿子结婚,亲家想和林俊德商量一下婚事怎么办。林俊德一直没抽出时间和亲家见面,婚礼由对方一手操办。

    往事一幕幕闪现,泪水涌出眼眶。望着老林深情的眼神,黄建琴觉得那一刻才真正读懂了陪伴了自己几十年的丈夫。

    林俊德生前留下的笔记本上,一页页详细记录着归档科研资料、完善技术方案、审改学生论文等急需处理的事项。最后一页,赫然写着“家人留言”四个字,冒号后面却是一片空白。

    黄建琴知道丈夫想说什么。该说的,丈夫早就和她说过了:一是一切从简,不收礼金;二是不向组织提任何要求;三是把他埋在马兰。

    在临终遗言中,林俊德说:“马兰精神很重要,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希望大家继承马兰精神,让国家、人民尊重我们。”

    他赢得了国家和人民的尊重。

张利文 郭金营 王泽勇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2年09月26日 06 版

一位将军院士的精神高地
矢志不渝找石油
小宋:让城管赢得百姓认可
高水平选手频现成振兴杯赛新亮点
残奥事迹报告会在京举行
首届“全国青年产业工人文学大奖”评选征集作品
“爱传百城——寻找身边的感动”网络文化活动启动
官博无须潜水 缺席必然挨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