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龙,家住江西吉安市吉州区习溪桥街道友谊社区,现在正跟着表哥学家电维修,他会经常给爷爷打电话,聊聊家常。79岁的爷爷能明显感觉到孙子的变化,觉得他的脾气比之前好很多。
小龙从小学就和爷爷奶奶住一起,脾气躁,逆反心理强,爷爷奶奶管不住他。
2010年5月的一个中午,小龙正在家里吃中饭,还没吃完就被3个“兄弟”叫了出去。傍晚,爷爷被居委会告知:小龙参加持刀斗殴,造成严重后果。那时,小龙刚满16岁,正在读高一,事发后他哭着对警察说:“能不能不告诉我爷爷,他年纪太大了。”后来,小龙被判劳教5年,参加社区矫正。
“不光他自己感到惭愧,我也感到惭愧,平时也很少走亲戚了。”面对自己充满期待的孙子,老人感到自责和无奈。
友谊社区的青少年维权中心了解小龙的情况后,定期到小龙家里走访,与小龙沟通,关注他的学习生活。为避免小龙产生自卑自闭心理,社区安排综治专干、就业专干对其重点服务,鼓励他积极就业,更快融入社会,并安排小龙到有关部门免费进行电脑培训。
“他现在比以前懂事多了,我也经常教育他,但骂多了也不行,怕他想不开。”爷爷略感欣慰地说道。
小龙所在的吉安市辖13个县(市、区),总人口480万,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也是典型的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外出务工人员多达80多万。据该市舆情监测点的数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市共有87637名农村留守儿童,其中家庭经济困难5684名,有不良行为3128名,有违法犯罪纪录1211名。留守儿童成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高危人群。
团吉安市委办公室主任肖莺华告诉记者,两年来,为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吉安市着力推进“阳光家园”建设,打造“青春工作室”等服务窗口,让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感受温暖。
“阳光家园”建设是把亲情热线室、图书室、娱乐室、青少年维权服务站等集为一体,为农村留守儿童打造一个联系亲情、学习娱乐、寻求帮助的家园。经过两年试点,以吉安峡江县巴邱镇西门社区、遂川县黄坑乡郑坑村、吉安县养成教育学校为典型代表,形成了3种成熟有效的工作模式,它们分别以社区、农村、学校为基地,依托退休老教师、老村干部、学校志愿教师、社会爱心人士等力量服务留守儿童。
胡国莲已经70岁高龄,她是峡江县巴邱镇小学的退休教师。2008年,她带领学校其他的退休教师,在当地政府无偿提供的一所50多平方米的旧房子里,建起了留守儿童辅导中心。4年来,在社会热心人士的资助下,留守儿童辅导中心发展成今天400多平方米的金丰“阳光家园”,由7名退休老教师进行专职的课业辅导和生活照料。
如果说“阳光家园”是留守儿童快乐生活学习园地,那么“青春工作室”便是留守儿童心灵的导师。“青春工作室”的志愿者告诉记者,该中心于2009年5月31日正式揭牌运行,为以农村留守儿童为重点的青少年群体提供心理辅导、法律咨询、救助保护等服务。
2010年10月,吉安市被确定为3个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帮助和预防犯罪试点城市之一。截至目前,吉安市已建成237所“阳光家园”,保证全市每个乡镇至少有一所有统一设计标准、运作规范、方便实用的留守儿童家园。
团吉安市委负责人在总结试点工作经验时说道:“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系统工程,其中工作涵盖了综治、教育等十几个职能部门,需要领导给予足够的重视,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